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时空定位】【阶段特征】隋唐(581—907年)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时期,这一时期,在强有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
封建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文化辉煌灿烂,科技领先世界是这一历史时期的典型特点。
在这一时期形成的中华文化圈对世界文化影响深远。
(1)政治上:国家统一,政局稳定;三省六部制确立,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科举制创立,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走向成熟与完善;唐中后期藩镇割据削弱了唐朝统治。
(2)经济上:生产工具改进,出现筒车、曲辕犁,精耕细作日益成熟;封建经济繁荣,海外贸易发展;唐中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赋税制度由按人丁收税到按资产收税。
(3)对外关系: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陆海丝绸之路空前繁荣,隋唐先进的物质文化对周边国家和民族产生极大的影响。
(4)民族关系:唐朝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5)文化上:雕版印刷术、火药技术影响广泛;佛教繁荣、完成本土化,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三教合一趋势出现,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
【落实备考基础】一、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1.隋朝兴亡隋朝的建立581 年,杨坚建立隋朝。
589 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与统一的局面隋朝的建设兴建仓库;兴建洛阳;开通大运河隋朝的灭亡618 年,隋朝灭亡(1)唐朝建立:618 年,李渊建立唐朝。
(2)唐朝前期的统治贞观之治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在他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武周政权武则天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在她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开元盛世唐玄宗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①概况少数民族概况突厥(西北)建立与分裂:6世纪中叶建立政权,后分裂为东、西突厥。
灭亡:贞观初年,东突厥汗国灭亡;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回纥(北方)归附:东突厥灭亡后,回纥南移,归附唐朝。
册封: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瓦解:9世纪回鹘政权瓦解吐蕃(西南)统一青藏高原: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
和亲: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
会盟:9世纪中期,唐蕃会盟靺鞨(东北)册封:唐玄宗册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②作用:唐朝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
3.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1)安史之乱概况755年,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叛乱,历时八年,史称“安史之乱”影响中央集权被削弱;边防空虚;唐朝由盛转衰(3)黄巢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4)五代十国唐朝灭亡907 年,节度使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
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称为“五代”。
南方的九个割据政权,连同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周世宗改革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1.科举制(1)发展历程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影响: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2.三省六部制确立隋文帝时,正式确立运行机制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政事堂是宰相议事的地方,其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影响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1)唐初:租庸调制内容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背景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无法推行,政府财政收入锐降措施780年,唐德宗接受杨炎的建议。
内容: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影响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1.儒学的发展(1)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
(2)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正统地位,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2.文学艺术与科技文学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李白、杜甫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书法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
颜真卿的颜体和柳公权的柳体最为有名绘画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佛教本土化),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
吴道子被尊为“画圣”石窟敦煌莫高窟等,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建筑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期;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印刷术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火药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天文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医学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它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1)以佛教为载体的中外文化交流中印之间唐朝贞观年间玄奘在天竺钻研多年中日之间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到达日本,传授佛法。
