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绿》教学设计(精选6篇)

部编版《绿》教学设计(精选6篇)

部编版《绿》教学设计部编版《绿》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部编版《绿》教学设计(精选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部编版《绿》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学习运用比喻、对比、想象等手法多侧面写景的方法。

2、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课文第三自然段。

掌握比喻的基本特征,领会本体、喻体的相似点;了解对比写法的作用;理解文中想象所创造的新形象和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在创造“绿”的形象和意境中,比喻、对比、想象、联想等手法所起的作用。

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1、大千世界,五彩缤纷,同学们心目中一定有自己喜欢的颜色,你们喜欢什么颜色?为什么喜欢它?(学生回答)2、以一种颜色为描写对象和以雨中登泰山为描写对象,哪一种更难写?为什么?明确:前者难写,因为形态少变、色彩单一,难以展开描写,这叫“难写之景”。

朱自清先生是一位语言大师,是一位状难写之景的高手。

(幻灯片2作者介绍)学习本文,就是学习名师对形态少变,色彩单一的景物怎样进行描写,怎样用比喻、对比、想象等手法进行表达,以便“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

二、理清总体思路1、从全文四个自然段中,找出一个能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

明确:“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本句能否把“惊诧”换成“惊讶”,为什么?明确:不能,因为“惊诧”是十分惊讶,比“惊讶”程度重。

那么是什么东西让作者感到十分惊讶呢?绿,梅雨潭的绿。

为什么十分惊讶?因为梅雨潭美极了,奇异极了。

2、作者在写梅雨潭的绿之前写了什么明确:梅雨瀑。

(幻灯片3远眺瀑布、4坐观水花、5细赏碎玉)既然本文主要写梅雨潭的绿,那么写瀑布目的是什么?抓住第二段中的关键语句回答,“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

”梅雨瀑是梅雨潭及其绿形成的原因。

文章第三段还有一句道出了写梅雨瀑的匠心:“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

”瀑布就在襟袖之间,却视而不见;瀑水那么响,却听而不闻。

心中只有什么?只有潭水的绿。

瀑布那么美,如飞花碎玉般,使人惊诧,但潭水的绿更令人惊诧。

写瀑布,作者用衬托的手法突出潭水绿的美。

三、分析重点段(第三自然段)大家边听(一生读“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着实可爱”)边看书,从中找出两个能概括梅雨潭绿特征的词语,看看什么样的绿,让作者十分惊诧。

明确:奇异、醉人。

奇异、醉人的绿正是文章要写的重点。

这段细致地描写了梅雨潭绿的美。

1、梅雨潭的绿那么美,在这段里,作者先从行动上写对绿的渴求、追捉;然后从心理上写绿的奇异、醉人。

心中已没有瀑布了,心被绿占据,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以致深情赞美“醉人的绿呀”,“满是奇异的绿呀”,幻想张开两臂抱住她(绿),接下来主要从整体写绿的特点:大、平、厚。

2、用三个比喻写绿的特点①一喻:“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从水波的角度写绿的细腻、柔美。

为什么不说“像少女的裙幅”?少妇沉静平和,少妇的裙幅长而平展,才会“拖着”,用“像少妇拖着的裙幅”一句,准确地绘出了梅雨潭“细柔”的波纹形态,沉静、飘逸的神韵;而少女是天真活泼、爽朗热情的,则与梅雨潭特点不相吻合。

二喻:“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从水光的角度写绿的明亮、软嫩。

三喻:“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从水色的角度写绿的温润、清纯。

②比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相似点,这里三个比喻就抓住它们相似点来写,写出绿的特点。

在这里作者从不同角度多方面来比喻,这叫博喻。

博喻是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可以强调这一个本体,给人深刻印象。

3、用四组对比写绿色浓淡相宜,波光明暗适度②思考:想一想用苏轼的一首诗来描写西湖的波。

明确:“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汝浓抹总相宜。

”作者为什么选取淡浓相宜的西湖波作对比呢?明确:以美衬美,突出绿的不寻常,是“奇异”的绿。

面对这样的绿,难怪作者要抒发感叹“比拟不了”,扣题说明绿是令人惊诧的。

4、用三个想象把梅雨潭绿之美提到神妙高度①一想象:裁为带,赠舞女,绿具有神奇的作用,使舞女临风飘舞,舞姿翩翩。

二想象:挹为眼,赠肓妹,绿成了盲妹最需要的东西,绿可以还她美好,盲妹因而明眸善睐,顾盼神采飞扬。

三想象:化为姑娘,拍着你,抚摩着你,作者满怀深情的为潭水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女儿绿”,这是仿照宝石“祖母绿”而起的,将“女儿绿”换成“祖母绿”如何?“祖母绿”给人一种老气横秋的感觉,如同一个历经沧桑、面目枯槁的老妇人,而“女儿绿”清纯、鲜活、灵动,如同一个少女亭亭玉立的站在眼前,作者这里表达了颂扬青春、赞美活力的高尚情怀。

②这三个想象创造新的形象和意境,把绿上升到一种美好的境界。

梅雨潭的绿是如此的醉人、宜人、惊人,真让人心驰神往,幻想张开两臂抱住她。

绿到这种程度,难怪作者在篇末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四、创新性练习本文运用比喻、对比、想象等手法来写景,前两种写法平时大家常接触到,今天我们侧重想象能力的训练。

现在请大家根据古诗“野渡无人舟自横”、“深山藏古寺”,充分发挥想象,构思一幅画,用语言将它表达出来。

五、总结形态少变、色彩单一的绿在朱自清笔下情一样的深,梦一样的美,表达了他对美好境界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

