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农业耕地现状及其发展变化过程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中国农业耕地现状及其发展变化过程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中国农业耕地现状及其发展变化过程给我们带来的思考摘要: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多地少,土地压力十分巨大。

中国要在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粮食必然要保障自给,耕地问题是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

但耕地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逐年降低,致使我们国家的耕地面临很大的危险。

作为世界农业大国,中国农业有其特殊性与复杂性。

在农业发展的进程中,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突显出我国农业发展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中国农业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世纪里,中国农业将逐步由传统农业向市场化、科技化和生态化农业转变,从而实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耕地问题,耕地闲置,耕地荒废,耕地占用,耕地面积,趋势。

一、中国农业耕地现状1.中国耕地的现状想要更好的解决耕地问题,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耕地的现状。

我们就简单的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来看一下我国耕地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耕地面积的变化。

中国耕地资源数量由1997 年的13024. 9 万公顷减少为2006 年的12177. 59万公顷,年均减少94. 15万公顷,人均耕地数量不足0. 095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 /3,全国有2 0%以上的县区人均耕地低于FAO确定的0. 053公顷的警戒线。

日前,新华社发布消息,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近日审议《发展改革委关于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国家粮食安全工作情况报告审议意见的报告》时透露,随着近几年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房地产用地和企业用地不断扩张,耕地一再受到侵蚀,目前中国耕地面积仅约为18.26亿亩,比1997年的19.49亿亩减少1.23亿亩,中国人均耕地面积由10多年前的1.58亩减少到1.38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

18亿亩耕地红线岌岌可危.绿色的可耕地面积和10年前相比,减少了1亿亩。

相当于每年减少一个中等县的面积。

下面我们就了解下我国不同地区耕地的现状,从而进行横向的比较。

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38亩,其中有9个省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1亩,3个省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0.5亩。

有666个县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的警戒线。

我国耕地面积在世界上排第4,仅次于美国、俄罗斯和印度,但是我国人口太多,平均每人只有1.4亩,还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儿。

在全世界26个人口超过5000万的国家中,我国人均耕地数量仅比弹丸之地的孟加拉国,日本国略胜一点,排在倒数第三位。

而加拿大,人均耕地是我们的18倍,印度是我们的20倍。

我国人均土地面积在世界上190多个国家中排110位以后,耕地面积排在126位以后,草地面积排在76位以后,森林面积排在107位以后。

全国的耕地面积已经下降到18亿亩。

比印度少7亿亩,比美国少10亿亩。

除此以外,在31个省市中,大多都处于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中,但是也有小部分省市耕地面积有所增加,这除了可能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外,部分地区进行的新耕地的开发,也是耕地增加的重要原因。

但是值得担忧的是,上述新开发的耕地虽然使得耕地的总体面积得到增加,但是受到水源限制和投资条件的限制,其耕地的质量并不乐观,不能很好的保证粮食种植的条件。

二、中国耕地面积的总体发展变化趋势进入21世纪以来,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之一。

由于全球变化研究领域更为侧重对地球系统的碳循环和生物多样性变化的研究,因而对森林(特别是热带雨林)和湿地等类型的土地覆被变化投入了较多的精力。

其实,另一种土地覆被变化可能对地球生命支撑系统的威胁更为直接,这就是有限的耕地资源在工业化过程中的丧失。

就这种变化来讲,中国大陆在近20年来成为全球最为突出的地区。

1.耕地数量变化的总体趋势与淡水资源一样,土地资源属于典型的多功能性自然资源,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受到来自各方面需求的压力不断增大。

特别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在这种需求的压力下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利用方式和质量的变化。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耕地资源变化总体趋势表现为向其他利用方式的转变,总面积持续减少。

对于我国耕地总量,一直缺乏权威的数据。

比较长的时间序列数据是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根据统计局的资料,我国耕地面积在1957年达到高峰,其后经历了一次大幅度的减少。

第二次大的滑坡发生在1965~1977年;第三次1980~1988年;第四次从1992年持续至今。

改革开放以来耕地减少的速度是60年代至今最快的一段时间。

根据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和国家统计局的资料计算[5],1978~1997年累计增加耕地1140万hm2,累计减少1605万hm2,两者相抵,净减少465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5%,相当于整个江苏省的耕地面积。

这段时间平均每年净减少耕地25万hm2,而在此前的10年(1968~1978)间,平均每年净减少16万hm2,速度明显加快。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间,耕地总量平衡中只有1979、1990、1995和1996年新增耕地面积超过了减少的耕地面积。

但净增面积有限,不超过10万hm2.净减少最快的是1984~1988年,年均减少55万hm2,其中1985年是减少最多的一年,达100万hm2.1993~1995三年也很突出,每年净减少近40万hm2.2.耕地数量变化的构成和分布2000年以来,原国家土地管理局每年公布耕地增减的统计资料,被认为是这方面比较权威的数据。

