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的原则
中医护理学是建立在中医理论和实践基础上的,是一门独特的、系统的、完整的专门学科。
它的基本特点也是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护理原则包括治未病、施护求本、标本缓急、扶正祛邪、同病异护与异病同护、三因制宜几个方面。
一、护理未病
治未病,是指采取一定的护理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内容。
(一)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防治疾病的发生。
中医学认为人体疾病的发生是正气与邪气相斗争的结果。
未病先防的要旨在于通过各种“内养外防"的综合调摄措施,慎避外来虚邪贼风的侵害,调摄补养体内的精气神,从而保持正气的旺盛充沛。
1.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关键要增强体质。
为了防止疾病的发生,必须注意精神的调摄、身体的锻炼、饮食起居护理、避免过度疲劳和适当的药物预防等方面。
(1)调摄精神中医认为精神神志活动,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突然强烈或反复、持续的精神刺激,可使人体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做好
情志护理,保持精神上的安定、清净、愉快,不贪欲妄想,才能调和气血阴阳,正气
充沛,真气和顺,从而达到提高正气,预防疾病的发生或发展的目的.
(2)加强身体锻炼“生命在于运动”。
要想有健壮的身体,必须保持经常不断的身体锻炼。
汉代医家华佗根据“流水不腐,户枢不蠢”的道理,创造了“五禽戏"。
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促进血脉流通,关节灵活,能增强体质,
减少疾病的发生。
对慢性疾病,通过太极拳、八段棉、气功等健身锻炼,也有助
于关节流利、奇机通畅,达到早日康复。
(3)生活起居护理要保持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益寿延年,就应懂得自然变化规律,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对饮食起居、劳逸等有适当的节制和安排。
不可过劳,不可
过逸。
(4)饮食有节,调配合理饮食是人体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物质,是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以濡养的源泉,也是人体气血津液的来源.合理的饮食调配,不仅能保证脏腑
功能的正常,维护人体健康,而且能调治疾病,达到补气养血,强身健骨的作用。
要
预防疾病的发生,必须注意饮食卫生,五味调和,适时适量,切忌偏嗜和过饱过饥。
(5)药物预防三伏天用中药服帖进行。
“冬病夏治”疗法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的原则,结合天灸疗
法,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以鼓舞正气,增加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
的目的。
2.防止病邪的侵害因病邪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如讲究卫生,防止水源、食物
和环境的污染;对“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对“五疫之至,皆相染易”应“避其毒气";对生活起居方面,应起居有常、饮食有节、不妄作劳等,都是防止病邪侵害的有效方法。
(1)讲究卫生,预防传染病要求居处清洁,干燥,水源洁净,空气新鲜、流通。
近年
来,临床常用的银花甘草液或黄柏液漱口,以预防口腔糜烂,都是防治病邪侵害的
有力措施。
(2)避免六淫、七情致病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
称。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强烈持久的情志刺
激,超越了人体的生理和心理适应能力,才会导致或诱发疾病,称之为“七情内伤”。
要做好情志护理,防止七情太过,情志失调而生病.
(3)饮食有节早在周代,人们就已注意到熟食可以预防胃肠疾患.同时,古代在长期
的生活实践中,注意到食物与药物一样具有四性、五味,药食同源,即药膳,药
膳是以药物和食物为原料,经过烹饪加工制成的一种具有食疗作用的膳食。
(4)防止外伤和虫兽伤害要做好安全生产,遵守操作规程,遵守交通规则,防止外伤
发生。
(二)既病防变
1. 在疾病尚未明确诊断时,护理人员要加强观察,通过病人出现的症状、体征及有关
情况的综合分析,为医师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防止疾病的发展。
2。
捕捉并发症的先兆,防止疾病传变.如高热病人出现热极动风或邪热内陷心包的抽风或昏迷等。
若护理人员能及早发现,并采取适当措施,可挽回逆势,使病员转危为安。
3. 掌握疾病的传变规则和途径,及早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对传经的病变,要掌握
其规律和途径,在治疗和护理上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未受邪之地被病邪侵害。
如肝病未及脾时,护理上要注意调理脾胃,给予一些健脾之品,以振中土,这样,不但可杜邪传脾,防患于未然,而且可通过实脾以制肝木之横逆.
