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违法行为检举管理办法
所称检举,是指单位、个人采用书信、电话、传真、网络、来访等形式,向税务机关提供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税收违法行为线索的行为。
检举人可以实名检举,也可以匿名检举。
所称税收违法行为,是指涉嫌偷税(逃避缴纳税款),逃避追缴欠税,骗税,虚开、伪造、变造发票,以及其他与逃避缴纳税款相关的税收违法行为。
税务机关应当向社会公布举报中心的电话(传真)号码、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网络检举途径,设立检举接待场所和检举箱。
税务机关同时通过12366纳税服务热线接收税收违法行为检举。
除按规定不予受理的外,举报中心自接收检举事项之日起即为受理。
不予受理的检举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受理:
(1)无法确定被检举对象,或者不能提供税收违法行为线索的;
(2)检举事项已经或者依法应当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以及其他法定途径解决的;
(3)对已经查结的同一检举事项再次检举,没有提供新的有效线索的。
举报中心可以应实名检举人要求,视情况采取口头或者书面方式解释不予受理原因。
检举事项的处理
检举事项受理后,应当分级分类,按照以下方式处理:
(1)检举内容详细、税收违法行为线索清楚、证明资料充分的,由稽查局立案检查。
(2)检举内容与线索较明确但缺少必要证明资料,有可能存在税收违法行为的,由稽查局调查核实。
发现存在税收违法行为的,立案检查;未发现的,作查结处理。
(3)检举对象明确,但其他检举事项不完整或者内容不清、线索不明的,可以暂存待查,待检举人将情况补充完整以后,再进行处理。
(4)已经受理尚未查结的检举事项,再次检举的,可以合并处理。
(5)涉嫌偷税(逃避缴纳税款),逃避追缴欠税,骗税,虚开、伪造、变造发
票,以及其他与逃避缴纳税款相关的税收违法行为规定以外的检举事项,转交有处理权的单位或者部门。
举报中心应当在检举事项受理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完成分级分类处理,特殊情况除外。
查处部门应当在收到举报中心转来的检举材料之日起3个月内办理完毕;案情复杂无法在期限内办理完毕的,可以延期。
(6)案件涉及刑事责任的,由稽查局移交公安经侦部门。
税务检查的方法
现场检查法;调账检查法(注意职责规定:批准级别不同。
一般调以前年度的账,若调当年的账,30日内归还。
);
比较分析法;控制计算法;审阅法;核对法;观察法;外调法;盘存法;交叉稽核法。
税务检查的职责
(一)税务机关进行税务检查时的权利主要有:
包括查账权、场地检查权、责成提供资料权、询问权、在交通要道和邮政企业的查证权、查询存款账户权。
(二)税务机关采取税收保全措施的期限一般不得超过税务总局批准。
6个月;重大案件需要延长的,应当报国家
(三)税务机关调查税务违法案件时,对与案件有关的情况和资料,可以记录、录音、录像、照相和复制。
(四)税务机关派出人员在进行检查时,必须出示税务检查证和税务检查通知书。
税收清缴制度
税款征收制度——欠税清缴制度主要措施:
严格控制欠缴税款的审批权限——权限集中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的税务机关。
规定限期缴税的时限——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缴纳或者解缴税款的,纳税担保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缴纳所担保的税款的,由税务机关发出限期缴纳税款通知书,责令缴纳或者解缴税款的最长期限不得超过15日。
建立欠税清缴制度
(1)扩大了阻止出境对象的范围。
(2)建立改制纳税人欠税的清缴制度。
《征管法》第四十八条规定:“纳税人有合并、分立情形的,应当向税务机关报告,并依法缴清税款。
纳税人合并时未缴清税款的,应当由合并后的纳税人继续履行未履行的纳税义务;纳税人分立时未缴清税款的,分立后的纳税人对未履行的纳税义务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3)大额欠税处分财产报告制度。
欠缴税款数额在5 万元以上的纳税人,在处分其不动产或者大额资产之前,应当向税务机关报告。
(4)税务机关可以对欠缴税款的纳税人行使代位权、撤销权。
(5)建立欠税信用公告制度。
税收滞纳金征收制度
纳税人未按规定期限缴纳税款的,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期限解缴税款的,税务机关除责令限期缴纳外,从滞纳税款之日起,按
日加收滞纳税款万分之五的滞纳金。
滞纳金的计算是从缴款期限届满次日起至实际缴纳或解缴税款之日止,按日加收滞纳税款万分之五的滞纳金。
其滞纳天数应包含实际缴纳或解缴税款之日。
偷税(逃避缴纳税款)
(1)行为特征
纳税人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或者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的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是偷税(逃避缴纳税款)。
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的,属于逃税罪。
偷税处罚规定:
对于纳税人的偷税(逃避缴纳税款)行为,税务机关将追缴其不缴或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少缴税款50% 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对于逃税罪,依《刑法》追究刑事责任:
①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10%以上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并且占应纳税额30%以上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③对多次实施上述行为,未经处理的,按照累计数额计算
④有第一款行为,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已受行政处罚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但是,五年内因逃避缴纳税款受过刑事处罚或者被税务机关给予两次以上行政处罚的除外。
虚假申报
行为特征:纳税人编造虚假计税依据的。
处罚规定: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并处50000元以下的罚款。
不进行申报(证明是善意的)
行为特征:纳税人不申报,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
处罚规定: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少缴税款50%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