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词五首》教案

《词五首》教案

25、《词五首》教学设计
渔家傲·秋思
一、课前5分钟,引入课题
二、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
2、默写
3、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4、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三、检查预习
1、默写
2、作者作品:范仲淹:(989—1025),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渔家傲”是词牌名,“秋思”是题目。

四、探究指导
写作背景: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后,连年侵宋。

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

延州当西夏出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

此词即作于知延州时。

学生自由朗读,读出这首词悲壮的情感。

1、词中哪一个字直接点明了季节?哪四个字间接点明了季节?紧扣题目“秋思”。

(“秋”、“衡阳雁去”。


2、上阕写景,突出了哪一个字?具体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由此可以联想到王维《使至塞上》的什么诗句?(“异”、具体描绘了一幅边塞荒凉而又壮阔的景象。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下阕抒情,抒发了怎样的情?(抒发了守边将士们的思乡报国之情。


4、请找出词中使用典故的句子,并说说用典的作用。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表明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5、全词的主旨句是什么?(“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两句词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抒发了守边将士壮志未酬、思念家乡的感情。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词写边塞秋天之景,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忧国思乡的情怀。

六、拓展延伸
《渔家傲》所写的塞下风景“异”在哪里?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渔家傲》描述了与中原地区完全不同的塞外景色。

“衡阳雁去”,秋天边塞的大雁向衡阳飞去,表明塞下天气极寒冷,与作者的家乡吴地(今江苏吴县)大不相同。

“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这种“边声”当然也是中原所没有的。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座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这里当然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

这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表达了词人的忧国思乡之情。

武陵春
一、课前5分钟,引入课题
二、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
2、默写
3、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4、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三、检查预习
1、默写
2、作者作品:李清照:(1084—约1151),字易安,号易安居士,南宋著名女词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四、探究指导
写作背景:李清照的《武陵春》写与宋高宗绍兴五年也就是1235年。

当时正值金兵南下宋朝面临国破人亡的局面。

李清照携家眷避乱到当时一个叫金华的地方,环顾四周凄凉的环境回忆自己悲惨之往事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词。

李清照的词大概以靖康之变为分水岭呈现出两个不同的局面,前者主要写她思念自己的丈夫赵明诚的闺情之作抒发的是一种渴望丈夫回来的感情,后者主要抒发的是自己在丈夫死后孤独地漂泊在外的悲哀之情,还有金人南下北宋灭亡河山破碎的感慨。

此词完工与1134年十月当属后者。

1、试分析“闻说”“也拟”“只恐”三个动词连用的妙处。

(“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写出了作者试图排遣愁绪的做法,前两个词给人一种希望,好像可以为作者松一口气,而“只恐”又让人跌落到作者的万丈愁绪中,三个词写出了作者的沉重、无奈。

又紧紧抓住了作者的心。


2、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愁绪的。

(⑴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相结合。

“封住尘香花已尽”这一句说明落红满地,春愁满怀,情景交融。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词人直抒胸臆,这时作者的情感已无法遏制,眼泪夺眶而出,内心的愁苦完全宣泄出来。

⑵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写愁,“日晚倦梳头”,词人面对花尽春去之景,心灰意懒,虽然日上三竿,仍无心梳洗打扮。

写出了词人情意阑珊。

⑶“只恐”两句运用了夸张性的比喻化虚为实,语意新奇,是描摹愁思的绝妙之句。

(主旨句))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词通过对自己动作和神态的描摹,表现了词人难以控制、无法承载的满腹忧愁,唯有借两行热泪倾斜心中的无限哀愁。

六、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写愁的诗句呢?
1、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秦观:飞红万点愁如海。

3、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江城子·密州出猎
一、课前5分钟,引入课题
二、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
2、默写
3、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4、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三、检查预习
1、默写
2、作者作品:苏轼:(1037—约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豪放词派的创始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为“三苏”。

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四、探究指导
写作背景:1071年,苏轼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这是作者于1074年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1、词的上阕写太守出猎,请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词作所呈现的画面。

2、“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体现在哪些地方?
(是上阕的文眼,奠定全词的感情基调,“狂”字贯穿全文。

狂的表现:劲装出猎;千骑相随;全城人随观;自比孙郎射虎。


3、“鬓微霜,又何妨!”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词人不服老的心境。

言外之意是: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仍能跃马疆场,迎击敌人。


4、这首词用了哪些典故?用意何在?
(⑴“亲射虎,看孙郎。

”作者以孙权自许,显示自己的英雄行为。

⑵“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想重新得到皇帝的重用的愿望。

⑶“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运用比喻和借代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精神。

(主旨句))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词描写了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作者威武豪迈的气概和渴望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六、拓展延伸
在这首词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我读出了一个英武豪迈、雄心勃勃、渴望建功立业的英雄形象。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一、课前5分钟,引入课题
二、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
2、默写
3、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4、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三、检查预习
1、默写
2、作者作品: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

四、探究指导
写作背景:这首词写于淳熙十五年(1188)左右,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之时。

辛弃疾不只是词人,还是一名爱国武将,他积极主张抗金北伐,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因而不断受到主和派的排斥、诬陷。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上,被人弹劾罢官。

他不得不已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

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

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

这首词就是寄给陈亮的。

1、词中的哪两句写出了词人对军营生活的留恋和回忆?你还知道与这两句意境相同的诗句吗?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相同意境:“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词中哪一句烘托出了肃穆威严的气氛?(“沙场秋点兵。

”)
3、“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哪两个角度概括而又生动地再现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比喻;视觉和听觉。


4、词中抒发了作者完成君王收复失地、统一天下的愿望的句子是哪几句?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
5、词中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感慨的句子是哪几句?(“可怜白发生!”)(主旨句)
6、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无奈。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词通过军旅生活和战斗场面的追忆,表现了词人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功立业和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

六、拓展延伸
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

(“赋壮词”,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做“赋壮词”。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