二、施护求本
施护求本就是遵照“治病求本”的治疗原则,在了解疾病的全过程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然后对疾病按其发病根本原因进行针对性的护理。
(一)正护
正护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护的一种常用护理原则,又称逆护法。
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均为正护法。
(二)反护
反护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护的一种护理方法,大多在特殊情况下使用.如“阴盛格阳"
的真寒假热证、“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脾虚不运所致的脘腹胀满或食积所致的腹泻等,分别采用“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的护理方法。
1.热因热用即以热治热,是指用热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病症。
2.寒因寒用即以寒治寒,是指用寒性药物来治疗假寒征象的病症。
3.塞因塞用即以补开塞,是指用补益药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
4.通因通用即以痛治痛,是指用通利的药物来治疗具有通泻症状的实证。
三、标本缓急
本和标是一个相对概念,主要说明病症各种矛盾的主次关系。
在复杂多变的病症中,常有标本主次的不同。
护理上应采取急则护其标,缓则护其本的护理原则。
1.急则护其标当标病甚急,可危及病人生命或影响本病治疗时,护理上应采取应
急措施,解决其标的问题以解除危机症状,待病情稳定后,再处理本病。
2.缓则护其本对慢性病或恢复期病人,在标证不甚明显时,护理工作重点应护基
本。
如做好精神情志的调摄、加强锻炼以增强体质、适当的食补等.
总之,标本缓急的护则,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临床应用时应视病情变化适当掌握.
四、扶正祛邪
疾病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正气与邪气相争的过程,邪胜于正病进,正胜于邪病退.
1.扶正即是扶助正气,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扶正多用补虚的方法。
(1)食补与药补根据气虚、阳虚、阴虚、血虚的病人,分别采用补气、补
阳、滋阴、补血的护理方法。
(2)调摄精神情志应加强精神护理,做好开导劝慰和鼓励工作,使病员情志舒畅愉快、气机调畅、气血和平。
(3)动静相宜急性病期,应静卧休息,以培育正气和减少气血的耗损。
慢性病期,可根据体力逐渐增加活动量,以调节气机、通利关节,增强体
质和抗病的能力。
2.祛邪即是祛除病邪,是邪去正安。
祛邪多用泻实的方法.
扶正祛邪原则在护理上具体运用时,要注意扶正不留邪和祛邪不伤正.通过扶正使正气加强,通过祛邪能排除病邪的侵害和干扰,达到邪去正安之目的。
五、同病异护和异病同护
中医学认为“证"、“症"、“病”是三个不同的概念。
症:即症状,如咳嗽、头痛、失眠等。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如感冒所表现的风寒证、风热证等。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如麻疹、水痘、感冒、痢疾,皆属疾病的概念.临床上有时可见到一种病包括几种不同的证,又看到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同一种证。
护理时应采用“同病异护”和“异病同护”的护理方法处理之。
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护法是辨证施护的精神实质。
1.同病异护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病员机体反应性不同,或处在
不同的发展阶段,其所表现的证不同,施护的方法亦各异。
2.异病同护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采用
同一方法护理。
中医护理主要的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的区别和“证"的不同.相同的病机和证,即使是不同的病,也采用基本相同的护理方法;不同的病机和证,即使是同一种病,也要采用不同的施护措施.
六、三因制宜
三阴制宜是指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要求护理疾病时要根据季节、地区及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而制订相宜的护理原则和措施.
1.因时制宜根据四时气候变化特点,制订护理原则。
六淫邪气的致病具有明显的
季节特点,人体内部的阴阳气血和脏腑气机活动也随自然界的四时阴阳变化而变化,因此对病的易感性和感邪后的发病倾向有时令季节性差异,故需因时制宜.
2.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特点,制订其护理原则.由于地区不同,气候和生
活习惯各异,在护理上也有所别.
3.因人制宜是指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和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考虑其护理
原则。
不同年龄和性别的群体以至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体质特点,抗御疾病能力和对疾病的易感性有很大差异.
三阴制宜充分体现了中医护理的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护在实践应用中的原则性灵活性。
只有从整体观念处罚,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运用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