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刺葡萄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现状_金燕

刺葡萄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现状_金燕

综 述刺葡萄(Vitis davidii Foëx)是葡萄科葡萄属东亚种群的一种野生种质资源,原产于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浙江等省。

其果实营养丰富,品质较好,色艳多汁,产量高。

由于对黑痘病、白腐病、炭疽病等具有很强的抗性[1-2],已成为葡萄耐湿热、抗病育种的宝贵资源。

虽其果粒小,种子多,不便鲜食,却是优良的加工原料。

1 刺葡萄的植物学性状刺葡萄为强大藤本,小枝密被皮刺[2]。

嫩梢黄绿色,无绒毛,有软刺。

卷须分叉,间断着生。

幼叶紫铜色,成龄叶宽卵形或五角状卵形,长5~18cm,宽4~16cm,先端短尾尖,基部心形,不分裂或微3浅裂,叶缘有小锯齿,叶上表面无毛,背面有短柔毛或无毛。

叶柄长达15cm,常疏生小皮刺;托叶卵披针形,长2~3cm,早落。

花杂性,雌雄异株或雌雄同株。

果穗着生刺葡萄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现状※金燕,石雪晖* ,熊兴耀,秦丹(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长沙 410128)摘 要:刺葡萄是一种宝贵的耐湿热、抗病性强的野生葡萄种质资源。

本文对刺葡萄资源的品种选育、抗性研究、栽培技术、生物技术育种、有效成分的分析和提取,以及在加工刺葡萄果汁、刺葡萄籽油等方面的研究及利用现状进行了综述。

提出今后对刺葡萄资源的研究重点应是品种改良、砧木利用、加工品种的选育及提高加工产品质量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刺葡萄;种质资源;野生葡萄于结果蔓第2~10 节,以2~5 节为主,每一结果蔓平均结果2.1穗,多数为2穗,间有副穗[3]。

果穗圆柱或圆锥形,较松散,穗长14.0~21.0cm,宽5.1~11.0cm,平均穗重115.4g;果粒长圆形,平均纵径1.9cm,横径1.6cm,大小较整齐,成熟度一致;果皮黑紫色,厚而韧,其上有较厚白色果粉,不裂果,不落果。

种子1~4粒,多为3粒。

植株生长势极强,隐芽萌发力中等,一般采用棚架式,5 年生树最高单株产量386kg,是其它品种远远所不及的[4]。

在南方地区,一般3月萌芽,5月开花,8~9月成熟。

2 刺葡萄品种选育及应用2.1 品种选育江西两性花“塘尾”刺葡萄是较早选育出来的一个刺葡萄品种[5],该品种穗大、粒大,较丰产,果实抗病力较强,酿酒品质良好,可直接利用和做优质抗病育种的亲本。

近年来,熊兴耀等[6]在对湘西刺葡萄野生资源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育出刺葡萄新品种“紫秋”,2004年秋进行现场评议,2005年2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并登记。

该品种树势强,适应性强,抗黑痘病,耐旱,耐湿。

1999-2002 年,安徽省六安市横塘农科所连续4 年观察、试验、对比,从中选育出系列品系,性状表现稳定,其中有一品系综合性状表现良好,被命名为“南抗葡萄”[5]。

于2002 年春开始向广西、广 苏等地推广,品质上等,生食、加工均宜。

2.2 抗性研究刺葡萄一般表现为抗寒性较弱,易感染霜霉病,但对灰腐病、白腐病有较强的抗性,尤其对炭疽病的抗性极强,几乎免疫[7]。

石雪晖等[8]对在湖南气候条件下种植的刺葡萄,在连续2年发病盛期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的收稿日期:2008-02-21 ※基金项目:湖南省科技厅农业重点项目(编号:02NKY2002)。

*通讯作者:石雪晖,E-mail:sxh1949@综 述自然条件下观察到,所有刺葡萄的叶片均不同程度地感染黑痘病,但比其他种类的葡萄表现出较强的抗性。

在南方高温多湿气候条件下,黑痘病在葡萄上危害严重,引起野生葡萄抗病性基因的突变是可能的。

刺葡萄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而保留下来的,其抗逆性和适应性均强。

针对南方发展葡萄易感黑痘病,刺葡萄可作为选育抗病新品种的育种材料。

2.3 刺葡萄栽培技术刺葡萄在湖南、湖北、安徽、江西以及华南多数地区可以种植,应选择疏松透气、排灌方便、地下水位较低的地段,采用棚架式栽培,栽植密度宜为4m ×5m。

