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呼吸系统教学目标1.了解呼吸道的组成和功能,呼吸频率、肺活量和人工呼吸;理解肺的位置、结构和功能;了解肺的通气的概念;理解呼吸运动的原理。
2.通过观察人体呼吸系统组成的模型、模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通过学会测定胸围差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通过人工呼吸原理和方法学习,进行关爱生命和助人为乐教育;通过测定胸围差和学习呼吸频率、肺活量知识,鼓励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4•了解肺泡内、组织里气体交换过程、原理;理解呼吸全过程;了解煤气中毒的原因及预防煤气中毒的常识。
5.通过做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实验,与用吸耳球向澄清的石灰水中打气作对比,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学生应用科学方法做对比实验,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6.通过分析煤气中毒原因和学习预防煤气中毒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关爱生命。
关心他人的教育,渗透爱惜生命、预防为主的生物学观点的教育。
7•了解呼吸系统的卫生保健常识、体育锻炼和适宜的体力劳动有利于青少年呼吸系统的发育和加强,特别是了解吸烟和吸毒的危害。
&提高参加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初步懂得如何抢救煤气中毒者、溺水者。
9.通过参与调查、讨论等活动,了解吸烟危害人体健康,要做到不但自己不吸烟,还要劝家长、亲友戒烟。
了解吸毒误国、害民。
坑家庭、毁自己,下决心永远不沾毒品。
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一是肺的位置、结构和功能以及理解呼吸运动的原理。
(1)肺的位置、结构和功能是基础,可使后面学习较易,体会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普遍现象。
(2)呼吸运动是呼吸全过程第一步,其原理与其它呼吸过程的原理均不相同是重点。
该原理需要通过在观察演示实验后经过推理,判断等思维过程才能理解,也是培养形式思维能力的重点。
2.重点二是体内气体交换的原理和呼吸的全过程。
因为:(1)通过学习的呼吸运动,已经解决了人体外环境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的问题。
接着是,肺泡与血液之间如何进行气体交换和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如何进行气体交换的问题。
要理解呼吸的全过程,体内气体交换的原理是关键,因而气体交换的过程和原理是重点。
(2)对人体的呼吸应该有整体的认识。
已学了血液循环系统,具备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的基础知识。
学了呼吸运动,理解了肺的通气。
学习了体内气体交换,就可以自己概括出呼吸的全过程。
呼吸的全过程均应作为重点3.重点三是积极锻炼身体,养成卫生习惯和认识吸烟、吸毒的危害。
4.难点一是呼吸运动原理。
是基础知识、培养能力难点。
呼吸运动是负压呼吸,理解呼吸过程中空气是“压入”肺内而不是“吸人”肺内是很难的。
用模型演示呼吸运动与肋骨运动关系和呼吸运动与隔的运动的关系后5.难点二是气体交换原理。
在物理课上还没学扩散作用,这个概念要从生物学的角度有困难的。
加上肺泡里气体。
血液中的气体、组织细胞里的气体都是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理解体内气体交换的原理也是有一定困难的。
从熟悉实际生活,感性地体验气体的散作用。
如,在中喷洒带有茉莉香味的空气清新剂,体会气味传过来的过程,从而理解带香味的气体是从喷洒处扩散过来的。
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理解扩散作用。
在此基础上,参考教材插图制作教具、用剪贴图、制作活动的投影复合片、设计计算机软件,将体内气体交换过程呈现眼前,突破难点。
6.从全面素质要求看,认识体育锻炼重要性,养成锻炼的习惯应该是终身必需的。
同样,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也不是通过一节课就能做到的。
对于多数学生来说,正处于对吸烟好奇的时期,家庭,社会影响常常大于学校的教育作用,真正做到不吸烟,尤其是终身不吸烟则更难。
吸毒常自吸烟始。
必须让我们的青少年深刻认识毒品对个人。
对家庭、对国家和对社会的巨大危害,使他们自觉地远离毒品,也是学生终身自我教育。
召开主题班会,做吸烟有害的调查,开展坚决不吸第一支烟的活动、与历史教师配合,看电影“林则徐”,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学习林则徐的爱国精神;参观禁毒展览,了解我国目前打击制毒、贩毒的情况,使学生对禁毒有深刻的认识。
教学过程设计一、肺的通气1.复习:营养物质的利用,注意三大类有机物均可分解,释放能量,供细胞利用,供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
2.引言:三大类有机物的分解,都需要氧的参与。
人体细胞如何得到氧,是我们现在要学习的问题。
3.活动(1):体验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需要呼吸。
请学生像游泳时练憋气那样,吸上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同时,读秒记时。
练习三次,看全班憋气时间最长的同学可以多长时间不喘气。
人体维持正常生活需要进食,如果因特殊原因,几天下进食,人体还能维持生命活动。
同样,人体维持正常生活需要呼吸,无论有什么原因,几分钟不呼吸,人体都会窒息甚至身亡。
可见,呼吸对人体有多么重要。
人体通过呼吸系统将外界的空气吸入体内,并将体内气体呼出,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系统完成的。
因此,先学习呼吸系统的组成。
(2):呼吸系统的组成。
通过自学、讨论、巩固呼吸系统的组成,尤其是肺的位置、结构和功能。
①对照书呼吸系统模式图自学呼吸系统的组成,对照人体模型,认识呼吸系统的组成;对照书上P.58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自学肺的结构。
注意两点:一是看书、看模型要联系自己的身体,联想外界气体进入自己的肺部的通路和肺部气体从内到外的通路,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反复认识呼吸道的组成;二是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是从完整的肺器官开始,先将与极细微的支气管一簇肺泡放大,再放大这簇肺泡中的一个。