根据该局2000~2008年的数据分析,8年中增加的耕地主要来源于荒地开垦,占76%;农业结构调整和复垦所占的比例较小,分别为13%和11%.在损失耕地的构成中,农业结构调整,包括转变为果园、鱼塘、林地及草地的耕地,占有最大的份额,为62%.其次为非农建设占地,占20%.自然灾害损毁(风蚀、水蚀、沙压、洪涝)的耕地面积占18%.新开垦的耕地主要来于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

新疆、云南、黑龙江、内蒙古及广西等省8年间荒地开垦面积最大,占全国开荒总面积的60%.有趣的是,这几个省份也正是灾害毁损耕地最为严重的地区。

从结构调整占地的情况看,果园和鱼塘占地问题较为严重的省份包括广东、江苏、辽宁、湖北及陕西等,主要是东部和中部地区;而退耕还林还草的耕地占总耕地面积最大的省份有内蒙古、陕西、新疆、西藏和云南,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

非农建设占地比较严重的地区明显地分布在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为中心的东部沿海地区,此外,湖北、河南及安徽等中部省份也比较严重。

值得注意的是,在1998~2008年期间,沿海12个省份非农建设占地在全国此类占地中的比重维持在40%左右,而在此后的4年,比重上升到50%~55%。

从2001年到2008年耕地面积一直呈下降趋势。

三、对耕地现状的问题的思考根据全国耕地减少的去向情况,我们能简单给出了耕地去向的几种情况,即建设占用、灾毁、生态退耕以及农业结构调整。

因此,我认为我国当前耕地的所面临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三点:耕地闲置、耕地荒废和耕地占用。

1.耕地闲置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使大量的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转入二、三产业,不少农村地区目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土地闲置现象。

闲置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完全不种植作物,让土地完全的闲置,田间长满了杂草但是无人管理,这样会大大的降低耕地的质量;二、耕地租赁,将土地租赁给当地一些进行与商品作物相关生产的工厂,比如蔗糖厂,虽然表面上看是耕地时有一定的充分利用,但是由于很多厂商在种植商品作物的时候,没有充分的考虑到过了租赁期以后土地的使用问题,为了达到利益的最大化,他们会不惜使用一些伤害耕地质量但有利于商品作物的化学药品。

2.耕地荒废耕地的荒废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自然因素,在很多地方,由于地势的不同,很多耕地由于长期处于自然灾害(如洪水)频发地区,使得土地的质量逐年下降,最后土地被荒废.二、人为因素,主要表现为过多化学试剂的使用,使得耕地质量退化,造成耕地的化学污染,我国是个化肥消费大国,目前化肥使用量占世界的首位。

2002 年我国化肥消费量达4339万吨,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3,其中氮肥2157万吨,磷肥 712 万吨,钾肥422万吨,复合肥1046万吨,从我国生产化肥的量可以看出化肥使用面积之广,农民在使用化肥上强度之大.耕地被严重破坏以后,一般是无法进行作物种植的,这样使得农民会将这一部分的耕地直接荒废,不会再进行种植。

在两者之中自然因素的比重相对较轻,而比较严重的是人为地因素。

3.耕地占用虽然耕地的占用问题不排除一些地方实行国家倡导的退耕还林的政策。

这样的做法有效的缓解了我国森林面积的急速衰减,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做法。

耕地占用问题主要还是指建设占用。

而建设占用又可以分为城市占用、村镇占用和居民占用三个层次。

总的来说,我国耕地问题日益凸显,耕地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其成为关乎国家安全、经济持久发展的大问题。

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当下耕地问题主要体现在耕地闲置、耕地荒废和耕地占用等方面。

这其中既有个人追求经济利益,疏远耕地的因素,更主要的是土地制度上的不完善、不合理,也正是现行制度压制着耕地的收益,而迫使农民放弃土地。

如果能建立合理的土地价格形成机制以及收益分配机制,切实保障农民对土地征收的知情权、参与权与上诉权,改进和强化农地用途管制制度,同时,加强对农村的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投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我们相信一定会让农民回归土地,让优质耕地回归种植,让人才回归农村,让我国的农业焕发新光彩。

参考文献:朱洪波—《中国耕地资源安全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王春枝—《近年中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实证分析》,《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史娟,张凤荣,赵婷婷­—《1998 年~2006 年中国耕地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资源科学》第30卷,第8期,2008 年8月蔡玉梅、任国柱—《中国耕地数量的区域变化及调控研究》,《地理学与国土研究》,第14卷,第3期,1998年8月彭珂珊—《中国耕地问题与保护对策》,《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7卷,第3期,1993年8月百度网中国知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