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度《军事理论》作业从南海问题看中国新时期外交政策董超超2011年6月从南海问题看中国新时期外交政策董超超(琼州学院旅游管理学院09市场营销2班三亚572000) 摘要:近几年来,南海问题一直都是是人谈论的焦点。
中国领海问题日趋严峻,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提高,解决这些问题刻不容缓。
目前中国政府正积极的通过外交的手段与各国进行磋商和谈判,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解决南海问题,避免发生大规模冲突。
只有赢得和平稳定的局面,我们才能一心一意搞建设、促发展。
但是,维护我国领土主权的决心不动摇,抵制南海周边国家蚕食我南海领土的态度不改变。
关键词:南海问题;和平解决;发展;外交南中国海(South China Sea),简称南海,亚洲三大边缘海之一。
北接中国广东、广西,东面和南面分别隔菲律宾群岛和大巽他群岛与太平洋、印度洋为邻,西临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为面积3,500,000平方公里(1,351,350平方哩)的深海盆。
四周较浅,中间深陷;平均深度1,212公尺,最深处达5,559公尺。
西部有北部湾和泰国湾两个大型海湾。
汇入南海的主要河流有珠江、韩江以及中南半岛上的红河、湄公河和湄南河等。
中国在南海中的重要岛屿有海南岛和东沙、西沙、中沙、南沙四大群岛以及黄岩岛等。
一南海问题的由来及现状在南海50多个可以住人的小岛或浅礁中,有一半多被越南占据,中国大陆仅保有8个,最大的太平岛被台湾当局控制,剩下的一小部分则被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等国占据。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维护中国的利益,处理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消除危机国家安全隐患,加强对战略安全的研究,为中国的和平崛起,成为世界强国创造条件。
本无争议的属于中国领土的南沙群岛为何会形成主权争议导致如此复杂的南海问题呢?原因有三点:(一)其本身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南海位居太平洋和印度洋、亚洲和澳洲来往的“十字路口”,自古就是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
南海北部的台湾海峡和西南端的马六甲海峡十极具有战略价值的海上要道,国际上一直有观点认为,谁控制了南海,谁就控制了东南亚,从而控制了西北太平洋和澳洲大陆。
就南沙群岛来说,通过它的航道是一条“宝路”。
它位于整个东南亚地区的腹地,周边国家都力图以南沙群岛为依托来扩大战略纵深。
此外,南沙群岛海域还有许多“宝物”。
专家保守估计,南沙油气储量超过200亿吨,占南海油气资源的一半以上,有“第二波斯湾”之称。
南海石油不仅含硫量低,而且基本位于200—1000米之间的易开采层。
今年,科学家又在南海发现大量的俗称“可燃冰”的天然气水合物,并有望在2015年进行试开采。
介入南沙争端的几个国家对油气依赖度都很大,因此,几个国家纷纷对南海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
(二)与国际法存在的缺陷有关1982年制定的《联合国海洋公约》在一定程度的公平意义上确立了海洋秩序,但它引入“专属经济区”的新概念时,却对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没有给予明确的界定。
它允许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存在多条分界线,其结果是,由于各方对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界定不同,就为冲突埋下了隐患。
《公约》还规定,一个岛屿(涨潮时露在海面的岛屿)可以为一国提供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
这样,有关国家就有了“理由”并不属于他的岛屿。
(三)中国长期以来未能对南沙群岛实施有效管理,这是最为重要的原因。
二战后,中国虽然收回了南沙群岛的主权,但只在其中的太平岛上驻军。
后来中国国内发生内战,国民党败退台湾,造成了大陆和台湾省均无力全面管辖治理群岛的尴尬局面。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必然向海洋型经济方向发展,中国的海洋权益日益重要,自近现代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海洋权益的冲突争议日益增多。
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非法占领我南中国海的岛屿,开采油气资源,严重损害我国领土主权和经济权益,越来越不利于中国的发展。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
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
二我国应对南海问题的原则和策略我国希望在南海问题上通过斗争或谈判实现权益的最大化,同时也希望南海争端不要恶化、以致影响周边稳定和国家关系。
但基于领土争端的“零和”特性,在南海问题上,强调维权,可能会损害稳定,而强调维稳,又可能不利维权。
我国外交有两大基本政策: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创造良好的国际和平环境,尤其是周边稳定局面,为国内现代化建设服务。
所以,争取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就成为外交的优先任务和目标。
在当前南海维权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我们不能一味求稳,必须拿出捍卫国家海洋主权的决心,必须采取一些积极措施来应对这种侵犯国家主权的行为。
