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分析概括题错项辨析例说文言文阅读分析概括题往往是在基本正确的文意概括分析中,设置一两处不符合原文的错误。
解答这类题,我们主要掌握“读找比”法:①反复阅读文本,整体把握全文内容(读)——②在阅读文本中找到与选项对应的文句(找)——③将选项与文本中的句、段细加比较,求同求异(比)”。
这三步中,最关键的一步又是“比”,在比较中发现选项微小的带有迷惑性、欺骗性的错误。
那么,命题者是怎样设计错项的呢?下面对文言文阅读分析概括题错项的规律进行探究,并作分类解析,以帮助我们在解题时快速作出判断。
一、背离原文,曲解词义选项在对原文的有关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时,故意曲解个别字词句的含义,造成一字、一词或一句之差;或故意对一些关键词语删去不译,从而背离原文的意思。
例1,[题目选项](2008年广东卷第8题)B.周访性格刚强,一旦蒙冤决不会忍气吞声。
为此,他深受皇帝赏识,并得到了奖励提拔。
[对应原文]时有与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数十人皆散走,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题文比较]文中原意是讲周访“蒙冤不会忍气吞声”“帝不之罪”,并未说因此“被皇帝赏识”。
选项将“帝不之罪”曲解为:为此,他深受皇帝赏识。
例2,[题目选项](2008年全国卷Ⅰ第10题)D.廖刚敢于直言。
郑亿年因秦桧的关系而得美官,廖刚上疏奏其恶行,秦桧因此忌恨廖刚。
金人叛盟,廖刚起用有德望的旧相,以遏制秦桧,又引起秦桧的强烈不满。
[对应原文]郑亿年与秦桧有连而得美官,刚显疏其恶,桧衔之。
金人叛盟,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桧闻之曰:“是欲置我何地耶?”[题文比较]金人叛盟,廖刚乞求起用有德望的旧相,并非他直接“起用”,选项故意删去“乞”不译,从而背离原文的意思。
例3,[题目选项](2008年湖南卷第12题)B.歙州民风不正,人们好打官司,不畏牢狱。
入狱之时,尚穿戴整齐,且自带凉席,以便在牢中过得安然舒适。
[对应原文]其视入狴①牢就桎梏,犹冠带偃箦②,恬如也。
(①狴bì:监狱。
②箦zé:竹席。
)[题文比较]原文说“冠带偃箦,恬如也”意思是他们看待坐牢带刑具,就像穿衣戴帽躺在席子上一样满不在乎,安然舒适。
而选项中将“偃箦”曲解为“自带凉席”,将“恬如也”曲解为“以便在牢中过得安然舒适”。
二、不识言行,误解形象人物传记,主要是通过对人物典型言行的叙述,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据此,命题者在设计错项时,把人物的言行所揭示出来的性格特点故意说错,造成对人物形象的错误理解。
[题目选项](2008年福建卷第5题)B.越石父认为晏子对自己失礼,仍把他当奴仆,十分生气,说明他态度偏激,心脑狭窄。
[对应原文]至舍,不辞而入,越石父怒而请绝,晏于使人应之曰:“吾未尝得交夫子也,子为仆三年,吾乃今日睹而赎之,吾于子尚未可乎?子何绝我之暴也。
”越石父对之曰:“臣闻之,士者诎乎不知已,而申乎知已,故君子不以功轻人之身,不为彼功诎身之理。
吾三年为人臣仆,而莫吾知也。
今子赎我,吾以子为知我矣。
向者子乘,不我辞也,吾以子为忘;今又不辞而入,是与臣我者同矣。
我犹且为臣,请鬻于世。
”[题文比较]从原文中越石父“对之曰”的内容可知,他对晏子的失礼十分不满,认为晏子也不了解他,把他当奴仆看,要求晏子把他再卖给世人。
越石父的这番话,表明了他为人耿直、直言不讳的性格特点,并不是“说明他态度偏激,心脑狭窄”,选项脱离越石父的言行去分析他的性格特点,对越石父形象的理解错误。
三、颠倒时序,叙述混乱人物、事件、时间和地点是叙事性文章的基本要素,交代一定要清楚,否则,就会造成叙述混乱。
错项在概括传记中有关人物的典型事件时,常把时间顺序故意颠倒,从而造成叙述混乱。
例1,[题目选项](2008年江苏卷第8题)C.吴汉没有听从皇帝告诫.以致落败。
他吸取教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
[对应原文]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
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
[题文比较]C项中说吴汉“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
”而原文是“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
”意为吴汉在营内遍插旌旗,使烟火不绝,以迷惑蜀军。
夜里率军潜出城围衔枚疾走,过江与刘尚会合,谢丰等人竟然没有发觉。
选项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属时序颠倒。
例2,[题目选项](2007年江苏卷第10题)A.高进之十三岁,母亲去世,父亲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杀人,亡命江湖,进之四处寻父不得,便投奔征北将军刘牢之。
[对应原文]高进之,沛国人。
父瓒,有拳勇,尝送友人之丧,丧反,友妻为土宦所掠,瓒救之,杀七人,而友妻亦刎颈死,遂亡命江湖。
进之生十三年,母刘死,葬毕,走四方,求父不得,乃谒征北将军刘牢之。
[题文比较]由原文可知,“高进之父亲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杀人,亡命江湖”在前,“母亲去世”在后。
颠倒时序,叙述混乱。
四、过于武断,以偏概全将原文对某一个方面的判断扩大成对整体的判断,故意扩大判断对象的范围,夸大其辞,以偏概全,或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说成一定会发生,过于主观武断。
[题目选项](2008年四川卷第10题)C.郑濂的家风受到普遍赞扬。
朝廷提拔官员时,只是从声望美好的家族中挑选,同乡王氏仿效郑氏家法,两族之中入选宫员很多,郑氏的家声因此更为显赫。