采用单干多主蔓棚架整形,结果母枝可采用短枝修剪,留2~3个芽短剪,产量控制在37t/hm2 左右为宜。

注意新梢花前摘心,初花期整穗,去掉副穗,掐除1/5穗尖。

疏穗时,架面保留约10个/m2果穗。

果粒黄豆粒大小时疏果,每穗留果60粒左右,单穗重450g左右。

3 生物技术在刺葡萄上的应用3.1 愈伤组织分化石雪晖等[1]在刺葡萄组织培养中,用单芽茎段作外植体出现十分严重的褐化,致使成功率极低,褐化主要发生在叶柄处,由此为发端,逐渐蔓延。

而选择节间作诱导获得了愈伤组织,但分化成苗仍需进一步努力。

刘金亮等[9]利用茎段来源的愈伤组织诱导器官分化成功,且研究了不同的激素配比对刺葡萄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尤其是不同的细胞分裂素种类和浓度与α-萘乙酸(NAA)0.02mg/L搭配使用时的情况,认为玉米素(ZT) 的效果最好,苄基腺嘌呤(B A)次之,激动素(K T)最差,而外源激素的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的比例为50:1时效果较好。

且在继代培养初期的分化能力下降,在经2次继代培养时分化能力达到最高,然后随继代培养次数的增加,分化能力下降,这可能在分化培养时与继代培养时的激素种类不一样、愈伤组织有一个适应过程有关。

3.2 原生质体培养原生质体融合技术不仅可以克服有性杂交的不亲和障碍,而且可以利用双亲的细胞质产生胞质杂种,因而已被广泛用于农作物的品种改良。

吕长平等[10]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对刺葡萄进行品种改良,认为原生质体分离材料以愈伤组织最好,叶片次之,根尖最差,且原生质体分离效果的好坏与材料的细胞间结构和细胞本身的生理活性、内含物种类密切相关。

用纤维素酶1%~3%、果胶酶0.05%~2%、离析酶0.5%~1.5%,3种酶分离刺葡萄原生质体的效果较理想,能在较低浓度下和较短时间内分离出高产量和高质量的原生质体。

在原生质体分离中,高浓度或长时间会对原生质体的再生能力造成极大损害,分离时间一般都控制在20h以内。

在刺葡萄原生质体的分离中,糖溶液的最适浓度为0.5~0.6mol/L。

4 刺葡萄有效成分的研究与利用4.1 刺葡萄的成分分析据中药大词典中记载,刺葡萄具有行气、活血、消积等功效,主治吐血、腹胀症积、筋骨伤痛、痔疮、遗精、白浊等病症。

现代医学也发现,刺葡萄中含有的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是花青素)、白藜芦醇、齐墩果酸、鞣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抗坏血酸(VC)等活性成分,使刺葡萄具有了很好的保健功能[11]。

秦丹等[12]选取了湖南省几个有代表性的刺葡萄进行了品质分析及加工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刺葡萄主要成分的平均含量:总糖13.21% ,总酸0.35% ,糖酸比37.8,抗坏血酸21.92mg/100g,单宁0.04%,蛋白质0.88%,果胶0.81%和纤维素0.23%。

4.2 刺葡萄籽油的提取熊兴耀等[13]以“紫秋”刺葡萄种子为材料,系统研究了刺葡萄籽油超临界CO2萃取工艺技术。

认为种子粉碎粒径、萃取压力、时间和萃取温度是影响萃取效果的主要因素。

当粉碎粒径为0.53~0.80mm、0.40~0.53mm和0.32~0.40 mm 时,萃取率分别为11.5%、13.5%和15.5%,说明物料粉碎越细,萃取率越高;并且随着萃取压力的升高,萃取时间延长,萃取率不断提高。

在萃取温度方面,35~45℃对萃取率的影响不大,油脂清亮,当萃取温度达到50℃时,萃取率下降,且综 述油脂浑浊,故最适宜的萃取温度为35~45℃。

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刺葡萄籽油的主要成分是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87%,其中以亚油酸为主,含量为82.32%。

4.3 刺葡萄皮花色素苷的提取刺葡萄富含花色苷类色素,果皮色价在20~134之间,是欧美种葡萄色素含量的49倍[14]。

利用刺葡萄皮提取的花色素苷,色价高,性质稳定,耐酸性、耐光性强,常温下不易变质。

由于蔗糖及抗坏血酸(VC)对花色素苷的稳定性影响较小,故可用于食品及化妆品的添加剂,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15]。

