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车辆工程导师信息概要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车辆工程导师信息概要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汽车电子方向:卓桂荣性别- 女(46岁出生年月- 1968年11月职称- 副教授行政职务- 导师类型- 硕导研究方向- 汽车底盘电子控制技术电子邮箱***************办公电话- 021-********通讯地址- 上海市曹安路4800号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邮编:201804卓桂荣,1968年11月出生,1990年毕业于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同年分配至哈尔滨轧钢厂工作。

1997年-2002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硕/博士学位,硕士课题为“三指灵巧手结构设计与运动学分析”,博士课题“并联机床数控系统的研制”。

2002年入同济大学汽车学院继续博士后研究,博士后课题国家科技部863项目“四轮驱动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的研究”。

2004年12月留校工作至今。

主要研发经历及成果:[1] 2006年完成了华普混合动力轿车管柱助力式EPS系统的研制,并已申请实用新型专利。

[2] 研制了线控转向系统(SBW及驾驶模拟试验装置,荣获2005年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中国高校”展区优秀展品特等奖。

[3] 2005年研制了具有转角限位功能和高精度传感器冗余技术的线控转向系统,已应用于春晖系列线控转向电动汽车和驾驶模拟器。

[4] 参加了上海市科委“EPS电动助力转向”项目,完成了非接触式传感器管柱助力式电动助力转向器的设计,应用该转向器的转向系统台架参加了2005第七届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获得好评。

该结构已申请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

[5] 2002年-2004年博士后期间参与国家科技部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燃料电池轿车项目子课题“四轮驱动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的研究”项目,负责“春晖二号”电动汽车底盘设计和整车总布置、电动轮加载试验台架结构及控制系统的设计调试;线控4WD/4WS 台架的方案论证及结构设计;“春晖三号”4WD电动汽车线控转向控制系统的研制与调试;线控转向硬件在回路仿真台架结构与控制系统设计;四轮驱动电动汽车的整车控制:驱动防滑控制、转速闭环控制、转矩闭环控制等。

[6] 2003年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三等奖资助,完成了“电动轮参数化模型库的建立”项目。

[7] 四轮驱动微型电动汽车概念模型“春晖一号”的研制,获2003年上海国际汽车城首届创新人才精英赛精英奖。

[8] “并联机床的研制”,获2001年“黑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9] 参与“七自由度并串联叶片专用机床的研制”项目,单独承担数控系统软件的研制。

于2002年通过鉴定并已投入生产,现已售出多台。

[10]参与“X射线野外管道焊缝检测机械手的研制”项目,负责机械手腕部和地线钻孔装置的设计。

应用于大庆石油管理总局野外管道焊缝的X射线检测,于1999年投入使用。

[11] “φ1500热锯片修磨与淬火装置研制”,获95年哈尔滨市冶金工业总公司科技成果一等奖。

[12] “160吨剪切机剪刃基座的改造”,获94年哈尔滨市总工会“千百十”活动技术攻关项目二等奖。

[13] “降低520油泵站事故”项目,获92年黑龙江省冶金工业厅优秀质量管理成果奖。

主要论文:原地转向电动汽车参数化模型的建立(EI-05289208156、并联机床数控系统软件开发(EI-024********、4WD电动汽车转速闭环控制、全方位线控四轮转向电动汽车设计、Hardware-In-the-Loop Test Environment for In-Wheel_Motor Drive Electric Vehicle、新型并串联机床加工叶片程序的后置处理与仿真等。

陈凤祥性别- 男出生年月- 1978年11月职称- 副教授行政职务- 导师类型- 硕导研究方向- 汽车电子电子邮箱***********************办公电话-139********通讯地址- 上海市曹安路4800号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邮编:201804浙江绍兴人,1978年11月生。

2007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主要从事非线性控制理论研究,获工学博士学位2007年在艾瑞生物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从事微弱信号检测与处理算法研究。

2008年-至今,同济大学汽车学院,主要从事非线性控制技术在车辆工程中的应用。

参加或主持过纵横向项目5项。

目前正在主持,国家青年自然基金和博士点基金项目各1项。

荣誉:2009年获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2010年获同济大学潍柴动力奖教金。

发表论文: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SCI/EI 收录近40篇,SCI收录10篇,其中第一作者SCI收录论文7篇,EI收录近30篇,并担任多个国际SCI期刊的论文评审专家。

申请专利1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第一发明人5项目前正在讲授:自动控制原理,非线性控制理论。

科研方向:燃料电池控制技术,基于AUTOSAR架构汽车电子软件研发,汽车软测量技术(状态观测器应用研究欢迎,自动控制,计算机,数学,车辆工程,机械工程的学生报考研究生。

