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评课稿1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评课稿1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评课稿翁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教学。

这是一篇很难上的课文,首先故事发生的时间离学生太远,当时正值动荡的时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不断加深,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抢着瓜分中国这块肥肉,由于政府的腐败无能,全中国人民陷入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境地。

其次这种带有政治色彩,兼顾品德教育的综合性课文,本身就很容易上成思品课。

但翁老师却紧抓情感主线,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地感悟,上出了语文味,并在教学中兼顾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词语教学生动形象。

在课件中用图片和解说帮助学生理解“巡警”和“租界”。

切入点抓得好!重点感悟“中华不振”,让学生通过自读感悟,达到文本和情感的统一。

并很好地利用了课文中的留白之处,“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独自地沉思,他在想一些什么呢?同学们,请你们把他写下来!”学生感悟了“中华不振”后,将情感诉诸于笔端。

但教学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翁老师在教学实际操作上还是出现了一点问题:重点句和重点词的研读,没有做深入的预设,以至于学生找到这些词后,老师没能做有效地点拨。

此外,我觉得课堂上的生成,如果及时把握,也可以是很出彩的。

比如学生从“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从这个“只能”中感悟到人们的无能为力时,老师应该给以及时的肯定,并引导学生从中感悟“中华不振”。

之后,我和学生也研读了第八自然段,学生感悟“得意扬扬”时,我在“得意”上做了文章,让学生说说他得意什么?看着他得意的表情,你作为一个中国人心情怎么样?这“得意”和文中的那个词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引出“哭诉”,体会妇女的有冤无处说;当学生找到“训斥”时,我追问:巡警是中国人呢?他连起码的同胞之情都没有了吗?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有的学生说:他也没有办法,他只是为了赚钱养家,对他来说这比什们都重要。

有的学生说:他知道和洋人作对没有好下场,因为他们太强大了,到头来只有自己吃亏……丛中感知训斥中的无奈、息事宁人;当学生感悟“紧握拳头”时,我让学生说说你从这拳头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都说是愤怒,于是我又追问可为什么这拳头始终没有举起来呢?将问题的根结又一次引向无奈、强忍愤怒,从而深刻感受“中华不振”呢!是呀!“谁又能怎么样呢?”只能________?(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将愤怒放在心里;只能忍受),这份无奈的忍受,只因为——“中华不振”呢!这一切都让年少的周恩来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了。

做了这样的处理后,学生的感悟比之前来得流畅了。

这只是我的一家想法,只作抛砖引玉之用。

新课程理念下的实效性——《巨人的花园》教学案例仙岩一小何丽琴为了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增强教师的课程实践能力,八字完小组织开展了一次教研活动。

而我作为一名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教师,有幸获得了这次锻炼的机会,就十分珍惜。

因为这是对我一个多月来教育教学的检测,尽管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却是提高自己的有效方式。

《巨人的花园》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组的第一课。

这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童话。

讲的是一个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一次次地赶走了孩子们,一次次地训斥了孩子们,那样巨人的花园一片荒凉。

后来,在一个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终于明白了,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与别人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根据新课标对教学目标提出的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朗读的训练,重视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以及童话的特点(以情境体验为主)。

我把教学的重难点放在了体会花园情景以及人物态度的变化,想象当时的画面。

【案例】:在伴随着美妙而柔和的音乐节奏下,出示了巨人花园美丽与欢乐的画面。

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桃花开放了,非常美丽。

生:鸟儿从北方飞回来了,叽叽喳喳地叫着。

生:孩子们在打闹,脸上洋溢着快乐。

师:可是这么漂亮而又充满生机的花园,有一天却变成了另一个景象。

(出示图片并播放音乐)你来看看,说说你又看到了什么?生:大雪铺满了大地。

生:树木不再那么生机勃勃了,只剩些枯枝败叶。

生:我好像听到了北风呼啸的声音。

师: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与这幅图对应的内容来读一读。

生:“但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

巨人裹着毯子,还瑟瑟发抖。

他想:‘今年的春天为什么这么冷,这么荒凉……’”(生迅速在课文中找出这句话并朗读)师:这样的画面让你觉得怎样?生:感觉冬天就在眼前了,很冷。

生:荒凉。

师: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生:狂风大作,雪花飞舞。

生:瑟瑟发抖。

师: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生练读。

生读。

(不太理想)师:瑟瑟发抖是怎样的呢?生做动作。

师:既然动作是这样的,那他的声音呢?生再读。

(较为理想)又一生读。

(满意)生模仿读。

师:除了这一处,还有其它地方与这幅图片相对应吗?生:“与此同时,鲜花凋谢,树叶飘落,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

”师:读一读,向同桌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生交流讨论。

(花时2分钟,听课老师反馈。

)师:一个是那么漂亮与生机勃勃,一个却是那样荒凉与寒冷,造成如此截然不同的两幅画面的原因是什么?生齐回答:“巨人赶走了孩子。

”师:那么巨人是怎样赶走孩子的呀?你能从课文中找出那些句子吗?生:“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生:“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生:“喂!你赶快滚出去!”师:挑你喜欢的句子来朗读,谁来读?生读第一句。

