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语文九上《词五首》word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九上《词五首》word教学设计

词五首课题:《词五首》课型:讲读课时:两课时主备人:赵瑞琴审核人:初三语文组学习要点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

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3、朗读与背诵。

学习重点、难点1、理解诗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朗读与背诵。

学习过程预习导学初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斜晖脉脉( mî)白蘋洲( pín )人不寐( mèi )右擎苍( qíng )锦帽貂裘( qíu )鬓微霜( bìn )舴艋舟(zé měng )麾下炙(huī zhì)2、解释下列加点字。

老夫聊发少年狂:姑且,暂且。

会挽雕弓如满月:定将。

也拟泛轻舟:打算。

五十弦翻塞外声:奏。

马作的卢飞快:像……一样。

了却君王天下事:了结,把事情做完。

3、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填空《望江南》作者: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

晚唐时花间派的重要作家。

人称“花间鼻祖”。

《渔家傲秋思》作者: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朝代)政治家、文学家。

《江城子密州出猎》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武陵春》作者: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著名女词人。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作者: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诗人。

第一课时学习《望江南》和《武陵春》一、检查导入1、导入在我国古代,不同的时代往往有这个时代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如唐代的代表性文学体裁是诗,还有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等。

今天我们来集中学习一下几首词,体会一下这种体裁的艺术特色,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检查预习:检查学生朗读诗歌的情况。

3、学生简介作者及其背景,老师适当补充。

教师补充:(1)温庭筠(wēnyún)晚唐诗人、词人。

他精通音律,但屡考进士不第,一生不得意。

其词多写女性生活,多反映青楼闺阁的相思之情。

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

他们多写闺情,在词风上也大体一致,因此,后世就将他们称为“花间派”。

(2)李清照,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本词是她后期的作品。

二、学习研讨(一)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

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老师指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读懂文意。

要求:不参考资料书,根据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1)《望江南》大意:描写了一位因心上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感情。

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她在楼上凭栏眺望,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

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梳洗独倚江楼→希望望过尽千帆斜晖、水→失望肠断→绝望(2)《武陵春》大意:暮春时节,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留有花的芬芳,日色已晚,自己仍无心梳洗。

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而人与以前却不一样了,我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

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我也想去那里泛舟,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的哀愁。

(二)精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揣摩《望江南》这首词,体会其写作特色。

明确:本文短短27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时间,从清晨到黄昏;景物,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蘋洲;就人物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

显示了它高度概括、凝练的特点。

另外这首词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2、《武陵春》这首词是如何写愁的?“闻说”“也拟”“只恐”三个词说明了什么?明确:通过典型细节来抒情。

如“欲语泪先流”。

“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写出了作者试图排遣愁绪的做法,写出了作者的沉重、无奈。

(三)品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你认为《望江南》中哪些词富有深意,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梳洗罢”表明她精心打扮,心中充满希望。

“独”写尽了她孤独寂寞的生活处境和期盼心上人归来的迫切心情。

“皆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

“斜晖”一句暗喻那望穿秋水的眼神。

2、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

明确:本句采用了夸张性比喻,将抽象的情感化为可感的实体,而且“愁”不仅可以舟载船装,它本身重量还可因人而异,语意新奇,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内心沉重的哀愁。

四、迁移提高,拓展阅读训练点:理解诗歌内容,积累名句。

训练片段:—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思考:品味这首词写愁的技巧。

明确:“此情无汁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须重点品味。

按常理来说,愁锁眉间与愁聚于心是完全一致的。

唯其在心,发而为形,才有愁锁眉间之态。

但作者将本属一致的东西说成此长彼消的东西,形象地描绘了希冀排遣万千愁绪而又无计消除的无奈,显现愁情之深。

五、反馈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看拼音写汉字。

斜晖脉脉( mî)白蘋洲( pín )舴艋舟(zé měng )2、按课文内容填空(1)《望江南》中表现主人公从希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与内心痛苦的句子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2)《武陵春》抒写自己无限的忧伤和悲痛的佳句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3)《武陵春》中叙述词人哀伤原因和哀伤程度的语句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3、用一个成语概括“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的诗意。

