浅谈如何看待中国南海问题张宗云南海问题一直是大家关注的问题,南海第一是交通问题。
第二是主权问题,第三是石油资源问题。
南海是连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重要通道,就好比美国在加勒比海的利益一样。
一、南海的地理和历史情况1、南沙群岛海鸟群集,盛产鸟粪,两栖生物丰富,水产种类繁多,是我国海洋渔业最大的热带渔场,共有1500多种鱼类,全世界独有的鱼类300多种。
如果合理利用,每年能捕2000万--3000万吨鱼。
2、南沙群岛海域蕴藏着大量的矿藏资源,有石油和天然气、铁、铜、锰、磷等多种。
其中油气资源尤为丰富,地质储量约为350亿吨,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
3、南沙群岛风光秀丽、地貌惊险。
南沙群岛地貌复杂多样,象个蚂蜂窝。
据史籍记载,中国早在公元前两世纪的汉武帝时代,通过航海实践发现了南沙群岛。
唐、宋以来,中国人民已在南沙群岛生活和从事捕捞等生产活动。
宋代,中国将南沙群岛命名为万里石塘;在此之后至清代,又有万里长沙、千里石塘、石塘等名称。
1932年和1935年,中国参谋本部、内政部、外交部、海军部、教育部和蒙藏委员会共同组成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专门审定了中国南海各岛屿名称共132个,分属西沙、中沙、东沙和南沙群岛管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及其他国际文件明确规定把被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其中包括了南沙群岛。
而日本政府于1952年正式表示"放弃对台湾、澎湖列岛以及南沙群岛、西沙群岛之一切权利、权利名义与要求",从而将南沙群岛正式交还给中国。
在此后的一系列国际会议和国际实践中,美国一直承认中国对南沙群岛的主权。
大量历史事实证明,中国是历史上最早发现命名南沙群岛,最早利用南沙群岛,最早管辖南沙群岛的国家,国际社会也对此长期承认。
二、南海问题的由来20世纪50年代,“东亚和东南亚沿岸和近海地学计划委员会(CCOP)”在南沙海域进行地质和地球物理勘探,发现了储量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
1968年,联合国亚洲暨远东经济委员会下属“亚洲外岛海域矿产资源联合探勘协调委员会”完成的报告进一步揭示了南海海域石油储藏前景。
由于在南海发现了如此丰富的能源,加上南海军事要塞的战略地位,越、菲、马等国以军事手段占领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在南沙群岛附近海域进行大规模资源开发活动并提出主权要求,南沙群岛领土主权争端由此产生并日趋激烈。
菲律宾于1970年和1971年派兵占领3个南沙岛屿。
到1975年增至6个,截止1978年菲律宾占领南沙岛屿的海军陆战队人数已达千人。
接着越南在1975年统一后,派兵抢占南沙岛屿,并与外果皮石油公司合作,开发抢占南海的油气资源。
80年代后,菲律宾又占领了4个。
越南到1988年止抢占了20个岛礁。
马来西亚则于1983年和1986年占领了弹丸礁、南海礁和星仔礁。
前几年菲律宾侵占黄岩岛事件让南海问题尖锐日渐突出。
而近年来,围绕能源与领土的南海争端因牵扯到众多周边国家而日益复杂激烈,中国要想解决南海问题可能还有一段路要走。
三、引发南海问题的原因1、由南海自身的地理情况决定:南沙群岛不仅有可观的经济地位,而且还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
南沙群岛及其周边海域蕴藏极为丰富的油气等矿产资源以及鱼类等海洋水产资源。
它还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贸易通道。
对周边国家而言无疑是块大大地肥肉。
