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文)浅谈中学音乐课教学法

(论文)浅谈中学音乐课教学法

浅谈中学音乐课教学法-------启发式提问艺术【内容摘要】启发式提问教学,我认为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式或教学技巧,形象的比喻:启发式提问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会自己拿着钥匙去开门。

是引导学生在迷宫之中,通过自己的智慧,和我们留给他们的光线,走向胜利之门。

我想那样的心情是幸福的和富有成就感的。

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就是启发式教学的手段之一。

一节音乐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问题并创设情境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的审美情趣,鉴赏能力,至关重要的。

特别是在我们音乐学科。

我认为,是在艺术课的课堂讲艺术,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艺术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有效课堂;课堂提问艺术;启发式提问;新课程理念,不仅对传统音乐教育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更是给学校的音乐课程带来了全新的变化。

同时,也给我们战斗在一线课堂的音乐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新的冲击。

我们不得不思考,怎么上音乐课?怎么上好音乐课?怎样的音乐课是高效的课堂?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恰当的,是科学的,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是遵循教学规律的等等。

我针对课改理念的学习和教学实践,对当前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进行剖析,反思了在日常教学和公开课教学中经常会出现的几种教学现象的疑惑。

我认为在音乐教学法中启发式提问教学,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式或教学技巧,形象的比喻:启发式提问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会自己拿着钥匙去开门。

是引导学生在迷宫之中,通过自己的智慧,和我们留给他们的光线,走向胜利之门。

我想那样的心情是幸福的和富有成就感的。

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就是启发式教学的手段之一。

一节音乐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问题并创设情境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的审美情趣,鉴赏能力,至关重要的。

特别是在我们音乐学科。

我认为,是在艺术课的课堂讲艺术,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艺术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问题为纽带。

它不仅是学生学习动力的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也是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最佳纽带。

在课堂提问中,教师与学生是互动关系,要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取决于双方的和谐。

教师必须提高提问的技巧,把握提问的时机,掌握提问的分寸,考虑提问的层次,优化提问的方法,多提问一些开放性问题。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提问,敢于提问。

学生要以问为荣,学以致用。

学生要以问为荣,学以致用。

使教师的问题起到抛砖引玉,画龙点睛的效果。

问题就是能够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并能够使学生主动地建构新知识,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等或通过设计实践活动探索完成的任务。

课堂从教师问问题,提升到学生思考,而后由学生提出问提。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地是问号。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面临问题”。

因此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探究的开端。

有了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意识。

他们的思维活跃了,探究问题的热情才会爆发出来。

问题是思维的核心,一切探究和创新都是围绕问题展开的一次在某音乐老师的公开课上,觉得教师在刻意创设活跃的课堂气氛,表面上看课堂很活跃,但仔细审视教师设计的问题就会发现,或过于简单,或过于浅薄,或提问的并不恰当。

并不能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教师在刻意创设活跃的课堂气氛。

然实际效果,学生们目光呆滞,注意力已不集中。

更难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

而我们的学科,是最需要学生有想象有学生的感受的学科。

很难想象这样的课堂竟然是一堂音乐课!而事实上这就是一堂放着音乐的音乐课!无从谈起孩子的音乐审美,孩子的情趣。

我想启发式教学并不是简单的提问。

那种“机械式”的提问,只能答“是”与“不是”的大喊大叫,是徒有其形而无其实,毫无可取之处。

同样,教师通过设计问题而一步一步把学生引到所谓的答案上来的行为,也是忽略“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的表现。

长此以往,学生往往难以从情感上得到升华。

而且会产生对教师提问的依赖,即教师提问就会思考,离开教师提问就不会思考。

这样的启发式提问不但背离实际意义上的启发式提问,而且危害更大。

我想如何做到“形散而神聚”“点到为止”教师对课堂的掌控,通过启发式提问艺术做到张弛有度,承上启下。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我的启发式提问的引导,使课堂的质量是富有内涵的,有深度的,是我所一直追求的。

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有让学生提问的时空,使课堂提问成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点。

同时教师应该巧妙利用提问,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提高孩子的学习热情!学生毕竟是孩子。

而不是配合我们的木偶,孩子们有他们的思想有他们的见底。

我们老师往往忽视了这些。

首先应当充分的尊重我们的学生。

重视孩子们的感受!学生对音乐课的渴望是可想而知的,大部分学生都会带着一种喜悦、兴奋的心情而来的。

学生的思维有可导性,教学应从诱发兴趣和激发求知欲开始。

在音乐教学中应注意创设一种与音乐情境相和谐的环境、气氛。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音乐,提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提问情境的设计是在学生、教师、教学环境的基础上加以形成的。

