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的区别

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的区别

艺术电影又叫Artist Film,Artist Video。

与商业电影相对立的一种电影类型。

电影艺术电影不仅是一种商业活动,而且也是一种艺术活动,这就是艺术电影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艺术电影的倡导者们大多认同电影的艺术性,力图通过电影活动展示电影作为艺术的魅力,以及表达电影创作者自己独特的个性。

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与所谓的商业电影活动真正区别开来。

从叙事策略上看,艺术电影大多极力突出自己的艺术个性,反对程式化的情节和模式化的人物形象刻画,并力图运用独创性的电影语言。

艺术电影在电影艺术的发展历史上做了重大贡献。

不论我们是否承认,并非所有电影都可以具有艺术价值。

正如鲁道夫·爱因汉姆曾经说过的那样:“电影是一种手段,它可以但不一定产生艺术效果。

在这一方面,电影同绘画、音乐、文学和舞蹈都是相似的。

例如,彩色明信片并不是艺术品,制作彩色明信片的人也不打算使它成为艺术品。

……电影并不一定就是电影艺术。

”从最初爱迪生眼中的游戏以及梅里爱眼中的魔术发展至今,电影已经拥有了几乎完整的商业体系和艺术理论,不论对普通观众还是资深影迷或专业人士,电影都游刃有余地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然而,电影观众也因而面临着来自电影多面性的巨大挑战,因为每部电影均有其独特的拍摄背景、工作人员以及期望值:一部两亿美元制作的[泰坦尼克号]与一部两万美元就搞定的[疯狂店员],从技巧到目的均是显而易见的截然不同。

那么,面对好莱坞完整商业体系下的流水线产品,与面对欧洲电影艺术家们毫无商业野心的小成本作品之时,我们作为观众所需要采取的姿态也必然有所区别。

在开始我们的讨论之前,我们不妨看看这样一份调查(汪济生《美感概论》P227):调查抽取了希区柯克的[美人计],黑泽明的[罗生门],陈凯歌的[黄土地],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以及李安的[卧虎藏龙]作为实验影片向普通大学生放映,在看过之后的调查之中发现,有一半的观众对[美人计]的总评价是很好,剩下的人也认为该片“可以”,而有三分之一的人指摘[2001太空漫游]乏味而拖沓。

另外,有四分之一的人没有明白[2001太空漫游]的剧情,并认为这部电影并不具备深层次内涵;而所有人却都理解了[美人计]的剧情发展。

这里选择这两部电影的调查结果是因为其对比最为明显,可以看出二者对普通观众的影响的巨大差别。

希区柯克作为影史最为杰出的悬疑大师,不同于众多可堪与其比肩的名导,他的艺术成就来自他对商业电影的无与伦比的驾驭。

他懂得如何去惊吓观众、吸引观众、挑逗观众,[美人计]正是他商业电影创作中的代表作品之一。

其身上我们看得出明显的商业电影印记,包括褒曼和格兰特这样的一线明星,间谍片、纳粹余党这样吸引人的噱头,当然,最重要的是他将电影拍摄技巧运用于商业的能力。

于是,这部电影的吸引人自然水到渠成。

另一方面,库布里克的代表作[2001太空漫游](个人认为是他最为出色的艺术电影)则代表了另一个极端。

电影的复杂程度从开场第一个镜头而始,直至最后一个名垂影史的“星孩”镜头达到最高潮,蕴藏了无法想象的庞大信息量。

这部电影却的确做到了将对人类乃至宇宙的历史和变迁的思考融入近三个小时的电影中。

库布里克的未来情结被他用古典音乐和画面,以及无处不在的象征隐喻等次文本含义无限放大,变成了可以接受多重解读和反复思索的杰出作品,在我看来,[2001太空漫游]就是六十年代的[黑客帝国1]。

然而,库布里克与沃卓斯基姐弟(这里忍不住八卦一下:拉里·沃卓斯基同学的变性手术成功终于让持续多年的兄弟还是姐弟之争得到了确切的答案……)的区别在于,沃卓斯基们的思辨虽然近乎抛弃了塑造人物性格却拥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内核和吸引人的特效。

