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病人常见心理现象及心理护理
患病后,由于角色、环境改变都会产生病人特有的心理需求和反应。
护士在与病人交往过程中。
通过良好的言语,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病人的感受认识,改变其心理。
1 人一旦患病易于产生如下各种心理活动
1.1抑郁:是一种闷闷不乐、忧愁压抑的消极心情,它主要是由现实丧失或预期丧失引起的。
因为疾病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所以多数病人都会产生抑郁情绪。
不过,表现方式是多样的。
如,有的故作姿态、极力掩饰;少言寡语,对任何事物都不感性趣;还有的自暴自弃,放弃治疗,甚至出现轻生的念头。
1.2焦虑:病人患病避免不了焦虑情绪。
焦虑乃是一个人感受到威胁而产生的恐惧和忧郁。
这种威胁主要分两大类:一是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一是个性受到威胁。
对病人生理及心理上的威胁往往是统一的,而且会一直持续下去。
1.3 怀疑:病人的怀疑大都是一种自我消极暗示,由于缺乏根据,常影响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判断。
患病后常变的异常敏感,听到别人低声细语,就以为是在说自己的病情严重。
对别人的相劝半信半疑,疑虑重重,担心误诊。
有的凭自己一知半解的医学和药理知识,推断药物、预后。
害怕药物的副作用。
1.4孤独感:病人住院后,离开了家庭、单位,周围接触的
都是陌生人。
医生只在每天查房时说几句话,护士定时打针送药,交谈机会少。
很易产生孤独感。
因此,在他们住进病室的第一天时常有度日如年之感。
他们希望尽快熟悉环境,结识病友,还希望亲友的陪伴。
长期住院的病人由于感到生活无聊,乏味,希望病友间多交谈,希望有适当的娱乐活动以活跃病房生活。
1.5被动依赖:病人进入角色后,大都产生一种被动依赖的心理。
这是因为,一个人一旦生了病,自然就会受到家人和周围同志的关心照顾,同时,通过自我暗示,病人自己也变得不象以往那样生气勃勃,变得被动、顺从、依赖,变得情感脆弱甚至带点幼稚的色彩。
这时他们的爱和归属感到增加,希望得到更多亲友的探望,关心,否则就会感到孤独、自怜。
1.6否认:在临床上还可以看到有的病人怀疑或否认自己患病。
尤其是对肿瘤等预后不良的疾病更为常见。
如,有的患者明知自己患有癌症,却失口否认,当她看到病历诊断时,还说医生写错了。
有的医护人员对这种现象感到不可思议,实际上这正是某些病人应付危害情境的一种自我防卫方式。
研究证明,一定程度的否认,对缓解心理应激是可取的。
当难以承受的恶劣病情袭来时,自我否认可以避免过分的焦虑与恐惧。
1.7同情相怜:人都有同情心、怜悯心。
有位心理学家以女大学生做被试,进行了一次实验,发现人越在危难之时,具有共同命运的人亲和力越强。
这一实验结果也可以在病人身上得到验证。
病人一旦住在一起,很快就能互相认识和互相理解,无话不
谈。
他们关心病友的病情变化,乐于向医务人员介绍病友的痛苦症状,并乐于帮助病友克服困难。
1.8侥幸:病人大都程度不同地存在侥幸心理。
如,疾病初期不少人迟迟不愿进入病人角色,总希望医生的诊断是错误的。
2心理护理的目的
人在患病后,由于角色、环境改变都会产生心理需求和反应。
护士与病人交往过程中。
通过良好的语言、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病人,改变其心理状态和行为。
具体说来是:
2.1解除病人的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的情绪。
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协调病人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和生活环境。
2.3帮助病人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医、护患关系,患者之间的关系,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
通过心理护理,护士要尽可能为病人创造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身状态。
3 病人的心理需要
3.1躯体需要:是指生理病理的需要。
如休息与睡眠、饮食、排泄、活动、安全等的需求。
3.2感情的需要:由于陌生环境,接触新异的检查与治疗,与亲友分离所致,需要亲人探视与关怀,医护人员同情与关心。
3.3受尊重的需要:要求他人尊重自己,重视自己。
3.4被接纳与社交的需要、适当的活动及良好的人际关系可
以迅速消除陌生感。
3.5精神上的需要:有事业心的人,希望继续发挥个人才能,实现事业上的成就。
3.6提供信息的需要:了解疾病的知识,自己疾病诊断、治疗方法及作用。
手术效果,主管医生、护士水平、预后等。
4心理护理程序
即按照护理程序对病人的心理反应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护理,是综合的、动态的具有决策及反馈功能的过程。
综合即指要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处理病人的心理反应;动态是指心理护理应根据病人的心理反应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变化进行护理;决策是指根据病人的心理反应作出心理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反馈是指采取措施以后的结果可以反过来产生影响;根据问题地变化进一步制定决策。
心理护理按照护理程序作为护理实践中的工作方法,能够保证病人得到完整的、连贯的、具有专人负责的管理。
护理程序的具体步骤如下:
4.1 估计:即收集主、客观资料、整理分析资料和列出心理护理诊断。
4.2 计划:在列出心理护理诊断或护理问题后,制定心理护理目标;根据目标作出解决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决策。
即心理护理计划。
4.3执行:即将心理护理计划的具体措施付诸实施。
4.4评价:即检验预期效果是否达到,列出执行措施后出现
的反应;再将反应与原来制定的护理目标比较、以观察是否达到要求;在评价的基础上对心理反应重新估计。
通过交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取得病人的信任,准确掌握病情和有关护理问题及心理反应,在交谈中使病人对自己的病情有所了解。
交谈时要注意具有合适的环境、时间地点;和谐的气氛,使病人感到亲切,愿意诉说自己的痛苦和困难;护士要注意仪表,并以和蔼、诚恳的态度,同情、关怀的心情,心平气和地进行交谈。
注意谈话技巧,首先自我介绍,说明交谈的目的,让病人自己叙述、护士主要是倾听以估计病人的反应和语言表达能力。
为了使病人能畅所欲言,在交谈中可给以鼓励,希望他继续叙述,同时观察病人的非语言行为。
在交谈中注意对病人尊重。
对沉默寡言者应多启发,对兴奋多言者不能厌烦要善于引导。
在交谈中注意观察病人的外观、反应情况,病人的警觉状态,并连续观察,有意识地发现是否存在否定诊断的迹象。
以及执行护理措施后的效果等。
护士应掌握一定的体检技能,包括常规生命体征及各系统的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和了解病情变化。
制定心理护理目标时,应有针对性,是应针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心理护理问题目标应包括具体的达到的结果及时间。
在制定心理护理计划时确定协助病人达到目的的具体计划及护理措施,根据病人的心理特点,应耐心细致地讲述病程规律,使他们安下心来积极治疗。
密切医患关系更为重要,使他们感到医务人员是精神上的依靠。
因此,医护人
员的言行要使病人感到真诚、温暖、可信、可亲、可敬、医患之间形成深厚的情谊。
使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