- 张戟性别- 男出生年月- 1967年10月职称- 副教授行政职务- 导师类型- 硕导研究方向-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电磁兼容电子邮箱*******************.cn办公电话- 021-********通讯地址- 上海市曹安路4800号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411室,邮编: 2018041989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硕士毕业于上海理工大学,同济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博士。

曾在多家公司担任研发主管/高级研发工程师,现为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从事汽车电子控制、嵌入式软硬件开发、电磁兼容性与可靠性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主讲课程与研究生培养:本科生:《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计算机硬件技术》。

培养全日制硕士毕业生20余人,工程硕士10余人。

主持/参与完成项目:1、基于网络的现代汽车动力总成控制器及其产业化技术研究,上海市科委科技攻关项目;2、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EMC(EMI/EMS检测技术研究,横向协作课题;3、五洲龙混合动力大客车大规模产业技术课题,国家863计划课题;4、中华混合动力轿车的研制;5、面向产业化的自主品牌混合动力轿车开发;6、产品级动力总成控制器开发;7、国家863燃料电池轿车关键工艺与试验项目;8、“基于DeviceNet现场总线的智能设备(泵/阀及其FCS系统”国家高科技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主要在研项目:1、兼容V2G技术的高性能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研究,电驱动系统电磁兼容特性研究子课题,国家863计划课题;2、燃料电池轿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研究与开发,电磁兼容子课题,国家863计划课题;3、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项目,电磁兼容子平台建设,国家发改委课题;4、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电磁兼容测试研究,教育部985项目;5、面向产业化的燃料电池轿车关键技术与整车集成开发项目,电磁兼容子课题,国家863计划课题;6、EK-2纯电动轿车研发与产业化,国家863电动汽车关键技术与系统集成项目;主要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奖3项,国家专利10项,其中3项发明专利,在国际会议及国内权威核心学术期刊上共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EI、ISTP等国际权威检索机构检索论文10篇。

主编教材、专著3本,2006/2010年获上海汽车工业教育基金会优秀著作三等奖。

主要著作:《基于现场总线DeviceNet的智能设备开发指南》,2004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现代汽车电磁兼容理论与设计基础》,2009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基于PowerPC 的32位微控制器原理---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应用》,2010年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姓名- 罗峰性别- 男出生年月- 1969年职称- 教授行政职务- 导师类型- 博导研究方向- 汽车电子电子邮箱********************.cn办公电话- 021-********通讯地址- 上海市曹安路4800号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邮编:2018042000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飞机系,主要从事飞行器控制研究,获工学博士学位。

2000年至2002年在清华大学汽车系“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汽油发动机电控系统研究,以及燃料电池大客车CAN总线通信与控制系统的研制。

2002年9月至今在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工作,主要从事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研究,特别是LIN、CAN、FlexRay等车载网络总线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2005年3月至2006年3月,在德国沃芬比特尔应用科技大学及C&S Group做访问学者,主要从事车载网络通信系统设计及测试的研究工作。

目前主要从事车载网络总线系统、车载信息系统以及智能汽车等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曾主持或参与二十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及企业委托开发项目。

目前在研的纵向科研项目包括:EK-2纯电动轿车研发与产业化(国家863项目,燃料电池轿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研究与开发(国家863项目,无人驾驶电动智能车及其智能交通系统(985项目等;在研的横向科研项目包括:汽车CAN总线测试系统研制(德国益驰公司委托开发项目,智能车身控制系统研究(美国飞思卡尔公司委托开发项目等。

现为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车载网络与通信技术研究室主任,同济大学-美国飞思卡尔汽车电子联合实验室主任,同济大学-德国益驰公司车载网络技术联合实验室主任。

2010年入选同济大学攀登高层次人才计划。

获奖情况:2007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11年获上海汽车工业教育基金会二等奖;2013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出版专著:罗峰、孙泽昌著,汽车CAN总线系统原理、设计与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年1月出版。

发表论文: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

目前讲授:汽车网络技术;模糊控制理论及应用;智能车设计等课程。

名- 钟再敏性别- 男出生年月- 1973年8月职称- 教授行政职务- 汽车学院党委副书记导师类型- 博导研究方向- 新能源汽车动力传动控制技术电子邮箱********************.cn办公电话- 021-********通讯地址- 上海市曹安路4800号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邮编:201804教授、博士生导师。

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2000年获工学博士学位。

2000年至2002年在同济大学汽车系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随后留校工作至今。

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集成、驱动传动及其控制技术相关研究。

2008年被评为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并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7, 2011年同济大学潍柴奖教金,2011届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奖,2012年上海市嘉定区科技领军人才奖。

主要的社会职务有:上海汽车工程师学会理事、新能源汽车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市汽车高级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上海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