库布里克则为了更强的艺术性则几乎完全无视了所有商业电影奉为圭臬的因素:人物,戏剧冲突,甚至台词。

电影中最为成功的形象竟然是从未露面的智能电脑,更别提缓慢的节奏和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演员。

电影在艺术性方面无疑是成功的,拥有出色的构图与抒情的镜头,以及在隐喻方面几乎与画面同等重要的古典音乐。

然而艺术电影对观众的挑战性在这部电影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望而生畏。

这也就引出了本文希望讨论的核心问题:面对如此相反的气质,我们欣赏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时,分别是如何“看懂”它们的呢?然而,有必要解释清楚的是,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的界定并非以电影所获得的票房而论,正如特吕弗所言:“商业成功是结果,而不是目的。

”一部电影的商业性,往往通过它迎合观众的本质属性而定,模式化剧情、台词则是它最重要的特点,多数好莱坞大制片厂的电影均在此行列(这一点也许对希区柯克、比利·怀德等人不太公平,但是他们以观众为目标的作品,虽然精彩异常,但确实应被列入商业电影范畴)。

而艺术电影则大多充满特殊的、个人风格化的电影语言,很多时候甚至主动与观众造成不亲近的感觉,以达到自我表达的目的。

艺术电影欣赏:塔可夫斯基曾经以自身的感触为艺术家下了定义:“艺术家并不自由,因为她必须置身于一些艺术规范当中,这些规范确定他的职责但也束缚了他的自由;然而他又是自由的,因为他体现了一种高度的可能性,即“对自己的命运作出假设,并且坚持到底,不会因时而变。

”艺术家外没有艺术,这句话点出了我们欣赏一部艺术电影时所要把握的两个部分:一方面,电影艺术的高度自由使得它可以超越古典主义对美、丑的定义以及其他种种限制,包括叙事、风格、画面等,因而对于这种艺术活动的欣赏要拥有多层面多角度的综合思考和详尽分析,用单纯一种电影分析规则来解读所有艺术电影是完全不可能的;另一方面,电影艺术也受到各方面规则的限制而不可能显得过于难以解索,不论我们是否认为电影是否具有超越其他各门艺术的优越性,我们欣赏其他艺术形式时的方法和手段对电影至少是部分适用的:我们从绘画的角度欣赏电影中的构图,从音乐的角度欣赏电影中的配乐,从文学和戏剧的角度分析电影中情节……同时,文本分析(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等)、精神分析(弗洛伊德,第二电影符号学等)等众多分析方式的引入使得电影艺术的形象终于有迹可循。

在欣赏艺术电影的过程中,这些分析理论的运用(即使是下意识的调用)是理解这类电影最重要的一环,另外一环,则是充分的人文情怀与思辨。

正如雅克奥蒙曾指出的:“影片分析……是依照个别对象应用、推衍或翻新其他的学科理论。

”本文也无意也无篇幅用大段分析理论使得这个概念变得更加抽象,而希望通过接下来的例子引导大家对艺术电影欣赏有进一步的认识。

阿伦雷乃[广岛之恋]无疑是艺术电影气质的绝佳代言人。

其故事之松散,情节之淡化,技巧之花哨,即使置于五十年后的今天同样可以称之为先锋。

“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写不出,什么也说不了。

正是因为无能为力,才有了这部电影。

”作为编剧的杜拉斯这番话可以说为电影奠定了基调。

她与雷乃都带有“左岸派”的典型特质,因而这部电影充满着艺术化的表现手法和意念。

欣赏的时候,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电影的整体欣赏,更需将其分解至场,甚至分解至帧,寻找雷乃意识流般的剧情推进方式和如诗般抽象无逻辑的对白中蕴藏的含义,分析精美的构图及繁复的剪辑所要传达的讯息,解构电影中的现实、过去、幻想、梦境所代表的象征意味。

