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运思方式、行文结构和外部形式安排一、写作运思方式,其实质也就是思维方式。
“思维的大脑神经回路说”认为,神经回路具有不同的构成方式,分别具有发散、收敛、突现的功能。
写作运思正是综合体现这些功能的复杂精神活动。
因此,发散、收敛和突现也相应地成为运思的基本方式。
(一)发散型运思发散型运思,就是写作主体有目的地围绕一点生发,或受外界信息(形象的,或理念的)刺激,引起思维向四面八方扩散,造成想象和联想,使信息沟通和联结起来,由此产生、创造出新的形象或观念。
发散具有流畅、变通和独特三个特性。
发散思维的引发可以是形象的直觉式引发,也可以是非直觉的形象的想象,还可以是概念的理性式联想。
形象和概念虽然分属不同的思维范畴,但在写作运思中,二者常常如影随形。
发散的方法,以想象和联想作为它的两翼。
1.想象想象以观察为前提,以表象为基础,以知识和经验为跳板,以情感为动力。
想象的神翼能自由展开,“上穷碧落下黄泉”,遨游于现实的和非现实的领域,积极地补充思维链条中的空缺,把不同的事物神奇地联结起来。
审美性写作和实用性写作都需要想象,但二者有重大区别。
前者可强化运思对象的个性特征,融合主体的主观情志和倾向,可以虚拟,以创造性想象为主;后者要抽象出共性特征,排除主观随意性,必须符合事实和逻辑,以再造性想象为主。
2.联想。
联想是从一已知事物想到与此有关的其他某些事物的思维方式。
一般说来,联想是根据事物间的相关、相似或相反的特征,将不同的事物进行接近、类比或对比思考,由此呈现出三种联想方式:(1)链环式。
从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事物,联想可以不断生发,无限延伸,例如由泥土想到大树,由大树想到小鸟,由小鸟想到蓝天,由蓝天想到白云等,思维犹如链条,环环相扣。
(2)辐射式。
以一事物为中心,向四处辐射,进行放射性联想,例如由泥土想到了大树,由泥土想到了辛劳,由泥土想到了环境,由泥土想到了祖国等。
如高土其在《笑》中,由笑想到笑的哲学、笑的医学、笑的心理学、笑的政治学、笑的教育学、笑的艺术、笑的诗歌等,这种联想就是辐射式联想,它以“笑”为核心,把不同的事物联系到了一起,思路灵活,联想丰富。
(3)跨越式。
跨越事物的直接相关性,将两个看似不同但间接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可以跨越事物间“相关度”限制,表现出思维的跳跃和灵动,例如由“人”联想到“星”,中间就跨越了相关的事物“地”与“天”。
“人与地”、“天与星”是接近联想,“地与天”是对比联想。
省掉中间联想的步骤,意味着联想思维的飞跃。
(二)收敛型运思收敛型运思,就是集中运思的对象性客体,经过思维的筛选,摒弃和淘汰与运思目的无关的信息,对有关的尤其是主要的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
收敛型运思的基本过程是:收敛信息寻找“中心”→确立“中心”→围绕“中心”进行综合。
也就是首先收集众多的材料信息,然后认真仔细地分析每个信息所具有的各方面的意义,并从中寻找共同点,由此确立运思的中心,然后再根据中心的需要对各信息进行筛选、取舍、综合,直到最后运思的完成。
收敛的方法,以分析和综合作为它的两翼。
1.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对人、事、物、意、理、情的各方面进行解剖,拓展思路,为综合和收缩创造条件。
要分析一件事,则必须分析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和根源,从时间的流动、空间位置的转移、以及同其他事物的联系,追踪其变化,探讨其性质,通过如此分析,才能收敛思维,进行综合。
分析可以从概念入手,也可以从表象入手,然后进行理性的推导,走向思维的成熟。
2.综合感性材料的抽象化和抽象材料的系统化,都是综合的具体表现。