南沙群岛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作为欧亚海上交通的重要环节,不仅是我国能源进出口的要塞,而且对于我国抵御强敌战略空袭,掩护陆上兵力行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2、由我国自身历史以及对外战略决定:其一,中国自清代领土不断被抢占,积弱成贫,即使新中国成立后不断加强各方面建设,然海上军事力量依然较为薄弱,对于远距离保护南沙诸岛具有一定困难。
其二,中国苦于国际上的中国威胁论,坚持和平崛起,受到美国等大国的打压,不能使用稍微强硬的措施,而且东盟各国很有可能由于共同利益联合起来对坑中国。
四、中国解决南海问题的措施时至今日,由于南海周边国家主权要求和利益诉求不断扩大化、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主张重叠所产生的矛盾冲突不断扩大化、以海洋权益为核心的竞争不断扩大化以及以美国为首的域外国家插手南海问题的趋势不断扩大化,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面临重大挑战。
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通过外交途径,和平解决南沙争议。
中国主张有关各方在南沙问题上采取克制、冷静和建设性的态度。
近些年来,越南、菲律宾等出兵强占南海一些无人岛礁,摧毁中国在南沙无人岛礁所设主权标志,抓扣或以武力驱赶我在南海作业的渔民,对此,中方始终坚持通过外交渠道,以和平方式与有关国家商讨解决有关问题。
在20世纪70年代即已提出“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与周边国家建立南海问题磋商和沟通机制;与东盟各国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并积极推动开展南海务实合作等。
中国政府一贯主张通过双边友好协商解决与有关国家之间的分歧。
任何外部势力的介入都是不可取的,只能使局势进一步复杂化。
而在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就系统提出了解决海洋争端的战略思想,“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然而主权属我不可忽略,我们力争和平解决但也不排除武力解决,搁置争议需要双方共同遵守,共同开发要落到实处。
对于个别南海周边国家出尔反尔,不讲信用的言行,要坚决揭穿和抵制,必要时,中国不会也不该手软对某些国家的制裁。
我们在南海问题上需要以和为贵,顾全大局,但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原则问题上也绝没有让步的可能。
如今,面对南海日益复杂艰难的局势,我们一要加强在南海的军事存在,形成强大而有效的威慑,使相关国家放弃在南海问题上挑起事端,恶化局面的意图;二要在必要时断然出手,对一再挑衅者进行惩戒性打击,以实际行动坚决维护我南海主权和海洋权益。
南海问题如何解决,国人议论纷纷,意见不一,有人主张打,有人认为我们应该师法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尔后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先发展后打仗,等待中国实力够强才摊牌,至少要和美国能够分庭抗礼时。
我把前一种人称为决战派,把后一种人称为发展派,那么中央政府是一种什么样的意见呢?我注意到中国外交部回应菲律宾是用到入侵二字,并且解放军,国防大学高级将领表态主张打菲律宾,甚至提出了用兵具体办法,那么这些是不是代表中国政府准备接招应战呢?南海问题,错综复杂,各方利益纠结缠绕,要想快刀斩乱麻实非易事。
因此何以看出军方发表强硬表态不一定意味着要打菲律宾,为什么呢?原因有二,其一、菲律宾既然是入侵我国领土,并且在民间引起极大反响,中国应该有人发表强硬的表态以顺应民意,不然中国政府这次是不好对全国人民交代的,其二、中国军方的表态也同菲律宾,日本一样是互相试探的一个过程,我们政府也在评估各国的态度,据此来确定下一步的行动。
众所周知。
中国是杆指挥枪,军人以打仗为天职,所以中国军人说要打仗,是理所当然的,不怕出什么篓子,对国外是相当好解释的,不会有什么误判。
