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轼的人生态度

苏轼的人生态度

苏轼的人生态度答案:豁达。

苏轼的人生态度是豁达。

他寄情山水,力求超越,虽遭贬谪,苏轼并没有把自我封闭起来,常常登山临水,怀古凭吊,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美丽,抒发自我的壮志豪情,在苦闷中寻求超越和解脱。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天才文学巨匠,他一生创作了无数不一样体裁的文学作品,在诗、词、赋方面都到达了很高造诣,代表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至今仍为读者所热爱和推崇,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

苏轼才华盖世,堪称文艺上的天才加全才。

然而,苏轼对后世的影响不仅仅表此刻其显著的文学成就方面,更重要的是,表此刻他的人格魅力方面,即处变不惊,进退自如,遭遇困难挫折仍能表现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一向为后世文人所敬仰,至今也影响着无数中国知识分子。

一、苏轼的人生态度我们所认识的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是一个政绩显著的政客。

然而,苏轼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苏轼因为乌台写诗一案从四十四岁开始被贬谪黄州,之后又贬至惠州和儋州,前后在贬六年,晚年才遇赦免北归。

而作为一个文学家和政治家,应对不幸的贬谪遭遇,苏轼的人生态度是如何呢?我们看看苏轼的作品:苏轼在被贬到黄州之后的第三年,写了一首词叫做《定风波》,词的资料是这样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枝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本来写的是生活中的一件平常小事:宋神宗元丰七年三月七日,苏轼和朋友一齐去相田看地,途中遭遇大雨而雨具又不在身上,朋友们都被大雨淋得狼狈不堪,然而,东坡却跟大家感受不一样,自得地在雨中吟着诗歌哼着小调漫步前行。

出门遇雨,在平常可是的事情,但那里蕴含了深层的意蕴,即词人处变不惊,坦然行世的人生态度。

想想那情景,朋友们大伙都在急风骤雨中狼狈而逃,但对于苏轼这个大风大浪都经历过的人来讲,却不认为是奇怪的事,完全不影响自我出行的心境,于是就只管吟咏前行。

果然,没过多久,山头初晴,斜阳相迎,一切依然。

联系到苏轼所经历的仕途上的风云变幻,词人何尝不是这种心境呢?多次受到排挤和打击,多次遭遇贬谪,词人仍然从容、镇定、旷达。

词中以“料峭春风”作比喻,让我们不禁想起苏轼人生路上的坎坷和政治生活中的风雨,而应对坎坷人生中挫折逆境,仍能看到“山头斜照”的期望,这是何等高远的境界?尤其是“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我们能够看到词人用平常心对待生活中的所有事情,风雨也好,晴天也好;逆境也好,顺境也好;在词人心中都是一样自然;拥有这样的心境,即便是遭遇大风大雨又有什么值得惊慌失措的呢?拥有这样的心境,即便是被贬到黄州,以致之后被贬到惠州儋州,苏轼照样过着怡然自得且进取的生活。

我们再看看苏轼的.另一首词《浣溪沙》,词的资料是这样的:“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首词也是苏轼被贬黄州是所写,在这首词中,词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暮春三月的兰溪优雅美景:山下小溪流水潺潺,岸边兰草发出新芽,松林间的沙路上,干净得一成不染;傍晚时分下起了萧萧细雨,杜鹃的啼叫声从远处的清泉寺传来。

此时的词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热爱自然,执著人生。

应对如此美景,词人并没有伤感自我已是白发暮年,而是表现出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

“黄鸡”的原意是指黄鸡报晓,中唐诗人白居易在《醉歌示伎人商玲珑》一诗中写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

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

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其意思是说黄鸡早晨崔晓,落日即将西去,光阴流水而逝,人生短暂易老。

然而,苏轼在那里却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表现了他并没有自怜衰老,而是坚持一种年轻的乐观心态和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

