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理论本章学习要点:●理想类型的含义与作用●社会行动的含义与类型●理性的含义、类型与作用●权威的三种类型●科层制的主要特征●新教伦理与现代资本主义诞生的关系教学重点和难点:方法论;社会行动与社会结构;理性化;科层制课时安排:6学时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教学内容: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是著名的古典社会学三大家之一,被许多学者视为现代社会学最重要的奠基者,有资产阶级的卡尔.马克思的称号。
他对社会学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他在社会学众多领域都有卓越的贡献,包括:社会学方法论、社会学基础理论、社会行动理论、政治社会学、经济社会学、法律社会学、组组社会学、宗教社会学、音乐社会学等。
本章将简略介绍韦伯的社会学方法论、社会行动理论、理性化理论、政治社会学和宗教社会学的主要思想。
第一节生平简介(a Biographical sketch)P120-122马克斯.韦伯1864年4月21日出生于德国图林根的爱尔福特市。
韦伯的父亲是一个法学博士,做过议员,是一名活跃的政治活动家。
韦伯韵母亲出身在一个教育世家,对宗教具有虔诚的信仰。
韦伯是家中的长子(他有多个弟妹,其中一个弟弟后来也成为著名的社会学家),虽然早熟,但体弱多病、孤僻、羞怯。
他成长予有教养的资产阶级家庭,家中的常客包括一些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他们的高谈阔论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少年韦伯对历史和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14岁生日之前,他已写出两篇历史论文。
1882年他进入海德堡大学,主要钻研法学,同时学习经济学、历史学、哲学和神学等方面的知识。
1884年在服了一年兵役后,韦伯返回父母家中,并到柏林大学就读。
他越来越能理解并认同母亲讲求禁欲的宗教价值观,而对追求享乐主义的专横父亲越来越憎恨。
1889年韦伯获得博士学位,1891年又以重要论文《罗马农业史》通过教师资格论文答辩,并于次年开始担任柏林大学的讲师,同时还兼任正式律师。
这期间,他拼命工作,著述颇丰。
1893年韦伯和他的一个堂外甥女玛丽·安妮(她后来成为德国著名的女权主义者,曾任德国妇女联合会主席)结了婚,翌年他被任命为弗莱堡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并搬了家,终于从生活上摆脱了对心理上越来越厌恶的父亲的依赖。
1896年韦伯又转到海德堡大学任政治经济学教授。
在勤奋地从事学术研究之余,他还积极参加各种政治和社会活动,发表各种有关时事问题的论文和文件并赢得很大的声誉。
1897年韦伯和父亲大吵一场,激烈地谴责父亲专横、野蛮地对待母亲。
一个月后,父亲去世。
不久.怀有负疚感的韦伯终于被精神压力和超负荷的工作击垮了,精神完全衰退,身体虚弱,精疲力竭,阵歇性焦虑和持续的失眠,……韦伯夫人在回忆录中写到:“他任何事情都不能做。
不能看书,不能写东西,不能谈话,不能散步,也不能好好地没有痛苦地睡觉”。
以后这种病症多次复发,以致韦伯不得不停止大学教学工作近20年。
直到去世前两年,韦伯才又正式接受教职,先是于1918年到维也纳出任政治经济学的讲座教授,第二年又接替著名哲学家布伦塔诺在慕尼黑大学的讲座教席。
韦伯虽然有近20年的时间因病不能从事教学工作,而且几乎每年外出旅游、疗养.许多时候他每天只能工作两三个小时。
但他却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并创造出众多影响深远的作品,正如科瑟所言,他是“最后一批博学者中的一个”。
1910年他和腾尼斯、齐美尔一起共同创建德国社会学学会,并担任学会秘书数年.投入不少的时间和精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韦伯在海德堡的家成为当时德国名气很大的思想沙龙,许多思想名流和青年才俊都曾参加过这里的聚会。
如特勒尔奇、齐美尔、米歇尔斯、桑巴特、文德尔班、李凯尔特、雅斯贝斯等都是这里的常客。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韦伯出于民族主义信仰自愿去服兵役。
他以预备役军官的身份到海德堡预备役战地医院委员会做纪律训练官工作。
1920年他因患急性肺炎不幸去世,终年56岁。
韦伯的著作数量宏大,内容庞杂。
涉及社会学的主要著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社会学及社会政策论文集》、《经济与社会》等。
第二节社会学方法论(methodology)P122-124一、对实证主义批判的背景韦伯的社会学方法论的主张,受德国的历史主义传统和新康德主义的影响很大,他们都是反实证主义的。
早在19世纪中叶,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德罗伊森(J.G.Droysen)就指出历史学的任务是应用理解范畴去把握历史事件内部或背后的“意义”与“本质”,而不是运用自然科学的说明方法,试图根据较早的事件去推导较晚的事件。
其后,对社会学方法论影响很大的德国哲学家狄尔泰(w Dilthey),他继承并发扬了其先辈施耐依马赫(F.schleiermacher)有关解释学的主要观点,坚持认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他称之为精神科学,包括社会学)存在本质的不同,并指出理解才是一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真谛。
狄尔泰的名言是:自然需要说明,人则必须理解。
社会科学本质上是一种自我认识、自我理解的学问,它必须回答有关生活的意义问题。
因此,自然科学的因果关系的解释说明方法并不适合社会科学,而理解艺术的运用才是社会科学独特的方法论基础。
按照德国学术界的习惯,科学向来被分作两大类: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或文证科学或人类科学),而后者与前者在性质上被认为是根本不同的。