(一)落后就要挨打,睦邻之道在于自强,解决南海问题关键看实力我们应积极主动,通过军事、经济、法律、行政和外交等手段加强在南海的存在和实控能力,要彻底改变南海问题向我不利方向发展的趋势,对对方的蚕食侵权行为进行坚决反击,不能一味忍让或息事宁人。
我们要以自己的决心和强势给对方以压力,这样我们在南海问题上才能掌握主动权,邻国才可能知难而退,才可能与我国进行实质性的谈判,我们在南海问题上求稳的对外主张,如共同开发等才可能得以实现。
当然,我们维权,要讲究方式方法,有理有节,稳步渐进,不激化,不蛮干,要审时度势,特别是我目前崛起而引世人注目的时刻,更要保持冷静头脑,多方权衡国内外形势、台湾问题、美国因素、东盟因素、公众形象、国际法形象、与东南亚的传统睦邻关系和经贸合作等诸方面的因素,周密考虑我南海维权的具体战略和行动,将冲突或摩擦置于我可控范围内。
因为,避免大规模冲突依然是我国在处理南海问题上的一贯主张。
(二)继续深化双边关系和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等合作领土争端,并非是国家对外关系的全部,存在领土争端的国家间也并非不能发展正常的国家关系。
从我与东盟国家发展合作状况来看,我与邻国的双边关系不会完全受南海问题的左右,东盟友好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依然使我国和东盟各国能够互利合作,深化交流。
我们应求同存异,进一步加强在经贸、科技、文化等方面互利互惠合作,加强外交软实力。
即便在海洋问题上,除去难以达成一致的主权争端外,其它方面,如资源共享、航行安全、环保、科研和非传统安全等领域仍有许多可以合作的空间。
国家关系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可为双方解决领土争端打下一个更好的基础。
(三)防止第三方力量的插入,南海问题应由中国和东南亚各国自己解决,无需他国以任何理由插足国与国之间的摩擦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只要双方能够和平地谈判,就没有解决不了的争端。
可是,一旦有第三方加入,他势必会考虑自身利益,而不顾南海周边国家的长久利益,妄加干涉,最终会打破地区间的平衡,引发不必要的冲突。
因此,南海问题必须由中国和东南亚各国自行谈判解决,决不允许美国等的干涉。
三南海问题和平解决的重要影响。
当前国家的总体战略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第一要务是发展。
只有赢得和平稳定的局面,我们才能一心一意搞建设、促发展,所以,争取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就成为外交的优先任务和目标。
南海争端,攸关周边稳定,如果南海局势不稳,既不利于国内建设、干扰我国总体战略,也不利于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关系及经贸往来。
我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维权,不仅仅是出于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一政治上的考虑,也是出于我国经济和发展当务之急的考虑。
因为,南海是我国战略交通要道,我国主张的近2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面积,本身就是国民经济发展重要的物质基础,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资源利益。
所以在南海维权,完全符合并服务于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兼顾了我国外交政策政治和经济上的双重考虑。
参考文献:[1]百度百科.南海问题[2]李衡.浅谈“南海问题”.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10.06.30Seeing Chinese foreign policy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issue in the new er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South China Sea issue has been the focus of people’s talking about. China's territorial waters problem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China’s status in the world, and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is urgently neede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s actively through diplomatic means to negotiate with the various countries and do everything possible to strive for a peaceful solution to the South China Sea issue, avoid large-scale conflict. Only win the peace and stability situation, we can work whole-hearted and doing construction, promote development. But, the determination of protect our sovereignty will not shake, the attitude of boycott neighboring countrie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territory will not change. Keywords: the South China Sea issue; Peaceful resolution; development; diploma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