明确:望穿秋水。

4、阅读《武陵春》,回答下列问题。

(1)下面两个句子都写了“愁”,请简要说出它们在内容上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

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明确:①句用夸张性比喻表现凄苦忧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形象可感地写出了“愁”之重。

②句用比喻(设问、夸张)手法,将无形的“愁”比作有形的“一江春水”永流不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愁”之多、之长。

(2)作者“日晚倦梳头”的原因是什么?明确:物是人非,国破家亡。

(3)由“也拟泛轻舟”可联想到词人《如梦令》中写泛舟的词句是什么?《武陵春》中作者泛舟的目的是什么?明确:“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作者泛舟并非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寻求消除愁苦之处。

5、比较《望江南》和《武陵春》,想一想这两首词有什么相同之处?明确:风格相近,都比较婉约;写作手法相近,借景抒情或直接抒情;抒发的感情相近,抒发主人公或作者的离愁别绪,凄惨心境。

6、你还知道哪些写愁的诗句?明确: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

(苏轼《虞美人》)艇子相呼相语,载取暮愁归去。

(张元干《谒金门》)7、阅读《声声慢》,回答文后问题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1)《声声慢》一词表达了词人晚年怎样的处境与心情?明确: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晚年流落江南孤苦无依的处境和凄惨心情。

(2)开头十四个叠字的运用,从哪几个方面抒写作者的凄惨心情?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明确:从动作与神态、环境感受和心境意绪等方面抒写作者凄惨心情。

起到奠定全词感情基调的作用,在结构上统领全词,构成全词的骨架。

第二课时学习《渔家傲》、《江城子》、《破阵子》一、检查导入1、导入:词发展到后来兴盛的时候,人们将词分为两大派:婉约派和豪放派。

上节课我们学的词接近婉约派的风格。

今天我们将体会一下豪放派的作品风格。

2、检查预习:检查学生朗读诗歌的情况。

3、学生简介作者及其背景,老师适当补充。

教师补充:(1)范仲淹(980--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这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

(2)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1071年苏轼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

这是作者于1074年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3)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著有《稼轩词》,存词600多首。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占领,年轻时参加抗金军,后来提出抗金主张一直未被采纳。

他不仅是词人,还是一名爱国武将,他积极主张抗金北伐,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因而不断受到主和派的排斥、诬陷。

淳熙八年(1181年)他被人弹劾罢官,不得已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

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

这首词就是作者退居江西上饶时写给陈亮的。

二、学习研讨(一)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

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老师指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读懂文意。

要求:不参考资料书,根据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1)《渔家傲》大意:上片描写塞下景色,边塞秋天景色与中原不同,大雁过早向衡阳飞去,毫不留恋,风吼、马嘶,同号角声连在一起,构成塞下特有的声音。

夕阳西下时,坐落在群山中的小城紧紧关闭了城门。

下片抒情,他们离家万里,但燕然未勒,功业未成,没有办法回去,夜色已浓,羌笛悠悠,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垂下思乡之泪。

(2)《江城子》大意:作者自称老夫,暂且发发少年的狂气,左手牵着黄犬,右臂上架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飞快的越过山冈。

为回报人们倾城出来观看太守狩猎,他要像当年孙权那样亲自挽弓射虎。

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间出现一点白发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那时我一定会为国效力。

(3)《江城子》大意:作者夜里酒醉后挑亮灯光观看宝剑,醉中入梦,梦醒犹觉连营号角声声在耳。

想起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听乐器奏出塞外的歌曲。

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准备战斗。

战场上骑着飞快的的卢马,霹雳做响的雕弓。

他要为朝廷完成统一大业,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

可是自己已经年近半百,还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二)精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渔家傲》中所写的风景“异”在哪?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天气极寒、特异的边声(风、马、号角)、戒备森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