[对应原文]二十六年,东宫缺官,命廷臣举孝弟敦行者,众以郑氏对。
太祖曰:“其里王氏亦仿郑氏家法。
”乃征两家子弟年三十上者,悉赴京,擢濂弟济与王懃为春坊左、右庶子。
后又征濂弟沂,自白衣擢礼部尚书,年余,致仕。
[题文比较]“朝廷提拔官员时,只是从声望美好的家族中挑选”说法错误,文中只是说“东宫缺官,命廷臣举孝弟敦行者”,所以,选项的说法过于武断,以偏概全。
五、节外生枝,无中生有原文中本未说到某人或事或某观点,而选项却脱离原文毫无根据的生出一个人物、一个事件或一个观点,选项的分析概括在原文中完全找不到根据。
例1,[题目选项](2008年全国卷Ⅱ第10题)B.王昙首性格沉稳,喜怒不形于色,同时治家有方,家庭融洽,太祖也赏识昙首,晋升他的官职,并遵高祖交代,遇事咨询昙首,昙首果然在平定国难中贡献很大。
[对应原文]昙首有识局智度,喜愠不见于色,闺门之内,雍雍如也……高祖甚知之,谓太祖曰:“王昙首,沈毅有器度,宰相才也。
汝每事咨之。
”及即位,以昙首为侍中,诛徐羡之等,平谢晦,昙首之力也。
[题文比较]从原文中找不出有关昙首“治家有方”的内容,属无中生有。
例2,(2008年北京卷第10题)D.韩延寿善于审案,严格约束下属,因此令行禁止,诉讼锐减。
[对应原文]延寿欲更改之,教之礼让……延寿为吏,上礼义,好古教化,所至必聘其贤士,以礼待用,广谋议,纳谏争。
[题文比较]原文无“善于审案,严格约束下属”这一信息,无中生有。
例3,[题目选项](2008年辽宁卷第10题)B.韩擒揣摩高祖有吞并江南的志向,在伐陈时担任先锋。
他率领五百人,半日攻下姑熟,陈人大惊,其将领相继投降。
高祖闻讯十分喜悦,大宴群臣。
[对应原文]及大举伐陈,以擒为先锋。
擒率五百人宵济,袭采石,守者皆醉,擒遂取之。
进攻姑熟,半日而拔,次于新林。
江南父老素闻其威信,来谒军门,昼夜不绝。
陈人大骇,其将相继降之。
晋王广上状,高祖闻而大悦,宴赐群臣。
[题文比较]从原文看,“韩擒揣摩高祖有吞并江南的志向”属无中生有。
六、东拉西扯,张冠李戴高考文言文阅读取材一般为人物传记,文章是对传主生平事迹的叙述,错项常将原文中有关“张”的事说成是有关“李”的事,或将原文中有关“李”的事说成是有关“张”的事,东拉西扯,张冠李戴,混乱不清。
例1,[题目选项](2008年广东卷第8题)A、周访功绩卓著,曾先后被朝廷授予扬烈将军、厉武将军、龙骧将军等职务,成为一代名将。
[对应原文]时有与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数十人皆散走,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寻以为扬烈将军,讨华轶。
所统厉武将军丁乾与轶所统武昌太守冯逸交通,访收斩之。
[题文比较]由原文可知,“厉武将军”是周访所统帅的丁乾的官名,而非元帝所封周访的官名。
选项将厉武将军说成是周访的官名了,属张冠李戴。
例2,[题目选项](2007年海南、宁夏卷第6题)C.韦丹对贪污现象仔细核查,责之甚严。
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三千斛,韦丹抄没其家,查得实据,下令一月之内如数补还,保住国家财产不受损失。
[对应原文]有吏主仓十年,丹覆其粮,亡三千斛,丹曰:“吏岂自费邪?”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
[题文比较]原文已经十分清楚告诉我们,三千斛粮食“乃权吏所夺”,而选项却说“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三千斛”,明显是张冠李戴。
七、不明事理,观点错误近年来,议论性文言文阅读文本也常在高考中出现,对议论性文本的阅读,观点的理解很重要。
因此,命题者就在观点的理解上设置错误,即故意将原文的某些论证材料所阐述的道理说错,从而使选项对事理的阐述,观点的理解出现错误。
例1,[题目选项](2008年天津卷第14题)C.“兼爱”的好处远大于迎合君主所得到的好处。
士君子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是识小利而不识大利。
[对应原文]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
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
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
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
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
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昔越王句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
士闻鼓音,破萃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
越王击金而退之。
”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
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
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
此何难之有焉,特士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题文比较]针对天下士君子所说的“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墨子列举晋文公、楚灵王、勾践的事例,不是说明“‘兼爱’的好处远大于迎合君主所得到的好处”的道理,而是说明君主如果领士人“兼爱”,实行“兼爱”就不难。
例2,[题目选项](2007年北京卷第10题)D.治国离不开严刑峻法,否则就会人心涣散,乱象丛生。
[对应原文]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