(不太理想)师:谁能来当一下评委,评一评他的朗读怎样?生:这个句子应该生气地来读,有点凶,而他读得不够凶。

师:那你来试试好吗?生读。

(理想)生齐读这个句子。

师:谁还想来试试其它句子?生读第三句。

(不理想)师:你觉得读得怎样?生:不好。

师:不好在哪里啊?生沉默。

师:其他同学能帮他诊断一下吗?生:吐字不清晰,有疙瘩。

师:你来试试?这生再读。

(也不太理想)师:谁来给他提提意见?(生无语片刻,师束手无策。

)师:我们一起来试试好吗?集体的力量可能要大些。

生齐读。

(不理想,不过也跳过了。

)……就这样这堂课在学生的自评与他评中进行下去。

【反思】:童话,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了不少,并被其生动有趣深深地吸引着。

怎样使孩子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积极踊跃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体会,这得靠老师精心、巧妙的引导。

显然,我在这堂课中做的是不够的。

记得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于朗读。

”朗读作为学生学习探究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学生培养语感和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

在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情导读,以读促悟的教学方法。

通过花园情景两幅图片的对比感知,让学生充分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在此基础上,自己练读,指名读,模仿读,齐读,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体悟,更好地还学生一个自主、民主的学习氛围。

另外在巨人驱赶孩子们的三句话的朗读上,主要采用自读,自悟的方法,并穿插学生间的评价以及他评,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可是教学下来的最大感受是学生读得并不出色,甚至更差。

尤其是在巨人驱赶孩子的三句话的朗读上明显存在不足。

课后想了下,问题出于过分强调了以学生的评价为主,乃至老师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会意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都少得可怜,缺乏了教师的具体的、微观的指导性评价。

应该说精彩的朗读需要教师巧妙的引导,包括学生的自评以及他评。

可是由于初站讲台,教学经验不足,对学生的评价语还是相对匮乏的,只能用一些“好的,不错,是的”这些苍白无力的话语,一时间不知道对学生的反馈如何采取有针对性的评价。

作为新教师,要尽量预设好学生的回答,想好你的评价语,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而学生自评和他评之后的评价,动态生成空间更大,难度也更高,这就给了我们新教师挑战自我的舞台。

如果不能达到预设效果的话,还可以运用范读这一资源,来促进学生们情感的迸发。

朗读的训练是学生学习探究的重要手段,而情境的体验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在本课教学中我安排了花园变化前后的对比图片与音乐,使学生对内容有发散性地思考,训练思维的同时增进了语言的表达能力。

这个环节中学生很好地发挥了想象,以致教学不过于死板。

可是在组织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我只安排了2分钟的时间,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太过于草草了事,敷于形式。

因为在上公开课时,总想把新课程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少了它就感觉好像缺味儿了。

有了这样一种心理在作祟,表面上看看好像热热闹闹的,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成了点缀语文课堂的“花瓶”,没有实效。

在新课程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的情况下,教师们总要硬搬硬套,显得这样才是在体现新课改精神,孰不知这样的工作有时是徒劳而无效的,只不过是以一种走过场的形式而弄得花哨些罢了。

新教师,新理念,总想把自己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可是由于实践经验缺乏,对理念的深度把握不透,盲目地去尝试,造成只重形式,不重实效的片面性误区,教训也是深刻的。

我们新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多锻炼,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这样才能成长得更快。

《巨人的花园》评课稿仙岩一小何丽琴在新课改精神的强烈召唤下,做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如何创造性地完成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思维的潜能,成为摆在每一位教学工作者面前的课题之一.今天听取了魏老师执教的《巨人的花园》一课,感受颇深,下面就结合这节课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认识和看法:首先,魏老师抓住花园情景的变化,感觉的变化和人物态度的变化,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对巨人训斥孩子时态度的凶恶,训斥孩子后花园的荒凉,拆除围墙后花园的和谐,教师都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入到童话优美的意境中,使之感同身受.学生的思维,情感在教师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富有启发性的过渡语,适时的教学点拨中逐渐清晰,丰富,使学生在读,思,想,说的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明白做人要宽容,不要太自私的道理.其次,教师非常注重学生"读"的训练.课中的"读"不是放任自流,毫无目的读,而是通过多种形式,循序渐进的读,使学生进入童话的意境.他们通过揣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所负载的内容,体验语言文字所渗透的情感,从而使感悟更深刻,更高效,更有价值.在感悟的同时,采用个别读,齐读,表演读等形式,再现了文本的内容,真正意义上落实了新课标的精神.再次,本节课教学对课文训练点的把握较好.不仅在读的基础上,引导同学想象了课文的画面,体会到了巨人的行动和心理发生的变化,在层层悟读中理解童话所揭示的道理,而且教学之中不忘引领同学去随时随地地去领会童话的特点,为今后同学们读童话,品童话,以至写童话打下良好基础.总而言之,魏老师执教的《巨人的花园》一课教学设计精心,环节紧凑,理念较新颖,符合课改形式下的新的语文教学观思想,为我们今后的语文课教学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模本,如果教师在评价机制上再做一番思索,相信本节课堂将会焕发出更多生机与活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