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这既是学生自主体验的表现,也是学生获得真知的过程,是我们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有效的方法。

自己劳动所得,感受更深,记得更劳,朗读不仅要把课文的优美句段、重点句段读精彩,也要把词语品读得有滋有味。

对蕴含深刻意义的故事,以读为主要凭借,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

从而提高人文素养,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教学让她们充分接触文本,在朗读、品味、体验感悟中解读文本,与文本及其中的角色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样的朗读才能有滋有味,这样的感受才能有血有肉,从而才能完成语文学习上的意义建构,实现语言的发展和精神的成长。

于永正老师说:“学生读不熟课文就不开讲,语文教学是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读出情、读出意、读出境,读出神,在读中理解、积累和感悟。

”由此可见,学生的朗读训练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我在教学中运用阅读教学四步法教学模式,把读书作为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要活动,学生通过初读、议读、美读、诵读,以读代讲,读中感悟,使学生始终处于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状态,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的口语表达
能力、阅读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和某些非智力因素也较以往有了长足的进步,极大地提高了阅读教学效率。

三、阅读教学四步法模式操作过程
(一)初读整体感知,质疑问难
这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也是准备环节,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读准字音了解了课文大致内容后,会主动积极去探索知识。

当然,对于小学生初读感知的能力不够强,可引导学生反复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初读感知这一环节低年级学生可以在课上进行,中高年级可以在课前进行。

初读的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以《搭石》一课为例,我给学生提出了以下要求:
(1)将课文读熟,标上自然段序号。

(2)认识生字,给生字注音、组词。

(3)利用工具书理解一些词语的意思。

(4)试着解决一些浅显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疑惑的地方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使教师能够及时得到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以学定教,同时为后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思考质疑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自己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学习实质上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才能真正让学生展开思维,激发智慧的火花,引起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强烈的求知欲。

学生在提问时,可能会有五花八门的问题提出来,甚至是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面对这些稚嫩的问题,教师应稳住耐心,不要否定学生的问题,和学生共同确定几个主要问题,分清主次,注意课文的前后联系,然后着重展开讨论,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议读拓思明理
“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然而我们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孩子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孩子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非一个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教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

因此教师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督导者。


议读就是在学生初步感悟的基础上,给学生创造一个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做到有读、有议,有答,有反驳,有争辩。

以为在讨论时,当自己的见解得到同学们的肯定时,学生便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快感,当自己的见解遭到同学的反驳时,会促进学生更深入的思考,尽量阐明自己的观点,这种快感和思考,
有利于鼓励学生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同时又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