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教育政策法规 第二章 教育法基本理论
教育政策法规 第二章 教育法基本理论
3.对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宪法》规定了 公民受教育的权力和义务。公民受教育的机会均等,帮助 少数民族发展教育事业,保护妇女受教育的权力,保障残 疾人受教育的权力,保障未成年人受教育权力(36、42、 45、46、47、49)。
4.对教育行政管理的规定 。人民参与国家管理教育,人 民行使管理教育的权利的基本方式是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种国家权力机关来实现。国 家管理教育是通过国家行政机关来完成的。(70、89、 107、119、122)
2.教育法的基本原则
1)方向性原则。教育法必须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见《教育 法》第六条规定。
2)公益性原则。公益性原则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它是指教育 事业的过程和结果具有社会影响,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事业的要 求。见《教育法》第八条规定。
3)平等性原则。平等性原则主要是指人们在教育方面享有平等的 权利和义务,平等的承担法律责任,任何人不得拥有超越法律的 特权。见《教育法》第九、十条规定。
第二章 教育法基本理论
一、教育法概述 二、教育法律规范 三、教育法的渊源 四、教育法律关系
第一节 教育法概述
一、教育法释义 1.教育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
证实施的调整和规定教育活动和教育关系的 行为规范的总和。 行为规范 国家制定或认可 国家强制力
法律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是从终极方式而 言的。
(2)命令性规范 必须/应当
《义务教育法》第十一条第一款和《实施细则》第十一条第二款规
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必须送适龄的子女或者被监护人入学接受 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教师法》第31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改善国家补助、
集体支付工资的教师同工同酬,具体办法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 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规定。
从而引导人们在法所允许的范围内从事社会活 动。 ——本人行为
评价作用:衡量、评价人的行为是否合法或有
效。
——他人行为
第一节 教育法概述
预测作用:预先估计到行为的结果或他人将如 何安排自己行为——自己或他人
教育作用:影响人们思想,培养和提高人们的 法律意识,引导人们依法行为。——行为人本身 和其他社会成员。
第三节 教育法的渊源
一、渊源释义
1.比喻事物的本源。(现代汉语词典)
2.法的渊源(source of law),简称法源,意指 法的源泉、来源、源头。法的渊源指的是法的效 力的渊源,即法律规范的外部表现形式——在法 的适用和解释中可援引的意义上的规范。
第三节 教育法的渊源
二、教育法的渊源 宪法 教育法律:教育基本法律、教育单行法律 教育法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教育规章 其他渊源
4)终身性原则。终身性原则是指人的一生应当不断地接受教育, 应当在任何阶段都有机会接受教育,教育应当面向所有的人。见 《教育法》第十一条规定。
第一节 教育法概述
三、教育法的作用(规范作用、社会作用)
1.规范作用:通过法律的规定,从而提供了人们一
种行为的标准。
指引作用: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既定的模式,
接送学生的机动车驾驶员应当身体健康,具备相 应准驾车型3年以上安全驾驶经历,最近3年内任一记 分周期没有记满12分记录,无致人伤亡的交通责任事 故。
第二节 教育法律规范
3.法律后果
法律规范中对遵守规则或违反规则的行为予以肯定或 否定的规定——在某种条件或情形出现时,法律关系主 体作出或没有作出“行为准则”要求的某种行为时,应 承担的法律后果、法律责任。
法的渊源
(一)宪法中的教育条款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了我国的国家制度和 社会制度,我国对内对外的各项方针政策、公民的基本权 力和义务。同时也对教育作了明确的规定。有关教育的条 款较多,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对教育性质的规定。教育的性质问题是教育的根本问 题。《宪法》第1条第2款明确规定了“社会主义制度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第19条“国家发展社会 主义的教育事业”。这就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我国的教育 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
3.辨析几组概念 教育法律规范与教育法(从属关系)
前者是一种特指的行为规范,后者是行为规范的总和
教育法律规范与教育法律文件(部分和全部)
教育法文件中除了教育法律规范外,还有关于立法目的、 立法依据等的规定和说明性文件
教育法律规范与教育法条文
教育法律规范用教育法条文来表现,但教育法条文不一定是 教育法律规范
第二节 教育法律规范
公民、法人违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义务的, 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 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 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民法通则》106条)
第二节 教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律规范
作品刊登后,除著作权人声明不得转载、摘编的外,其 他报刊可以转载或者作为文摘、资料刊登,但应当按照 规定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 《著作权法》23条2款
教育法律规范与教育法律文书
教育法律文书是适用法律规范的结果,而不是法律本身
第二节 教育法律规范
