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叙事取向之差异?ぃ壅? 要]对于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的区别,一般只是被简单地描述为一个是以赢利为目的,一个不以赢利为目的。
本文试图破除这种唯目的论的简单粗暴的区分方式,从更深的层面上来把握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的分野。
笔者认为,对于大众价值观的态度,能够决定导演在影片叙事上的取向。
本文试图通过对两组题材类似的电影的不同叙事取向的具体分析,指出导演对于大众价值观的不同态度。
一般而言,商业电影对于大众的价值观是遵循的,而艺术电影则会不断挑战大众的价值观,突破普通人的道德底线,探寻人性的深度。
?ぃ酃丶?词]商业电影;艺术电影;叙事取向在诸多百科全书中,对于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的区别,一般只是简单地描述为一个是以赢利为目的,一个不以赢利为目的而已。
比如,在《中国百科大辞典》中,艺术电影的定义为:“原为法国一家制片公司的名称,创办于1908年。
……从此‘艺术电影’一词在西方电影学中便专指趣味高雅、注重艺术技巧、不以赢利为惟一目的的影片。
”①而商业电影的定义为:“‘艺术电影’的对称。
西方电影中以赢利为目的的影片的通称。
特点是一味追求缺乏内容的娱乐性,回避真正的社会冲突。
”②可以说,从以上两个简单的定义中,我们实在很难区分出一部电影究竟是商业电影还是艺术电影。
难道仅仅是以它们的票房如何来作为惟一的划分标准吗?我们都知道,有很多艺术电影也曾经有过很好的票房,而有许多以赢利为目的拍摄的商业电影却往往票房惨败。
那么,我们能不能够破除这种唯目的论的简单粗暴的区分方式,从更深的层面上来把握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的分野呢?笔者认为,对于大众价值观的态度,能够决定导演在影片叙事上的取向。
本文分别选择了两组题材类似的电影,通过对这两组题材类似的电影的不同叙事取向的具体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导演对于大众价值观的态度。
一般而言,商业电影对于大众的价值观是遵循的,而艺术电影则会不断挑战大众的价值观,突破普通人的道德底线,探寻人性的深度。
第一组电影是好莱坞电影《保镖》(又名《护花倾情》)和英国电影《她比烟花寂寞》(又名《狂恋大提琴》)。
故事的起因是相似的――两个少女互为姐妹,也都曾经拥有过在艺术上有所成就的梦想,然而,一个天赋过人,一个却沦为庸常。
那么,那个庸常的女人在面对自己天才的姐妹时,究竟该如何自处呢?这两部电影中,故事的起因便是如此近似:一个平庸的姐姐有一个天才的妹妹。
那么,接下来,故事该如何发展呢?在《保镖》中,我们看到由这样的一个起因,发展出了一个集合了爱情、枪战、惊险、动作、音乐等诸多商业元素的商业电影。
姐姐妮基出于对妹妹梅伦的妒忌,在一次醉酒后请了一个杀手杀死妹妹,在遭到数次威胁后,梅伦的经纪人狄克请来了已退职的特工弗兰克来做梅伦的保镖,于是这个姐妹之间的故事就迅速转换成了一个惩恶扬善的故事。
在其后的情节中,爱情、枪战、惊险、动作、音乐等娱乐元素轮番登场,直至最后弗兰克替梅伦挡了一枪,并击毙杀手,获得梅伦的爱情,故事圆满结束。
而对于故事的起因――姐姐妮基,只是简单地处理为被杀手误杀以解决矛盾。
可以说,这样的剧情安排完全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否则,一旦此后姐妹交恶,难免会破坏剧中完美的女主人公形象。
反观《她比烟花寂寞》,前面我们提过,它又译成《狂恋大提琴》,这两个片名虽然都译得颇雅,然而与它的英文片名仍有相当的差距。