日本高僧空海来长安求法①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②新罗、日本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
③唐朝后期,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南方港口城市定居。
【历史解释】隋朝的历史地位(1)隋朝结束了汉末以来的动荡,实现了国家统一,对唐朝的大统一、大繁荣、大交融作出了突出贡献。
(2)隋朝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经济、巩固统一的措施,如设立三省六部制、创立科举制、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等都为隋唐政治制度的建立和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3)隋朝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对唐代乃至以后经济、交通的发展都有重要作用。
(4)隋王朝恢复了几个世纪以来的因割据纷乱几乎中断的对外关系,积极发展与亚洲各国的交流,增强了隋朝在亚洲的地位,为后世盛唐对外关系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5)隋朝的迅速灭亡为唐朝统治者提供了深刻的教训,促使唐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励精图治,从而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等繁荣局面。
【史料史证能力训练】隋唐时期的民族政策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为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和平稳定的环境,政府推行的羁縻、和亲、纳质宿卫、互市、朝贡贸易和武力征伐等具有较强时代特征的民族政策进一步巩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大交融,将中华文明推上了一个全新的巅峰,并对周边的民族政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段红云《论隋唐时期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的大融合》【历史解释】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表现(1)夷夏观念淡薄,把“华夷一家”定为当时处理民族关系的主流思想。
(2)政权开放,胡人甚至可担任宰相。
(3)尊重少数民族固有的生活习俗与宗教信仰。
(4)在所征服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羁縻府州,予以高度自治权。
这一措施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5)和亲政策的实施既维护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又搭起了民族交融的桥梁。
(6)贡赐和互市等政策,为汉族与各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搭建了通畅的渠道,进一步密切了各民族间的经济联系。
(7)艺术方面,隋唐时期不断从周边民族艺术中汲取养分,创造出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
(8)习俗方面,随着各民族间交流的进一步深入,隋唐时期的社会风俗中弥漫着一股强烈的“胡风”。
【史料史证能力训练】隋唐商品经济繁荣的特点材料一隋唐两代商业是在西晋末以来社会经济大波动中,商品经济遭到大破坏之后,重新建立起来的。
我们从唐代手工业商品生产之增长,市制之发展以及其他与市场相关之服务组织,如邸店、柜坊等之兴盛,特别是金属货币需求量激增等现象,即足以概见这段时期商业性质已渐发生变化,开始走向与生产相结合的道路,显然与秦汉的贩运商业有所不同,正在由古代型向近代型过渡。
——摘编自徐志平《隋唐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材料二王公百官,竞为厚葬,偶人像马,雕饰如生,徒以炫耀路人,本不因心致礼。
更相扇慕,破产倾资,风俗流行,遂下兼士庶。
——摘编自刘昫等《旧唐书·舆服》【历史解释】隋唐时期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交通发达不仅以运河、长江为主的水运方便,而且从长安、登州、扬州、广州等地出发的对外交通也很发达;唐代在广州等地还设有市舶使,掌管海外贸易、关税等;一些交通要道上有接待客商的私家店肆——邸店城市商业繁荣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不仅是唐朝的大商业都市,当时的长安,还是世界性的大都市。
坊市分离,具有现代大都市的规划特点。
唐朝中后期还出现了夜市市场比较发达特别是到了唐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不再局限于交通便利、人口众多的大城市,偏远的农村小镇也大行商业,草市更盛,有的竟发展成为新兴城镇商人众多商人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大中城市外商和胡商云集货币的统一和汇兑的出现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唐朝出现了新的统一的货币——开元通宝,还出现了储蓄与支付钱币的柜坊,与柜坊同时出现的还有“飞钱”,这是我国最早的银行和汇兑制度【史料史证能力训练】盛唐气象下的文化特征以强盛的国力为依托,以朝气蓬勃的世俗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唐文化,表现出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忌的兼容并包的开放的文化气象。
在这种文化氛围之中,唐文化不仅大量汲取胡文化的因子以丰富、激活、改造华夏文化,而且还大量地输入域外文化,给唐文化增添万千气象与无限活力。
南亚的佛学、医学、历法、语言学、音乐、美术,中亚的音乐、舞蹈,西亚的宗教、医术、建筑等,都在这一时期大量涌入,在以唐都长安为首的中华大地绽放出异彩。
同时,唐文化在兼容、消化和改造那些域外文化之后,又将这种带有明显华夏特征的生机勃勃的文化以高势能文化的姿态向四周输出、辐射,构成更为壮阔的唐代中华文化圈。
——摘编自陈增涛《大气磅礴的盛唐气象》【历史解释】唐朝的文化特征(1)艳丽明快的色彩。
既体现在唐三彩、铜镜、丝绸织物、金银器、敦煌壁画等物质性文化上,也体现在盛唐诗歌中。
(2)生动自然的情调。
唐人自信,思想解放。
一些壁画中,世俗人物高大不凡,大有压倒诸天菩萨的不凡气概。
唐人率性,较少做作。
(3)博大恢宏的气势。
唐长安是明代西安城的六倍。
(4)雍容华贵的风度。
洛阳龙门石窟是盛唐文化典雅秀美、雍容华贵的集中体现。
观赏牡丹成为当时最时髦的娱乐活动,也是唐人风度的一个象征。
(5)昂扬坚定的进取精神,兼容并蓄的开放性格。
唐朝的时代精神,可以用开放、进取、尚武、多元等词语进行概括,这是一种新民族新文化的优势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