新康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李凯尔特(V.H_R1ckert)就将科学划分为自然科学和文化科学两类,并认为两者无论在“质料”上(研究对象上)还是在“形式”上(方法上)都存在着根本的对立。
从质料上看,自然科学的对象是“自生自长”的,可以不从价值的观点加以考察;而一切文化产物都必然依附着价值,都必须从价值的观点加以考察。
从形式上看,自然科学的兴趣在于发现对于“无价值”事物和现象都有效的普遍联系相规律,并因此必须用“普遍化的方法”;而文化科学则必须从对象的特殊性和个别性方面叙述对象的一次性发展,并因此必须使用个别化的“历史方法”。
狄尔泰曾是韦伯父亲家的常客,韦伯从小就认识,新康德主义的代表人物文德尔班、李凯尔特等更是和韦伯过从甚密,频繁光顾韦伯自己的家。
韦伯的思想显然受到他们的影响,反对将自然科学的方法机械地运用到社会研究领域,但他也不赞成将说明和理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完全对立起来的做法。
在他看来,社会科学具有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独特的性质,必须运用理解的方法去把握行动者的主观动机,但同时也要对行动者的行动过程和结果作出可以检验的因果解释。
二、理解的社会学(verstehen) understanding正是在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历史主义和新康德主义的主要观点的基础上,韦值提出了他的理解社会学的著名主张。
他认为,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理解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做出因果说明的科学。
即解释性理解和因果说明是社会学的两大任务,其中前者是基础。
1.理解的含义(definition of the verstehen)在韦伯看来,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们的社会行动,而人们的社会行动都是有主观意向和动机的,这是与自然科学的很大不同,因此社会学研究首先要设法理解人们的社会行动。
即把握行动者赋予行动的意义。
理解有两种类型。
(1)直观理解:通过对行动的直接观察就能理解其意义。
如观察到一个人的面部表情,我们知道他发怒了;看到人们写出2×2=4以及类似的简单数学命题时,我们也能立即明白它的基本含义。
(2)解释性理解:根据动机把握行动者的行动意义。
这是一种对行动者的动机的理性理解,也是更进一步的理解。
因为直观的理解往往只能知晓社会行动“是什么”或“干什么”,而解释性的理解却能弄清社会行动的“为什么”。
如直观的理解告诉我们某人发怒了,而解释性理解告诉我们他发怒的原因:有人偷走了他心爱的东西;再如当我们看到有人写出算式:2×2=4时,直观理解让我们立即明白它的数学含义。
而解释性理解则让我们知道他为什么写出这个算式: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或为了算账等。
2.因果说明(causality)与德国历史主义和新康德主义不同,韦伯的理解社会学并没有停留在理解行动的主观意义之上,也没有拒斥因果分析在社会科学中的运用,而是将对社会行动的理解看作是社会学的第一项任务,主张在此基础上去说明人们的信念和价值观是如何决定其行动的,即社会学在用解释性理解洞悉了社会现象之后,就有必要再从因果关系上说明这些现象,并从经验上加以验证。
不过,韦伯所说的因果关系与实证主义者倡导的因果关系是不同的,后者强调的是不变的普遍规律。
相反,韦伯的因果关系并不是必然的,而只是一种可能性或是一种机遇,是一种多元的、具体的因果关系。
这里有两点需辨明:其一,不存在某物A决定另物B这样的绝对的因果关系,只存在某物A多少有助于另物B的出现这样的因果关系;其二,影响社会或历史的因素极其繁复,我们无法找到全部确定的因果关系。
复杂的历史事件常常是许多情况和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我们仅能洞察每一个历史时期的一些基本倾向,但无法把握全部的细节,此外,社会学研究还要关注人们有意识行动的非预期结果。
3.方法论的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另一个显著的特征是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即将个人及其行动作为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单位和分析层次,这和涂尔干的方法论的整体主义形成鲜明的对照。
韦伯认为,只有个人才是具有目标的社会行动的承担者,才能将主观意义赋予行动并成为社会行动的主体,任何社会现象都应视为个人社会行动的集合或结果,人们只能在个人及其社会行动这一层次上谈论理解。
在他看来,群体、整体、社会有机体等都不能作为社会学研究的直接对象,他们仅仅是个人行动的某种组织方式或集合方式,而不是具有独立意志的主体,不具有可供理解的主观意义。
三、价值中立观(value_free)韦伯认为社会学和自然科学一样属于经验科学的范畴,因而必须坚持价值中立(vale —free)的原则。
有感于当时的社会科学界不少学者在研究中用基于伦理道德的价值判断代替严肃的逻辑分析,韦伯在经验科学和价值判断之间划分了界限他指出,知识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即存知识”,即关于实然的知识,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属于事实判断;另一种是规范的知识,即关于应然的知识,回答“该怎么做”的问题,属于价值判断。
“一门经验科学不能告诉任何人应该做什么——但能告诉他能够做什么——以及在特定条件下——他想做什么”,人们并不能从事实判断逻辑辑地推出价值判断。
因此社会学作为一门经验科学,应致力于事实判断,尽力排除价值判断。
当然,社会学研究难免会涉及有关价值方面的内容,研究者也不可能完全排除自己的价值观。
对此韦伯强调,研究者的价值观可以影响研究的选题和目的,但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和作出结论时不应掺入自己的价值观,而应该遵循客观公正的程序,坚持逻辑分析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