这部电影的艺术性正是在于多重解读性,所有的意义都隐藏在精心构架的结构和符码中,所有的解释都需要思索和挖掘。

电影可以是存在主义的,可以使反战的,可以是浪漫的……全在于观众自己的价值观和所运用的理论。

而我们对这部电影的欣赏总是需要我们将电影片段抽离,解读,再代入电影整体之中,才有可能理解。

如开场梦呓般的旁白,如果机械地听过,则根本无法理解其中的非理性的表达,必须要看完电影之后重新品味,认真思索之后才具有价值。

换句话说,艺术性几乎从来都不是直观的,各种分析手段的引入以及反复观看的必要都明确地表明了这一点。

商业电影欣赏:与之相反的是,商业电影的核心便是在于让所有情节和线索都直观可见,至少是那些最为重要的部分,一定要让观众第一眼看去就感受到魅力。

商业电影的受众为普通大众,人们从电影中希望找到的是娱乐性,以缓解现实生活的负担和压力。

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对电影进行系统的分析,因而始终犹抱琵琶半遮面只会给观众以挫败感,娱乐电影,即使是缺乏所谓艺术性的纯为迎合观众而拍摄的电影却总能带来欢笑或感动(不论这些是否只是瞬间的表面情绪)。

电影在这样的情状下事实上是一种产品,是商业流水线上的一部分,根本目的就在于让人心甘情愿花钱去看。

商业电影的特性也正是因此而在多年的运作中,通过揣摩观众的心态,发掘娱乐性的话题,寻找合理的促销方式而逐步成型的。

其与观众的关系颇有点像山鲁佐德与国王的关系,如果故事没有新意,不够动人,或是故事讲得太快或太慢,都会招致杀身之祸。

故而商业电影总是夸张的(如多数喜剧电影都具有这方面的特点,其中最为机智的正是大师卓别林),一针见血的(商业电影往往具有鲜明而戏剧化的主题和剧情,不会让你看完之后仍然感觉朦朦胧胧),有固定模式套路的(即使考虑到修正主义对各类型片的影响仍然如此,西部片和浪漫爱情喜剧的交集仍然少得可怜),很多时候还是由明星演员演出的(明星本身就是好莱坞创造出的一个商业概念)。

一部优秀商业电影往往细节具有创新之处(剧情设置、人物性格、某场戏,特效等),整体看来却往往只是前人作品的改良而非创新(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星球大战]系列),这正是由它作为商业产品的这些特点所决定的。

了解了这些后,我们对于欣赏商业电影也就有了一个大概的概念。

例如电影[变形金刚]之中,我们可以直观感受到的,是爆炸的绚丽,变形金刚变形时候的繁复壮观,钢铁巨人相搏的惊心动魄,还有散步电影之中的小小笑点。

其他的呢?缜密的剧情?复杂的人物?没看出来,也不需要看出来,因为这不是电影的重点,我们不如忽略它们,这样才能领略到震撼的效果,纠缠于并不存在的抽象概念中毫无意义。

我们都可以喜欢一部不怎么样的电影,有时候连自己都会觉得奇怪,但事实上这只不过是因为那部电影中有我们所喜爱的元素。

一部喜剧只要能让人发笑就好,至于它是刘别谦式的智慧高雅还是法拉利兄弟的猥琐低俗,对于一个普通观众而言,区别又有多么大呢?欣赏商业电影的核心要比欣赏艺术电影好理解得多,那就是运用自己的本能感觉去看,任自己被电影中的某种元素吸引,减少理性的思辨和对电影其它元素的过多思考,不要让任何理性元素妨碍娱乐感觉的获取。

将之前我们对欣赏艺术电影和欣赏商业电影的讨论对比,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一条规律,作为概括二者不同的基本概念,即:欣赏艺术电影和欣赏商业电影中需要观众扮演的角色不同。

前者希望观众作为意义的创造者,为片中艺术化的表达赋予个人的看法和思索;后者则希望观众作为意义的接受者,将片中已经存在的某种概念吸收,并从中获得娱乐。

二者一为主动,一为被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