二、旷达乐观人生态度的原因分析1.北宋儒、释、道三家思想融会贯通的影响。

儒家思想提倡“仁、义、礼、智、信”和济世救民的思想,作为士大夫应当以天下为己任和有强烈的社会职责感。

从苏轼的仕途经历看,在政治上苏轼更好地表现了儒家的进取思想。

苏轼二十二岁中进士,二十六岁又中制科优如三等,入世后勤于政事,奋厉有为。

他主张以“仁政”治国,为人坦荡,改革朝政,勇于进言,在任职期间勤政爱民,政绩显著。

这些都是苏轼服膺儒家思想的表现方式。

另外,苏轼也悟透禅宗佛老以平常心对待生活中的一切变化的思想,能够坦然应对生活中的艰难困苦并幸福地走下去,做到内心乐观和心胸开阔。

再者,道家老庄思想顺其自然、超越时空的生活态度也影响着苏轼,使其拥有一种对于生活中的种种是非能够看得透、想得开的超然处世态度。

在苏轼看来,儒、释、道这三种思想是互为相通、互为补充的,人在不一样的心理状态下能够选择这些思想浸润自我的生命并得以很好地继续生活下去。

所以,苏轼以儒家思想为根本,同时濡染道家、佛家思想,并融会贯通地把三种思想作为自我人生观构成的哲学基础。

在儒、释、道这三种思想的整合影响下,苏轼在仕途中能够进退自如,在生活中能够超然物外,在逆境中能够乐观旷达。

2.苏轼善于变换角度看待人生苏轼之所以能做到遇到挫折仍泰然自若,是因为他拥有善于变换角度看待人生的智慧。

苏轼在诗歌《题西林壁》中曾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就是说,换一个不一样角度观察庐山,得到的感受就是不一样的;并且,要真正了解庐山,就不应当拘泥于庐山的某一视角,而应当从多角度多方位观察。

观察庐山如此,看待世间万事万物也是这样。

人的一生中,悲欢离合、生老病死,宠辱得失,就如远望近观或横看侧视的庐山,只要从时间和空间位置的变化从不一样角度进行欣赏,就能够得到不一样的感受。

所以,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劝导友人:“……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这就是从万物都具有“变”与“不变”的两重性角度出发,看待生命中的顺境与逆境,从而巧妙地释怀了友人的悲哀。

在苏轼看来,世间万物,人生悲喜,只要转换一个角度,变换一种思维,那么,烦恼的人生也会变得欢乐。

这种处世态度使得苏轼即便遇到再大的坎坷,其有为的生命仍然体现出永恒的价值,内心也能坚持宁静和自足,即使被贬到黄州五年,过着艰苦的生活,仍能安然度过,甚至乐观旷达。

三、多维解读旷世奇才,英雄本色——他有着超凡脱俗的旷世才华,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丰富的人生经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还有它永远不灭的那份诙谐,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是一座丰碑!他长于散文创作,《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名篇佳作脍炙人口,体现了中国文人的忧患意识和人文精神。

他的诗,把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风格巧妙结合起来,多姿多彩,美轮美奂,代表了宋诗最高水平。

他的词,清新豪健,题材广阔,挥洒自如,气势磅礴,开创了豪放词风。

他的书法、绘画,也都到达了很高水平。

除此之外,在哲学、茶道、养生、园林艺术方面,他都有很高的造诣。

性情率真,品格崇高——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苏轼身上,既无头巾气,无山林隐逸气,亦无以富贵骄人气,无忠臣孝子气,无大作家架子气;既无大臣杜门思过之态,亦无谪宦战战兢兢之态。

他与你我同在,同悲同喜,丝毫也不刻板,浑是率然纯真的真性情,真品格。

人生坎坷,经历丰富——苏轼的一生,能够用“四个三”来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

他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断,几乎都与传奇相联系。

例如,金榜题名时,他由第一变成了第二,却反而更为出名;乌台诗案中,他九死一生,被贬黄州,却反而出现了创作的黄金时期;他赠弟辙、悼亡妻的词篇,被人们万口流传,历久而不衰。

坚贞不屈,乐观豁达——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坚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坚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向上的追求。

热爱生活,进退自如——正是由于对生活充满热爱,苏轼从来没有被艰难困苦所压倒,而是永远含笑应对人生。

即使晚年贬谪岭南,处境艰难,他仍然随时去发现生活中的乐趣。

如《食荔枝二首》云:“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简便的笔调中,透出的是独立不羁的个性。

四、结语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是宋代儒释道三种思想整合影响下构成的一种理性的人生态度,在这样的文化大背景下,苏轼糅合三种思想并融会贯通,再加上自我的博学多才,构成丰厚的人生文化底蕴和内心的闲适自然。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序言中以往讲过这样一段话:“总之,我们所得的印象是,他(指苏轼)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他的这种魔力就是我这鲁拙之笔所要尽力描述的,他的这种魔力也就是使无数中国的读书人对他所倾倒、所爱慕的。

”所以,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境遇,苏轼都能够变换角度看问题,在位时进取入世,远离官场仍忧国忧民,贬谪后仍能热爱生活、进取,到达洒脱旷达、进取乐观、超然物外的高远的人生境界。

这就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特有的苏轼人格、境界,也是我们应当学习的一种人生态度。

拓展:苏轼笑对人生的诗词1、《宿望湖楼再和》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娟娟到湖上,潋潋摇空碧。

夜凉人未寝,山静闻响屐。

骚人故多感,悲秋更憀慄。

君胡不相就,朱墨纷黝赤。

我行得所嗜,十日忘家宅。

但恨无友生,诗病莫诃诘。

君来试吟咏,定作鹤头侧。

改罢心愈疑,满纸蛟蛇黑。

2、《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3、《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4、《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6、《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7、《九日次韵王巩》我醉欲眠君罢休,已教従事到青州。

鬓霜饶我三千丈,诗律输君一百筹。

闻道郎君闭东阁,且容老子上南楼。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8、《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9、《昭君怨》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

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10、《满江红》清颍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

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