该片的英文名直译过来实为《希拉蕊与杰奎琳》,也就是姐妹俩的名字,从片名就可以看出,这部影片的重点正是姐妹俩的关系。
这部电影取材于真人真事。
杰奎琳•杜普蕾是英籍大提琴家,5岁便开始展示出过人的天赋,16岁开始职业生涯,28岁被确诊为患多发性硬化症,此后作别舞台,被病魔折磨了十余载,42岁就死了。
这部电影改编自杰奎琳的姐姐希拉蕊和弟弟皮尔斯•杜普蕾所写的一部回忆录。
书中披露了杰奎琳个人生活中非常令人难堪、甚至惊世骇俗的一面。
在一般大众的心目中,成功便意味着拥有一切。
《保镖》中的梅伦便是如此,她有天赋,才华横溢,非常成功,是位巨星,她还拥有美貌、爱情、财富、儿子乃至坚强的性格和幽默感……可以说,世人想要的她都有,几乎是一个完人。
然而,在《她比烟花寂寞》中,我们看到杰奎琳虽然天赋过人,早早成名,然而,她的性格却是自私任性的。
在经历了3年与丈夫每天飞来飞去到各地巡回演出的生活之后,杰奎琳开始羡慕姐姐希拉蕊与姐夫平淡温馨的生活,她到姐姐家作客,竟要求希拉蕊把姐夫“借”给她,她要和姐夫做爱,她的要求当然遭到了希拉蕊的拒绝,悲愤的杰奎琳跑入冬天的旷野,一件件脱去身上的衣服,赤裸着身体躲在灌木丛中哭泣。
这样的举动终于迫使希拉蕊屈服,将丈夫“借”给了杰奎琳。
那段日子里,希拉蕊象一个女佣一样,每天做饭、洗衣、收拾房间,眼睁睁看着妹妹俨然成了家中的女主人,与自己的两个孩子和丈夫在一起嬉戏。
当姐夫对于这样扭曲的生活感到不安,在一个深夜偷偷潜回妻子的床上,隔壁却很快传来了杰奎琳凄洌的大提琴声,仿佛在谴责姐姐和姐夫。
这样深入到人性深处的复杂与脆弱的情节,在大众的心目中,恐怕是难以接受的。
与梅伦完全不同,杰奎琳很早就知道:“当你能演奏大提琴时,每个人都爱你。
当你不能演奏时,你就是孤独一人。
”在她去世的时候,她法律上的丈夫已经和一个前苏联钢琴家在巴黎同居多年并有了两个孩子。
他偶尔会打电话给轮椅上的杰奎琳,这时电话里总是传来他和别的女人生的孩子的哭声。
天才的杰奎琳从来没有得到过真正的爱情,也就是哪怕她不能演奏了也依然爱她的男人,她从来没有真正得到过。
与之相反,平庸的姐姐希拉蕊却得到了爱她的丈夫杰夫,这正是最让杰奎琳无法忍受的,她的许多惊世骇俗之举,也正是来自于这种妒忌。
对比《保镖》和《她比烟花寂寞》,我们发现,《保镖》根据一般大众的想象,编造了一个完美成功女性的生活,她拥有一切,即使偶尔遭遇不顺,也总能化险为夷,获得幸福,这样才能满足大众的期待,否则,如果像梅伦那样成功都不能拥有幸福的话,还有谁会去追逐成功呢?如果大家都不去追求成功了,那社会还有什么发展的动力呢?因此,《保镖》完全是一部符合大众价值观的主旋律商业电影。
《她比烟花寂寞》却完全甩开了普通人的道德感和价值观,展示了真实人生的底蕴:每个人都是有局限的,每个人都有她的脆弱与无奈。
平庸而幸福的希拉蕊有时会感喟于自己的一事无成,天才的杰奎琳也同样无奈于自己没有获得庸常人生的幸福。
人生是这样的短暂、痛楚,又充满遗憾,这就是我们人生的真相。
成功并不意味着幸福,天才们也并不完美。
杰奎琳私底下竟是如此自私任性又刻毒,这样丰富而复杂的人性是我们普通大众在日常生活中不愿触碰到的生命的实态,在电影中却一一得到了呈现。
由此可见,对于大众价值观的态度,使得两部电影走出了完全不同的情节轨迹,反映出导演截然相反的叙事取向。
我们再来看另一组电影:韩国电影《生死谍变》与中国台湾电影《色•戒》。
这两部电影的题材就更加类似了,一言以蔽之,说的都是女间谍为了爱情背叛了自己的组织,最后落得玉殒香消的下场。
然而,何以一个是商业电影,一个是艺术电影呢?我们可以看到,在《生死谍变》中,男女主角除了简单地看看电影,躺在床上聊聊天之外,我们看不到二人关系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因此,当剧情最后交代男主角柳忠源的未婚妻李美玉就是他一直在追踪的女间谍李芳熙时,我们除了感到情节出人意料之外,同时也感到难以信服,很难把娇柔的李美玉与片头所展示的冷血杀手李芳熙联系在一起,可以说,这样的情节编织是有些生硬突兀的。
