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经典病案ppt课件
3 返回目录
第一节 防治原则 预治 调 扶 病 三 防病 整 正 治 因 为求 阴 祛 异 制 主本 阳 邪 同 宜
4 返回目录
一、养生与预防
中医学历来重视养生与预防,养生又称为“摄生” 。 “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颇
有现实意义,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内容。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里热盛极 阳盛格阴
治法
正治(逆治) 寒凉药 热则寒之
反治(从治) 寒凉药 寒因寒用
23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治病求本
(一)正治与反治
小结:
反治法,主要是顺从疾病反映于外的证候而治, 表面上是与正治法相反,但在治病求本的原则指导下, 选择了针对疾病的内在本质而治疗的方法,符合辨证 施治的原则,可以说仍然是正治法。
(一)正治与反治
1.热因热用: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治疗具有 假热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反见热象的真寒假 热证。临床虽见热象,但其本质为真寒,治本之法当 用温热药治之。
返回本节
19 返回目录
二、治病求本
(一)正治与反治
2.寒因寒用: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治疗具有假 寒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里热盛极、阳盛格阴,反见寒象的真热假 寒证。虽外见寒象,但热盛是其本质,故用寒凉药以 治其真热,从而消除假寒之征象。
既病防变
早期诊治 先安未受邪之地
注重疾病传变规律
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 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会得受肝之邪。
《难经•七十七难》
返回本节
11 返回目录
一、养生与预防
既病防变
木
水
火
卫气 营血 (表 里 、轻 重)
金
土
例:肝木乘脾土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12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6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黄帝内经》
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 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 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歧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 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 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 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 酒为浆,以妄为常,起居无节,故半百 而衰也。
返回本节
26 返回目录
三、调整阴阳
“阳中求阴”即在补阴时适当配用补阳药 “阴中求阳”补阳时适当配用补阴药。 由于阴阳双方具有互根互用的关系,故阴阳偏衰亦 可互损。
返回本节
27 返回目录
三、调整阴阳
阴阳互制的补虚方法: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阴阳互济的补虚方法:善补阳者,要于阴中求阳, 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善补阴者要于阳中求阴,阴 得阳升则泉源不竭
返回本节
20 返回目录
二、治病求本
(一)正治与反治
3.塞因塞用:是以补开塞,即用补益药治疗具有 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因虚而致闭阻的真虚假实证,如脾虚便秘、 血枯经闭等证,其治应以补开塞,不要妄用通泄更伤 正气。
返回本节
21 返回目录
二、治病求本
(一)正治与反治
4.通因通用: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药治疗具有 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
《素问•上古天真论》
返回本节
5 返回目录
一、养生与预防
(一) 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充分调动人体的 主观能动性,增强体质,养护正气,提高机体的抗病 能力,同时能动地适应客观环境,避免病邪侵袭,做 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注重调养正气 未病先防 养生保健
防止邪气侵害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返回本节
15 返回目录
二、治病求本
急则治其标 缓则治其本 标本俱急则标本同治
返回本节
16 返回目录
二、治病求本
(一)正治与反治
1.正治
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
“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 它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一致的病证。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 泻之”
返回本节
24 返回目录
三、调整阴阳
阴阳相对平衡破坏
疾病发生
阴阳偏盛
阴阳偏衰
实证
损其偏盛
虚证
补其偏衰
返回本节
25 返回目录
三、调整阴阳
(一) 损其偏盛
损其偏盛,主要是 对阴阳偏盛,即阴 或阳的一方过盛有 余的病证,采用 “损其有余”的治 法。
(二)补其偏衰
补其偏衰,主要针 对阴或阳的一方甚 至双方虚损不足的 病证,采用“补其 不足”的治法。
一、养生与预防
瘥后防复
食养防复 调理防复
返回本节
13 返回目录
二Hale Waihona Puke 治病求本治病求本,就是要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 其根本原因进行治疗。它是辨证论治的一个基本原则。
返回本节
14 返回目录
二、治病求本
本与标,具有多种含义,具有相对的特性。 如以正邪而言,则正气是本,邪气是标; 以病因和症状论,则病因为本,症状为标; 其它如旧病、原发病为本,新病、继发病为标等。
适用于食积腹痛、泻下不畅,热结旁流,血瘀崩 漏及膀胱湿热所致尿频、尿急、尿痛的病证。治疗可 分别用消导泻下、活血化瘀、清利湿热等方法。
返回本节
22 返回目录
二、治病求本
(一)正治与反治
征象
高热大汗 口干脉数 舌红苔黄 (热象)
本质
实热壅盛
四肢厥冷, 脉沉,但壮 热心烦,渴 喜冷饮,小 便赤 (假寒象)
返回本节
17 返回目录
二、治病求本
(一)正治与反治
1.反治
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从治”。
“从”,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施 治。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病 证。
“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 通用”
返回本节
18 返回目录
二、治病求本
阴阳双补
返回本节
28 返回目录
第七章 防治原则与治法
薛霁
1
目录
• 第一节 防治原则 • 第二节 治 法
2
中医治疗学
中医治疗学,分为治则和治法两大部分。
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总原则。它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 论治精神指导下,对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具 有普遍指导意义。
治法,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即是治则的具体化。
汗、吐、下、和、温、清、补、消
7
养生要素
顺应自然 起居有常 劳逸有度 七情平和 饮食有节
8
顺应自然
顺四时 生长化收藏规律 顺生命 生长壮老已规律
9
起居有常
保持机体正常生命节律,人体就可 以保持一种自我稳定的平衡健康状 态。
10
一、养生与预防
(二) 既病防变
既病防变是指疾病已经发生,应早期诊断、早期 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