确立一个概念,做出一个判断,需要综合;把分解的形象细节进行“拼凑”和粘连,需要综合;对各类文体的各种运思对象的梳理、认识和加工,也需要综合。
运思综合的最基本形态是通过判断推理,在心理上用一组语言符号组成有意义的句式。
如头脑里出现“时间是生活的希望”这句话时,是把“时间”、“生活”、“希望”这三个概念放在一起进行判断推进,然后综合为整体认识的结果。
(三)突现型运思突现型运思是一种豁然顿悟的运思。
它的一般进程是:苦思——搁置——断续思考——潜意识思考——机遇——脱颖而出(即顿悟),从苦思到潜意识思考是准备、酝酿的沉思阶段;机遇是灵感突发的外界诱因、引爆的火花;顿悟则是感知觉、意象和观念的豁然贯通与飞跃,仿佛电视屏幕上从光点的聚拢排列到刹那间突然成像,是一种疑窦顿开,文思如潮的思维状态。
1. 沉思沉思是突现的起点,也是突现的酝酿和准备阶段。
当运思经过发散和收敛仍没有产生写作最佳方案时,主体就把这些思虑暂时丢开,让各种信息伴随着感知、意象、情感、想象等心理活动由意识层转入潜意识层,等待着突发的时机。
2.机遇机遇是从沉思到顿悟的媒介,是导致运思创造性新发现的意外事件,是潜意识向显意识转化的外因条件。
机遇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但突然而来,稍纵即逝,需要用心灵的慧眼去捕捉,以主体的敏锐和长期的沉思为前提。
3.顿悟顿悟是长期辛勤劳动的结晶。
有机遇,可以顿悟;没有机遇,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苦苦思索中也可以顿悟。
不管有没有机遇的引发,顿悟之前总有紧张的思维活动,而且并不十分清晰:“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电视在成像之前,原也是一些光点,但终于还是成像了,在那一个时间。
”成像的时候,就是运思突然顿悟的时候。
行文操作一定粗糙。
也可以说操作是行文的条件,外化是行文的结果。
二、写作行文的过程写作行文过程是主体心手如一的综合性操作,它体现为运思成果向语言文字的过渡与转化。
运思是由整体到局部再到句子逐渐成熟的,而行文却是由句子到局部再到整体依次完成的。
这时的字句(点型)、言语(线型)、篇章(面型)、思维(体型)都已是外显的、符号化了的东西。
行文过程的具体展开是贯通气韵、搭配词语、组合句型、篇章建构。
(一)贯通气韵,以意领文贯通气韵,在内要顺理成章,合乎逻辑。
不管写什么文章,都应思路顺畅,一气贯通。
若为记叙,线索连贯;若是议论,纲举目张。
开头、中间、结尾都层层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搭配词语,组合句段行文的目的是为了组词连句缀篇。
行文中的语符组合不管是审美的或说理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准确、简洁、畅达。
1.搭配词语词语是文章构成的基本单位,搭配词语是作者对语言的质感的领悟,也是对现实需要的语言应变和应答。
词语的搭配既要符合词语搭配的习惯和规则,又要善于变化和创新。
“应当经常把你的语言放在纸上,放在你的心里,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它们”。
只有这样才能逐渐领悟出词语搭配的奥妙。
在搭配词语的过程中,一要掂量词语是否确切、形象、鲜明;二要注意词语的色彩、轻重、音节。
三要考虑词语表意传情的感情浓度;四要考虑词语的形式、位置以及语法逻辑关系。
2.组合句段句子是文章的骨干。
由句组段,关键是句句要立得起来,站得稳当,一句是一句,上下连贯,结结实实,不飘浮不摇摆。
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应该是逻辑的、有机的、相互贯通的。
意思贯通,境界贯通,气势、氛围、情趣、语言风格等也要贯通。
句式结构的表层是词语排列组合而成的外在形式,其深层却是通过形象生动的意象所显示出来的内在意蕴。
有的则与表层处在同一个水平线上,成平面、线性状态。