然而,在《色•戒》中,王佳芝的每一点转变都是令人信服的。
导演李安用充分的细节使得王佳芝对易先生的爱的发生、发展都切实可信,其中尤其具有说服力的是《色•戒》中的三段交欢,展示出了易先生和王佳芝之间关系的不断变化。
第一次交欢是易先生和王佳芝的初夜,那是在一间公寓里,王佳芝一进入屋内,易先生就显示出一副兽性的嘴脸,粗暴地把她推向墙边,扒开她的衣服,把她压在床上,将她的双手绑起,并用皮带抽打她的身体,上演了一场毫无感情色彩的SM游戏。
而在第二次交欢时,两人的感情已经前进了一大步。
不再是纯粹的肉体关系,他们在床上缠绵悱恻,招式尽出。
时而温柔,时而狂野,就像一对普通的情侣在谈恋爱,两人均沉溺其中,水乳交融,双双陷入了情欲爱河的深渊。
而在第三次交欢中,两人的身心交缠就更显亲密了。
易先生已经完全信任王佳芝,当王佳芝骑在他身上,用枕头蒙住易先生的头时,易先生丝毫没有反抗,镜头一拉,柜子上就挂着一把手枪,王佳芝却没有取枪杀掉易先生,一向小心的易先生也完全没有担心王佳芝会这么做,这说明经过了这些鱼水之欢后,两人已成为一对相互信任的爱侣,尽管当时的王佳芝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张爱玲在小说中说:“到女人心里的路通过阴道。
”在电影中,李安没有直接让演员说出这句话,而是让王佳芝在组织首领老吴和邝裕民面前,歇斯底里地大声嚷着:“取得他的信任,不仅要让他钻进我的身体,更要让他钻进我的心。
”以此来表达“性”对于王佳芝内心的深刻影响。
李安在电影中把王佳芝内心的变化用三段交欢交代得令人无法不信服。
然而,这三段交欢的细节却不是适合大众们坐在电影院里边吃爆米花边看的。
对于一般大众来说,“性”是一个不适合放在大庭广众之下用来谈论和展示的问题,它应该被遮蔽起来,见不得光。
“性”只有在被矫饰为“爱情”之后才能够拿来谈论。
因此,赤地展示一个女人会因为性而改变了自己最初的政治立场,展示出性对于女人的伟力,这是令人难以接受的,是一般大众试图躲避的、不愿触碰的私密层面。
因此,在内地版的《色•戒》中,三段交欢几乎完全被删剪,导致情节支离破碎,人物的改变失去了依托。
这种删剪当然是破坏了影片的艺术性,然而却是符合大众的价值观的。
否则,这样的交欢场面在大庭广众之下的电影院里播放,难免会令大家感到难堪,似乎一不小心瞥见了人性的无以面对的真相,这是危险的,也是令人难以接受的。
因此,经过删剪的《色•戒》其实已经像《生死谍变》一样变成了一部商业电影,而不再是艺术电影了,因为它探寻人性深度的部分已经不见了。
因此,我们难道还能以它是否以赢利为目的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区分它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吗?综上所述,通过以上两组电影在情节上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大众价值观的态度,能够决定导演在影片叙事上的取向。
商业电影对于大众的价值观是遵循的,而艺术电影则会不断挑战大众的价值观,突破普通人的道德底线,探寻人性的深度。
因此,当我们在观看一部电影的时候,考虑一下导演在影片中有没有挑战大众的价值观,也许就不难得知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了。
这比唯目的论的简单粗暴的区分方式,也许要更深入一些。
注释:①②中国百科大辞典编委会编,袁世全、冯涛主编:《中国百科大辞典》,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59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