这得益于作者独特的写景方法。

从这节课我们可以总结一些规律性东西:语言文字无法直接表现的内容,可通过比喻、对比,可以借助想象,还原为视觉形象,因而选择生动的比喻、进行恰当的比较、展开丰富的想象,便成为作家摹形状色的得力手法。

六、作业写一写我们的金少湖部编版《绿》教学设计2一、教学目标:1、掌握圈点批注等读书动笔的基本方法,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

2、品味课文的语言风格,反复揣摩句子的深刻含义。

3、积累一些词语和诗句,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品味课文的语言风格,反复揣摩句子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大千世界,五彩缤纷,同学们心目中一定有自己喜欢的颜色,你们喜欢什么颜色,为什么喜欢它?能说几带“绿”的成语来吗?(灯红酒绿绿草如茵绿林好汉桃红柳绿青山绿水青枝绿叶绿肥红瘦花花绿绿绿叶成荫粉白黛绿橙黄橘绿穿红着绿绿林大盗花红柳绿红情绿意……)2、绿色是大家喜欢的颜色,因为它是生命的象征,但大家听说过“女儿绿”,观赏过它吗?如果没有,就请随我一同走进朱自清的《绿》,从中去寻找答案。

(二)简介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

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

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

著有《朱自清文集》。

代表作品有《背影》、《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

(三)检查预习:掌握下列生字词踞(jù)薄(bó)阴绺(liǔ)棱(léng)角穹(qióng)尘滓(zǐ)皱缬(xié)什刹(shíchà)明眸(móu)善睐(lài)挹(yì)掬(jū)(四)初读感知,梳理文路。

1、用3分钟略读全文,完成下列问题:(1)标示出第一、四自然段的关键词。

(用△符号)(2)第二、三自然段分别主要写了哪个景点?(写旁批)(3)四个自然段中哪个是重点段?(写旁批)(4)第二、三自然段所写的景物有什么关系?(写旁批)明确:(1)关键词:第一段,“第二次”“惊诧”“梅雨潭的绿”;第四段,“不禁”。

预设问题:“惊诧”于梅雨潭的绿,是因为绿得“奇异”;第一次来仙岩游是春天,春水绿波,难道绿得不“奇异”吗?体会:作者两次来仙岩景同色异,绿——是作者惊异的原因。

开门见山,点题,留下悬念。

结尾“不禁”二字,与首段呼应。

(2)梅雨潭梅雨亭梅雨潭的绿(3)第三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着重描绘了梅雨潭的绿(4)梅雨潭和梅雨亭是梅雨潭绿色的所在地,描绘梅雨潭和梅雨亭就及好地为梅雨潭的绿色作了铺垫和衬托。

(五)深入研读,品味语言。

让我们看看朱自清先生当年在温州游仙岩梅雨瀑时写下的散文佳作《绿》,是怎样将一潭绿水写得生动逼真、活灵活现的。

第三段作者是运用什么方法摹写绿的?对绿的总感受:醉人、奇异一、比喻:她松松地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她滑滑地明亮着,像涂了……那样嫩。

她又不杂些尘滓,宛然一块……猜不透她。

潭水的特征:连设六喻:“荷叶”、“裙幅”、“明油”、“鸡蛋清”“碧玉”、“蓝天”。

从不同角度刻画同一形象梅雨潭的绿:厚积、细腻、柔美、明亮、娇嫩、温润、清纯等特点。

预设问题:1、“像少妇拖着的裙幅”,作者为什么不说“像一条裙幅”或“像少女的裙幅”呢?请大家思考。

【少女天真活泼,明朗爽快;少妇沉静寡言,脉脉含情。

】【少女裙子一般短;少妇的裙幅长而皱缬,要“拖”。

】2、那么“像少妇拖着的裙幅”一句,除了描绘了潭水波纹的形态的“细柔”外,还传达了哪些神韵?(沉静羞涩,脉脉含情……)小结:我们眼前好象出现了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妇,略施粉黛,长裙拖地,脚步轻盈,款款而来,多美啊!二、比较1、为了突现这绿的“奇异”、“醉人”——,又将哪些地方有名的绿与梅雨潭的绿进行对比的?什刹海的绿杨“太淡”虎跑寺的绿壁“太浓”西湖的波“太明”秦淮河的“太暗”2、小结:梅雨潭的绿是——浓淡相宜、明暗适中,梅雨潭的绿美得恰到好处,可说是“增之一分则太浓,减之一分则太淡,著光则太明,去色则太暗”。

没有任何一个地方的绿是能和梅雨潭的绿相媲美的。

苏轼曾有一首诗来描绘西湖的波——《饮湖上初晴后雨》,会背吗?3、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三、联想拟人1、按理说,文章到此应该结束了。

但作者这时却说:“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仍然是意犹未尽,这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可能是作者实在是太喜爱梅雨潭的绿了,正是这种炽热的情感,点燃了他想象的火花。

那么作者由此生发了哪些奇妙的联想和想象哪?联想是——“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

”这一联想写出了绿的——奇异、鲜润的特点。

想象和拟人是——“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

这两句写出了绿的轻盈、清澈、含情特点。

2、“……若……”什么句式啊?——假设。

请大家模仿这种假设的句型,抓住“绿”的特点,运用大胆的想象,写一两句赞美绿的话。

预设问题的答案:生1: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酿你以为酒;我将赠给那吟诗的高手,他必能诗兴大发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