那么真的不会打吗,也不见得,关键要看事态发展。
南海问题是美国人意图对抗中国崛起的阴谋已经是共识,日本也跟菲律宾勾勾搭搭,日本三菱公司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有一个说法,说中国政府有转向强硬的倾向,建议菲律宾,美国加紧解决南海问题,意图非常明显。
日本媒体又称印度搞富国强兵实为剑指中国,这些东西之间有没有关系值得警惕,是不是加紧对中国的围堵暂且不论,但我们必须注意到这些现实,这些言论确确实实的发生了。
2010年以来,美国在南海问题上动作不断,先是希拉里国务卿在2010年7月东盟地区论坛上高谈“南海关乎美国家利益”,紧接着美越在南海举行联合军演,2010年9月24日美国又与东盟举行“10+1”峰会、发表“关切南海航行自由”的联合声明。
对于美国的“搅局”,应心中有数、有效化解。
首先,美国高调介入南海争端在某种程度上源自中国全方位加速崛起。
金融危机后中美在全球尤其是东亚的影响力呈现“美消中长”之势,特别是今年中国与东盟建成自由贸易区、中国海军“突破西太平洋第一岛链”、GDP总量呈现“坐二望一”等,美国深感其世界霸权与亚太主导权面临挑战,却又绝不甘心,遂借助南海问题等强力介入东亚,对中国崛起展开系列“绝地反击”。
其次,当前美国介入南海争端对中国暂以“敲打”为主,以实质地缘遏制为辅。
奥巴马政府对华战略既有美国一贯的两面性与双重性,即遏制防范与借助合作交织,也有新的发展,即软硬兼施与扬长避短的“巧实力”。
受制于金融危机余波未了、全球性挑战突出与中美经济深度相互依赖的大背景,美国对华政策两面下注与两手并用的“基本盘”未变,但遏制面与借助面各自所占“权重”处于不断调整之中。
当前,美国对华政策遏制面有所上升,但难以走向“全面遏制”,中美关系仍有“机遇”。
美国将南海作为对华政策的“战略抓手”,其介入南海问题带有藉此测试中国对外与对美战略意图的“战略试探”含义,即中国是要挑战美国的主导地位并取而代之?还是不挑战美国的主导地位?美国对华及南海政策将视中国的反应而定,中国应心中有数。
再次,美国对华着力利用南海问题,乃因该问题具有低“成本”与高“收益”特点,美国企图一举多得:一是美国在海洋问题上具有巨大的“比较优势”,而海洋对中国却是劣势与“短板”,加之海洋亦是中国今后可持续发展与国家安全的重点拓展方向,美国“以海制华”既是“扬长避短”之举、也是长久对华之计;二是美国有机可乘,利用越南、菲律宾等对美借重心态,插手中越、中菲南海争端,企图利用矛盾、从中渔利;三可满足美国将其地缘战略“重心”东移亚太的需要。
美国急于摆脱伊拉克与阿富汗战争“两场噩梦”的困扰,力图搭上世界地缘政治经济重心东移亚太的“末班车”,加紧“重返”东南亚与“布局”东亚,企图藉南海问题等遏制中国的区域影响力、分化离间中国与东盟的“战略伙伴”关系;四是出于维系美国海洋霸权的需要。
“后金融危机时代”大国战略竞争趋于“高端化”,重点角逐海洋、网络、太空三大“全球公地”,美国自视为三大领域的霸主,视中国为“主要竞争者”与“挑战者”,极力遏阻中国拓展“新边疆”与“高边疆”,当前又以强化美国海洋霸权、遏制中国海上崛起、破解中国“反介入”与“区域拒止”军事战略为重点。
美国以“公海航行自由”为幌子,在南海问题上公然对中国发难,企图将中国海军“龙困浅滩”。
最后,美国介入南海争端是中国崛起面对的“新考验”,中国应深思熟虑、谋定而后动。
应认识到,中国的和平发展与维护“重要战略机遇期”既不意味着绝对地排斥战争,中国有权并应时刻作好反军事挑衅与反侵略作战的准备,以维护主权统一、领土完整等“核心利益”与国家尊严;也不意味着放弃必要的斗争,但也应讲究斗争策略,实现“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原则坚定性与策略灵活性的高度统一。
对美国高调介入南海争端与美越等“联手对华”之势,中国仍应沉住气与着眼长远,从“大周边”与中美关系“全局”出发,保持足够的战略耐心与战略自信,以我为主,不随着美国起舞,既不上美国分化搅局与刺激中国做出过激反应的“当”,又创新解决南海问题的思路、改进斗争策略、刚柔并济、有效捍卫自身权益及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