二、教育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 法律规范的结构即构成法律规范的要求,也 就是指构成法律规范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及 相应关系。 法律规范通常由三部分组成; 法定条件 行为准则(行为模式) 法律后果
1.法定条件(假定):法律规范中关于适用该规范的
会13次会议通过,自1981年1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共22条,对 学位的层次、学位的评定和授予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86.4.12公布
1986.7.1生效;2006.6.29修订通过,2006.9.1生效)对义务教 育的性质、学制、管理体制、保障措施等方面都做出了相应的规范。 义务教育法是调整实施义务教育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单项法。
5.规定了从事教育工作的公民又有进行创造性工作的 自由 6.规定了父母或监护人的教育义务
宪法中的教育条款,也是我国制定教育法律和 法规的最高法律依据。一切与宪法相抵触的教育法 律和法规都是无效的。《宪法》中的有关教育条款 无疑为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并为其发展提供了最 根本的法律保证。
(二)教育法律——教育基本法律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年10月31日经八届人大
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994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第 一部以职业人员为对象的法律,共九章43条,对教师的权力和义务、 资格和作用、培养和培训、考核、待遇、奖励等方面做出了相应的规 范。教师法是调整教育教学活动中以教师为一方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 单项法。
强制作用: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法对于人们应 该做什么、禁止做什么和可以做什么加以规定, 而且还要使人们必须去接受;二是违反法律规 定的行为要受到国家强制力的制裁。
*《义务教育法》
第一节 教育法概述
2.社会作用 体现在五个方面:
保障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 保障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保障按教育规律办教育; 保障有关各方的教育合法权益; 提高教育管理效率。
十六周岁以上公民的居民身份证的有效期为十年、二十年、长期。十 六周岁至二十五周岁的,发给有效期十年的居民身份证;二十六周岁至 四十五周岁的,发给有效期二十年的居民身份证;四十六周岁以上的, 发给长期有效的居民身份证。
《居民身份证法》5条1款
第二节 教育法律规范
侮辱、殴打教师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 给予行政处分或者得行政处罚;造成损害原, 责令赔偿损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 法追究刑事责任。 《教师法》35条
条件的规定。每一个教育法律规范,只有在所规定的 法律条件出现时,才能适用该规范。
《义务教育法》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因疾病或 者特殊情况,需要适缓入学或者免予入学的,由儿童、少年的父母 或者其他监护人提出申请,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
法规中的法定条件:“因疾病或者特殊情况”、“ 经当 地人民政府批准”
2、内容:《教育法》共十章84条。分为总则、分则和 附则。总则即第一章,是本法的灵魂和最高准则,具有根 本性的指导和规范作用;分则即第二章至第九章,是《教 育法》的基本内容,是总则的具体体现;附则即第十章, 是对有关问题的解释或说明。
(二)教育法律——教育单行法律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1980年由五届人大常务委员
《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2006)
第二十六条 学校购买或者租用机动车专门用于接送 学生的,应当建立车辆管理制度,并及时到公安机关 交通管理部门备案。接送学生的车辆必须检验合格, 并定期维护和检测。
接送学生专用校车应当粘贴统一标识。标识样式 由省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制定。
学校不得租用拼装车、报废车和个人机动车接送 学生。
2、对教育目的和任务的规定。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 根本问题,它规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发展方向。第46条 第2款拟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 体力等方面全面发展”。
主要有三方面:19条规定:“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教育, 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24条“国家通过普及理 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通过在城 乡不同范围的群众中制定和执行各种原则、公约、加强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3条规定:“国家培养为社会主义 服务的各种专业人才,扩大知识分子队伍,创造条件,充分 发挥他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经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 三次会议审议通过正式颁布,1995年9月1日实施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制定的一部教育根本大 法。是制定其他教育法律法规的依据,它的法律地 位在教育系统中是仅次于国家宪法的基本法。也被 称为教育母法、教育宪法等。
1、意义:可用16个字形容:“十年制定,百倍其功, 千秋基业,万众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