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君子之风》注译析【原文】子曰:“志于道,据于德(1),依于仁,游于艺(2)。
”(7•6)【注释】(1)德:旧注云:德者,得也。
能把道贯彻到自己心中而不失掉就叫德。
(2)艺:艺指孔子教授学生的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都是日常所用。
【译文】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
”【评析】《礼记•学记》曾说:“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及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这个解释阐明了这里所谓的“游于艺”的意思。
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原文】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15•18)【译文】孔子说:“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了。
”【原文】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5•9)【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评析】“杀身成仁”被近现代以来某些人加以解释和利用后,似乎已经成了贬义词。
其实,我们认真、深入地去理解孔子所说的这段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
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
“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
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16)【译文】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评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被人们传说。
这就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
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
所以,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
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这种思想就变成义与利尖锐对立、非此即彼的义利观。
【原文】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4•9)【译文】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评析】本章和前一章讨论的都是道的问题。
本章所讲“道”的含义与前章大致相同。
这里,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
【原文】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
既得之,患失之。
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17•15)【译文】孔子说:“可以和一个鄙夫一起事奉君主吗?他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
已经得到了,又怕失去它。
如果他担心失掉官职,那他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了。
”【评析】孔子在本章里对那些一心想当官的人斥为鄙夫,这种人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一旦得到又怕失去。
为此,他就会不择手段去做任何事情,以至于不惜危害群体,危害他人。
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司空见惯的。
当然,这种人是不会有什么好的结局的。
【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
贤哉回也。
”(6•11)【注释】(1)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2)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3)乐:乐于学。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评析】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
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原文】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16)【注释】(1)饭疏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
疏食即粗粮。
(2)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
曲肱,即弯着胳膊。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评析】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
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
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原文】叶公(1)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2)。
”(7•19)【注释】(1)叶公:叶,音shè。
叶公姓沈名诸梁,楚国的大夫,封地在叶城(今河南叶县南),所以叫叶公。
(2)云尔:云,代词,如此的意思。
尔同耳,而已,罢了。
【译文】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
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评析】这一章里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
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者,他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原文】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14•28)【译文】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
”子贡说:“这正是老师的自我表述啊!”【评析】作为君子,孔子认为其必需的品格有许多,这里他强调指出了其中的三个方面:仁、智、勇。
在《子罕》篇第九当中,孔子也讲到以上这三个方面。
【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1);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6•23)【注释】(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
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评析】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
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1),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8•7)【注释】(1)弘毅:弘,广大。
毅,强毅。
【译文】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原文】棘子成(1)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2)。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3)犹犬羊之鞟。
”(12•8)【注释】(1)棘子成:卫国大夫。
古代大夫都可以被尊称为夫子,所以子贡这样称呼他。
(2)驷不及舌:指话一说出口,就收不回来了。
驷,拉一辆车的四匹马。
(3)鞟:音kuò,去掉毛的皮,即革。
【译文】棘子成说:“君子只要具有好的品质就行了,要那些表面的仪式干什么呢?”子贡说:“真遗憾,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本质就像文采,文采就像本质,都是同等重要的。
去掉了毛的虎、豹皮,就如同去掉了毛的犬、羊皮一样。
”【评析】这里是讲表里一致的问题。
棘子成认为作为君子只要有好的品质就可以了,不须外表的文采。
但子贡反对这种说法。
他的意思是,良好的本质应当有适当的表现形式,否则,本质再好,也无法显现出来。
【原文】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7•38)【译文】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祥。
【评析】这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赞扬。
孔子认为人有各种欲与情,这是顺因自然的,但人所有的情感与欲求,都必须合乎“中和”的原则。
“厉”、“猛”等都有些“过”,而“不及”同样是不可取的。
孔子的这些情感与实际表现,可以说正是符合中庸原则的。
《论语选读》课文解读与文言练习详解·君子之风<课文理解>本章选择的几段论述儒家心目中的“君子”必须具备的品质,包括“道”、“德”、“仁”、“义”、“礼”、“信”等为核心的政治、道德素质及掌握“六艺”的知识技能素质。
具体又有能正确处理“利”与“义”的关系,能以生命捍卫仁义,不以个人利益为重,不以非正当手段去追求富贵名利,重视个人修养,追求内涵与外表的统一等。
这些,对我们今天的个人修养、追求完美人格有借鉴意义。
<课文解读>一、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述自己安贫乐道和乐以忘忧的心境的?你怎样理解“浮云”的比喻义?孔子表达自己这一志向时并未用空洞的语言表态,而是用了具体的细节,写自己平常的饮食起居,特别用“曲肱而枕之”来写自己贫困简陋而自由随便的生活细节,尤给人以深刻印象。
所以后世许多文人都特别欣赏,在诗文中引用。
而“浮云”的比喻,则又形象表明了孔子的富贵金钱观,正当的富贵、金钱是人追求创造得来的,用不正当非法手段谋得的富贵、金钱是可耻的,而且终有被暴露、清算的一天,正如陈毅所写,对于非法钱财富贵“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红楼梦》中用“好了歌”来形象阐明金钱、富贵对人生来说犹如“过眼烟云”。
李白也有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杜甫的《丹青引》中写道:“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辛弃疾《水龙吟·瓢泉》:“人不堪忧,一瓢自乐,贤哉回也。
料当年曾问:‘饭蔬饮水,何为是,栖栖者?’”二、“鄙夫可与事君”章“其未得之也,患得之”一句,一般都解释为“患不得之”,但也有人认为“患得之”就是害怕得到的意思。
如朱熹《论语精义》引吕氏曰:“惮于任事,故未得而患得;好利无厌,故既得患失。
”你对这句话有没有新的理解?请联系实际作简要陈述。
朱熹注释本章引用胡氏之论曰:“士之品,大概有三。
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富贵者而已者,则亦无所不至矣。
”朱熹认为:“志于富贵者,即孔子所谓‘鄙夫’也。
”由于古文的简约,引起不同理解。
对于“患得之”,从字面上看,是害怕得到它(功名富贵),这样理解又与整段话中写的“鄙夫”相矛盾,因此引出不同的说法。
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成一家之言。
三、孔子说:“君子喻于义”,但只是“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
韩非子则认为君臣父子之间只有利害关系,没有道义关系,彼此是“用计算之心以相待”的,都是为了追求各自的“大利”(见《韩非子•六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