有的句子组合侧重在直抒胸臆,有的则是非理性的心理活动轨迹。
·(三)建构句型,搭建段落1.句型建构由字词组成句子是行文过程的重要一步,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向段落、篇章建构过渡。
句型建构的基本形态有四种:一是叙述句型。
其特点是:直陈其事,不加烘托,毫不雕琢,语言洗练,简洁明快。
二是描写句型。
其特点是:比喻贴切,文字色感强,有生动、传神的描绘,可用夸张加以修饰。
三是议论句型。
其共同点:一是常用表明看法的判断语构成句子;二是能给人肯定、不容置疑的信念;三是语言庄重,以辨析、明理为主。
四是说明句型。
其共同点:一是句势平稳;二是语言明白如话;三是以解说事物(事理)原有面貌为主;四是行文和缓,不枝不蔓。
抒情句型是上述四种句式的转换,是融合着主观情感的灵活运用。
2.段落搭建段落在句型的基础上形成,是具有表意的完整性和相对独立性的行文单元,它浓缩了文体的性质、特点,是体现不同文体特性、构成文类区别的基本部件。
(1)记叙体段落——“场面”。
“场面”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由人物的行为和心理活动、事物的状貌和情态构成。
“场面”的四要素是时间、空间、人物和事物。
(2)议论体段落——“论层”。
“论层”在行文过程中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论述单元,它具有最基本的论证功能,可以看作是缩小了的议论文。
它的基本构成形式(总一分一总;总一分;分一总)以及所包含的要素(观点、材料、论证)与一篇议论文大致相同。
“论层”的转换,表明论述重点转移或论述深化。
只有一个“论层”的议论文比较简单,容易把握,由若干个“论层”组合的议论文比较复杂,转换和衔接要恰到好处。
(3)说明体段落——“释项”。
“释项”是行文过程中一个相对独立的阶段,也是说明文的基本构成,将阐释说明的内容进行有序的联结,就可以构成一篇完整的说明文。
“释项”,包括对象、内容、方法三要素,一般要对解说对象的成因、特征、作用或发展变化进行专项说明。
(三)行文推进,篇章建构文章大体都由开头、中段、结尾三个部分构成。
这三个部分在形式上不一定都明显突出,但从全文内容的展开和行文的过程看,总是按照起始、延展、终止的规律,上下衔接,前后贯通,浑然一体的。
同时,同类的文章,不管如何变化,由于侧重于同类型的词、句、段而在构造上有其相似之处。
行文的推进一般由“句→段→篇”、“头→腰→尾”有序地渐次展开。
1.记叙类文章记叙类文章以记人叙事、表意传情为目的,它展示人物行为、情感或事态的流动、变化过程,其建构模式一般为:开端→发展→结局。
2.议论类文章以确立或反驳(或兼有)某种观点,从而阐明个人见解为目的,它体现一个合情合理、合乎逻辑的推导过程。
其建构模式一般为:引论→本论→结论。
引论(头),可以直接提出令人关注的问题,点明观点;可以介绍背景,分析材料,引出问题;也可以说明对某一问题探讨的目的、意义与价值。
本论(中段),承接引论,对材料或问题作横向并列式、纵向递进式剖析,或取纵横交错式、散论式的推理论证,以揭示事物本质。
结论(尾),承接本论,归纳、概括或适当引申。
可进一步阐明观点,照应引论;可引出新问题;可指出结论的理论或实践价值。
3.说明类文章以给人以知、教人以用为目的,介绍、解说事物事理。
由于说明对象、写作目的和行文方法不同,可有介绍性、记述性、描述性、阐释性、应用性、文艺性等种类,但其建构模式一般为:概说→分说→总说。
概说(头),针对说明对象,概述事物、事理的突出点;或介绍有关材料,引发读者兴趣。
分说(中段),具体解说对象,可按空间顺序或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行文。
总说(尾),承接中段,加以总括性概说;或是行文逻辑顺序的自然终点;或强调解说对象的重要性;或指出当前对解说对象的认识水平;或展望解说对象的未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