也就是说只有根据具体的学生情况和教师自身的特点和相应的教学环境,才能设计出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提问情境,才能使音乐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才能提高音乐教学的教学效益。

总之我认为教师对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要作到善于应变、合理规划,甚至对一堂课教师需要很强的课堂调控能力。

音乐多讨论、多探索、多实践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师对教材的掌握要透彻,对作品要熟悉。

从人充分的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使他们善于思考,勇于探索。

从我们设问转化成学生问问题,我们设想学生刚刚由于乱了堂被训斥,那么无论教师播放多动听的音乐可能再也打动不了学生的心灵了。

所以需要我们每个音乐教师去不断地探索,不断地研究。

同时我认为教师要注重日常教学。

立足于日常教学及自我反思。

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

在此基础上,多给孩子们去听和去感受的时间。

一堂课后,学生学到了怎样的知识?感受到了什么?这时我们最应该做的,而不是我们的课件有多漂亮,我们的活动设计有多热闹!等等。

否则,课堂质量不高,无效环节多,无效的提问多,学生热闹之后所获甚少。

更无法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那我们只能是一个表演的小丑!前些天参加音乐教师的培训,有位专家老师问:我们的学生从幼儿园就开始开设音乐课,直到高中的音乐鉴赏课。

大概十年的音乐课。

可是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开了这么多年的音乐课还不会识谱呢?简线都不认识。

为什么?我愕然@!不得不说,这是我们这些音乐教师的失职!如果孩子们对基本的音乐要素都不知道,不识乐谱,那么我们的课怎么高质量的上下去呢?在我的课堂上我已经深深的体会到了!如:在<<同一首歌>>的教学中,遇到多声部合唱。

虽然已经是高二的学生,可是一班里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读谱,导致我的环节无法进行。

不得不返过来再讲讲识谱!所以如果我们不注重日常教学,孩子们基础知识,基础能力的培养。

那么作为教师又能问出来多么有层次的问题呢?教学实践证明,并非所有的课堂提问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只有那些优化了的课堂提问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我们应当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

[案例分析]前几周在某中学听课,该老师授课的内容是交响诗《嘎达梅林》。

教学过程中,该教师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这是一堂欣赏课,教师采用了分段欣赏的教学方法。

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一、在作品的主题出现时,教师对音乐中的每个乐句的主音进行了范唱。

3---6---教师音准出现问题。

二、教师弹奏主题部分,学生跟唱。

学生亲身感受作品。

教师即兴伴奏,而左手的伴奏基本以单音为主。

三、在作品欣赏的过程中,教师随着音乐打着节拍。

手势即随意又不规范。

[分析]:通过上述三点,我深深地感到什么是专业技能是一名教师能否上好一堂课的支点。

如果我们的专业技能苍白,实际上就已经决定了我们课堂的质量。

这种苍白,不是用几个制作精良的课件就能弥补的。

不是能够用几个无效的课堂活动课堂互动就能弥补的。

因为我们的学科,是听觉与情感高度融合的一门学科。

即看不到,也摸不着。

却能够触碰心灵。

如果我们唱不好,弹也弹不好。

对作品也知之甚少,只会点击播放键。

那要我们这些音乐教师做什么用呢?有时发现学生中有钢琴水平较高的。

已经超出了教师的演奏技术,这时我会觉得倍感压力,我们必须,或者说不得不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执教能力。

四、教师在分析作品的阶段,也抛出了一些问题。

如:这段音乐是什么地方的音乐呢?学生答:内蒙古。

问:反应了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呢?学生答:英雄的形象。

[分析]:问题略显得单薄,有些浅。

没有起到启发学生的目的。

甚至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教师就自问自答了。

很多教师上课时都会有这样的问题。

!只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更谈不到抛砖引玉,促使学生思考,展开思维,让学生提出问题的目的了。

学生甚至没有完整的听一遍作品,光听老师说了!从何谈起感知音乐,感受音乐?我们要上好一堂课,要作到善于应变、合理规划,甚至对一堂课教师需要很强的课堂调控能力。

音乐多讨论、多探索、多实践的方式进行教学。

更要好好的历练自己,做好日常教学,积累经验,注重自我反思。

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

但我相信,只要我们肯努力,一定会有收获。

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自我改进,因为我们是一名教师。

对我们来说,有许多的学生,可是对于每个家庭来说,对于社会来说,每个孩子都是唯一的!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教学首先表现为一种美育教育,它的可感知性是其它美育教育手段所无法替代的。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音乐能用最强烈的力量深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用美来浸润心灵。

音乐艺术学科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组成部分,也正在经历着这场前所未有的改革,并以令人瞩目的速度顺利推进着。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这场改革的参与者与实践者,理应站在改革的最前沿,不断学习充实,不断研究实践,不断反思自省,为成为新一代研究型教师而努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