学习这部分知识,要联系自己的身体,联想气体进出肺泡,联想肺泡与血液之间气体交换,从大到小、从小(肺泡)到大(肺)反复认识肺的结构。
总之,学习人体结构、生理等知识都要联系自己的身体进行学习,感到所学知识能力自己的健康服务;提醒观察图、模型(或实物)有一定的顺序,或从上到下、从下到上,或从大到小、从小到大,按顺序观察可提高观察水平,使观察具有全面、完整、有条理和细致的特点。
观察猪肺(看实物)、显微镜下哺乳动物肺的永久切片,对肺和肺泡的结构有感性认识。
②讨论组成呼吸道器官主要功能,依据自己的生活常识,谈谈为什么呼吸道有清洁气体的作用?通过呼吸道到达肺部的气体与身体外界的空气有什么不同?肺泡哪些结构特点适于气体在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交换?为什么?小结,以肺泡的结构与其适于气体交换的功能相统一为例,强调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渗透结构与功能之关系的生物学观点。
从肺的主要功能是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过渡到肺的通气和呼吸运动。
活动(3):体验呼吸运动,理解肺的通气。
用猪肺做演示实验:将玻璃吹管插入与肺相通的支气管内,向吹管吹气,再停止吹气,观察肺的扩张和回缩。
①做胸式呼吸动作。
用双手轻触自己胸侧的肋骨处,做深呼吸。
注意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推测胸腔体积的变化。
②做腹式呼吸动作。
将手放在自己腹部,像在音乐课上练声时那样,深吸一口气,体验腹部的隆起;再渐渐呼气,体验腹部的恢复。
然后根据自己的体验,推测腹式呼吸是否会影响胸腔体积的变化以及会引起怎样的变化。
在体验呼吸运动的基础上,概括:什么是肺的通气,什么是呼吸运动4 .小结[开放的]应该重点掌握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最大收获是什么?关于肺的结构与功能你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你还希望知道哪些关于呼吸的知识。
二、呼吸系统的组成、位置、结构和功能联系自己的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思考问题,并对照模型或图回答:(1)对照模型叙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对照挂图讲述肺的位置、结构和功能,着重讲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
2.演示实验,分析呼吸运动的原理。
演示实验(1)肋骨运动。
用模型模拟肋骨运动,介绍模型的哪些部件代表脊柱、肋骨,胸骨和肋间外肌。
联系自己的身体结构,分析肋骨运动。
通过模型的演示,了解肋骨的运动与胸廓前后径和左右径的变化相关。
肋骨的运动与胸廓前后径和左右径的变化如何相关?讨论、归纳:由于肋间外肌的收缩,肋骨上提,胸骨向上向外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反之,肋问外肌舒张,肋骨下降,胸骨向下向内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缩小。
总之,肋间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牵引肋骨运动,从而引起胸廓前后径和左右径的变化。
演示实验(2)隔的运动。
用模型模拟隔的运动,介绍橡皮膜代表隔;两个气球代表肺;玻璃瓶代表胸廓。
手向下拉橡皮膜代表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上下径增大;反之,膈肌舒张,膈顶部回升,使胸廓上下径缩小。
总之,膈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上下径的变化。
通过观察、讨论,了解了由于肋骨、胸骨和隔的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和上下径扩大或缩小。
胸廓的扩大或缩小直接引起胸腔内肺的容积的变化,使肺被动地扩张和回缩。
由此,推测:呼吸运动是怎样产生的?上堂课我们做的胸式呼吸动作和腹式呼吸动作分别且主要体验胸廓的什么变化(指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和上下径的变化)?总结: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动作和呼气动作。
人在平静呼吸时,吸气动作的原理可以归纳为:肋间外肌、隔肌等呼吸肌收缩,引起胸廓扩大,胸腔内容积增大,导致肺扩张,于是肺内气压下降,外界气体进入肺泡。
反之,呼气动作的原理可以归纳为:肋间外肌、膈肌等呼吸肌舒张,弓I起胸廓缩小,胸腔内容积减小,导致肺回缩,于是肺内气压上升,肺泡内的气体呼出体外。
小结:呼吸肌收缩与舒张引起呼吸运动;呼吸运动结果实现肺的通气。
依据呼吸运动的原理,对呼吸骤停的病人,在急救时常进行人工呼吸。
口对口吹气法,每分钟人工呼吸的次数应该与正常人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一样。
由此过渡到学习呼吸频率。
4.学生活动,学习呼吸频率、肺活量的概念,测定胸围差的方法。
活动(1)请每个学生测定自己在平静状态下一分钟内呼吸的次数,并报告测定的数值。
请三、四个同学快速做10个下蹲起动作,马上测定一分钟内呼吸的次数,并报告测定的数值。
所测定的就是平静状态下和活动加强时自己的呼吸频率。
概括:什么是呼吸频率?为了测定人体的呼吸功能的强弱,常用肺活量和胸围差作测量指标。
活动(2)【实验八】的要求与步骤,两人一组互相测定胸围差。
此活动用的时间较长,有些学生会不好意思在班上测量。
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此活动。
如找较开朗、大方的学生先做示范,再请同学们做实验;也可以由学生自愿结对进行实验;对个别内向型的学生,教师可以请其给自己测量,再由教师为其测量,帮其克服心理障碍;甚至可以允许个别学生回家完成测定胸围差的实验。
活动(3)与校医务室合作,进行肺活量的测定。
有的学校每年体检都测学生的肺活量,借用校医务室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如,男生与女生的平均肺活量的对比;喜欢吹奏乐的同学与同性别同学平均肺活量的对比;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同学与不常锻炼的同学肺活量的对比等。
若用本班同学的资料,请注意照顾肺活量低的同学的自尊心,不要公布姓名。
在活动后,用自己的话解释什么是肺活量,什么是胸围差?它们为什么能反映肺的呼吸功能的强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