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浔区善琏镇:首设非遗传承服务队
作者:陆丹凤,尹力
来源:《浙江人大》 2019年第11期
陆丹凤,尹力
湖州产的毛笔,简称“湖笔”,有着2000多年历史,其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浔区善琏镇是有名的“ 湖笔之都”,2015 年,以打造“笔尖上的善琏”为理念,成功
入选浙江省首批特色小镇。
为了保护好、传承好、发扬好湖笔文化,南浔区善琏镇人大成立了一支由18 名人大代表
组成的非遗传承服务队,他们经常深入校园、社区开展公益宣讲、技能结对、调研督办等活动,以特有的形式传承、发扬湖笔文化。
以行动践初心,让湖笔文化代代相传
“湖颖之技甲天下……”6 月19 日,善琏镇人大代表、善琏镇宣传文化中心主任沈虹正
在向一群孩子讲解湖笔的结构以及湖笔文化的由来,并引领孩子们一起吟诵。
“一支湖笔从原料采购到出厂,一般需要经过择料、水盆、装套、结头等8 道大工序,
120 多道小工序。
每一道工序看似简单,实则关系这支笔最终的优劣。
”与此同时,南浔区人
大代表、善琏四德笔庄庄主慎鹤云在善琏镇湖笔厂内,正向年轻学徒们传授制笔技艺。
面对湖笔制作后继乏人、传统工艺面临失传危险,身为湖笔之乡的人大代表忧心忡忡,非
遗传承服务队的代表们各显神通弘扬湖笔文化。
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马志良、钱建梁等代表,
召集国家级湖笔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邱昌明等大师,组建了湖笔制作大师工作室群落,为全镇
湖笔制作和产品研发提供学术支持,通过开展师徒结对的方式,力行“传、帮、带”之责。
同时,他们还组织实施了善琏学校本土教材的资源开发,向在校学生传授简单的制笔技艺,把湖
笔文化通过实践和艺术的形式带到学校,培育传承和发展的土壤。
在非遗传承服务队的推动下,从2009 年起,善琏镇每年举办湖笔制作技艺培训班,不仅
提升了现有笔工的制作技艺,还吸收了大量有志于湖笔文化传承的青年加入,10 年来累计培训3842 人次,有近400 人通过培训考证,其中获得中级职称的有152 人,9 人获得一级技师职称。
以建议推动发展,让湖笔文化更具生命力
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要经久不衰,必须注入时代的新活力。
近年来,非遗传承服务队
的代表们积极作为,通过深入调研,提出了《关于加大扶持湖笔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等一系
列意见建议,主动为政府出谋划策。
同时,还主动联合湖笔产业协会、湖笔文化馆、制笔企业
和中小学等多方力量,通过湖笔文化艺术活动进社区、进校园、进农村、进景区等活动,擦亮“善琏湖笔”这张金字招牌,为小镇留下地方精神遗产的活的DNA,真正让湖笔文化存在当下,走向未来。
同时,在代表们的建议下,依托湖笔小镇创建,善琏镇推出了“ 笔墨书香生态游”“笔都蚕韵体验游”“笔乡古窑文化游”“笔祖乡愁寻梦游”等4 个农旅结合研学游项目,每一项研
游都安排了体验活动,以此吸引人气、留住乡愁、打出招牌。
今年以来,湖笔小镇已接待游客34.6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8亿元,实现湖笔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
“对于非遗文化来说,如何更好地‘活’出精彩、‘活’出价值,才是关键所在。
只有让非遗文化成为改善群众生活、助推经济发展的有力抓手,才能更大地获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才能赋予这项非遗文化新的‘生命力’。
”善琏镇人大主席陈瑞清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