潘小红等[16]研究表明,双氧水能与刺葡萄色素发生强烈的氧化作用,导致色素溶液迅速褪色,因此在有花色苷参与的生产工艺中,应避免用双氧水作为消毒剂或防腐剂;抗坏血酸、亚硫酸钠对色素没有辅色作用,反而会加速色素液的褪色,且随浓度的增大,褪色速度加快;花色苷在低浓度(≤0.05g/mL)的山梨酸钾和苯甲酸钠溶液中,色泽稳定,但较高浓度会加速花色苷的褪色。

4.4 刺葡萄的综合利用刺葡萄果粒小,果皮厚,种子多,果实总糖含量、糖酸比较高,单宁含量低[15]。

刺葡萄与巨峰葡萄相比,营养价值较高,甜味较小,涩味较低,外观色泽较好,是制造果汁的优良原料[12]。

刺葡萄虽然不便鲜食,但用其加工的刺葡萄果汁糖酸比高,甜味突出,单宁含量低,涩味少,口感好,富含易被人体吸收的果糖和葡萄糖,并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及较多的铁、钙、磷、钾等矿物质,营养成分较高,深受市场欢迎。

由于刺葡萄果粒小、果皮厚、颜色深、单产高,适宜用来酿制特色刺葡萄红酒,用它酿制的红葡萄酒呈深紫红色或宝石红色,有特殊的品种香气,口感较好,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有延缓衰老、预防心脑血管病、癌症等保健作用。

刺葡萄果皮中色素含量丰富,色价高,从中提取的天然色素不仅色香诱人、染色性好、无毒无害,而且富含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可用于食品添加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刺葡萄籽多,用其籽可开发刺葡萄籽油软胶囊。

李丽军等[17]认为,刺葡萄籽油软胶囊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其抗氧化疗效明确;肖洁等[18]的研究表明,刺葡萄籽油软胶囊对高脂血症具有降脂疗效。

5 结语刺葡萄是我国许多地方的野生果树种质资源,在安徽、湖南、贵州等地区都已广泛种植。

但是刺葡萄作为优良的野生葡萄种质资源,对其研究和利用都还远远不够。

刺葡萄虽具备优良的抗性和广泛的适应性,但就鲜食而言存在果粒小、籽较多等不足,因此有必要进行改良。

随着刺葡萄育种工作的深入和栽培技术的改进,应用刺葡萄作砧木,培育葡萄新品种和发展酿酒加工业必然有广阔的前景[2]。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葡萄籽提取物等因具有保健功能的天然生物活性物质而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刺葡萄果实加工特性分析结果也表明,刺葡萄特别适合于加工制汁、葡萄皮色素提取以及葡萄籽中天然生物活性物质的开发利用[15]。

因此,开展刺葡萄从育种、栽培到加工的研究,所以充分利用我国特有的优良种质资源,开发特色葡萄产品,对于调整山区农业结构、发展山区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等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1] 石雪晖,陈祖玉,刘昆玉,等.野生刺葡萄果实品质及愈合组织诱导初探[J].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05,124(5): 4-6[2] 孔庆山. 中国葡萄志[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8[3] 李润唐,魏文娜. 湖南三种野生葡萄的生物学特性及花粉形态研究[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26(2): 102-104[4] 吴伟,张景山,胡昌枝. 东亚种群南抗葡萄选育初报[J]. 山西果树,2005,104(2): 4-5[5] 沈德绪主编. 果树育种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 197[6] 熊兴耀,王仁才,孙武积,等.葡萄新品种‘紫秋’[J]. 园艺学报,2006,33(5): 1165[7] 阮仕立,李记明. 野生葡萄种质资源的抗性及其利用研究进展[J].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02, 4:30-33(下转69页)中外资讯表8 2005-2007年世界主要葡萄酒国家出口状况国家200520062007出口量(万t)占有率(%)出口量(万t)占有率(%)出口量(万t)占有率(%)法国141181471715217意大利157201802118821西班牙144181431715317德国304314364葡萄牙263293354 CEE(1)203212192南美(2)6487799611美国354385425南非284273313 Magreb(3)414040大洋洲(4)75982108710摩尔多瓦243101152总计797100842100913100注:(1)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2)阿根廷+智利;(3)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摩洛哥;(4)澳大利亚+新西兰还没有达到以前的水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