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纪昌学射》课时安排

《纪昌学射》课时安排

《纪昌学射》教学设计
第一案教学流程
一、板书揭题
1.教师板书课题,提示生字“昌”的写法,同时请学生评价教师的板书。

(说明:练字是我日常磨课的重要方式之一。

此环节请孩子针对教师板书进行评价,教师顺势鼓励孩子平时注意练习。

其目的有二:一来习字为语文基本功,有必要时常点醒孩子注意,二来这个“练”字也和文章中心关联,使得这一环节本身也成为一种教学资源。


二、初读后畅谈感受,鼓励质疑
1.学生在预习基础上自由读文后畅谈初读感受。

2.学生提出初读后产生的疑问,教师随机指导学生互助解疑。

3.教师抛出疑问:为什么全文很少写到纪昌怎么学习开弓射箭,大量写到练习眼力?这与其后来成为射箭能手有何关系?
(说明: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质疑是一种可通过训练提高的重要的学习能力。

中年级孩子的质疑水平更有待教师对其进行训练,以期提高。

这一阶段的学生质疑应该理解为一次质疑训练。

实际教学中,孩子们所问的多为一些字词的理解,故可以互助解决。

一些针对关键句的疑惑则留待细读感悟时随堂讲解,不必在此耽搁时间。

而教师提出的疑问则是一种设计,此问既可起到“牵一发动全身”之效,又为继续推进教学环节服务。


三、细读解疑,鼓励多元、个性地感悟文本
1.从疑问入手,要求学生找出卫飞教射时说的三句话,分别理解句意。

教师板书归纳:盯视小若大成功。

2.分段研读
精读第二自然段
(1)齐读本段,根据“飞卫说的话”和“纪昌的练习”两个意思划分层次。

(2)由个别学生尝试朗读飞卫说的第一句话,要求读出自己的理解感受。

媒体运用:出示(飞卫对纪昌地说:“你要想学会射箭,首先应该下功夫练眼力。

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要求孩子在横线上添上“严肃、微笑、漫不经心……”等词语后个别表演读,并且为自己个性化朗读作解释,同伴评价。

(3)齐读“纪昌练习”部分。

读后要求学生将自己的阅读体验、对人物的评价等感悟内容概括成简短批注后和同伴交流。

(4)情境评价:请学生以不同的身份来评价纪昌的学习。

参考身份:飞卫、邻居、妻子、路人……
(5)再读本段后借助翻译文言文指导背诵。

媒体运用:出示《列子汤问》中相关部分:(纪昌归,偃(yǎn)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

二年之后,虽锥(zhuī)未倒眦(zì)而不瞬(shùn)也。

)要求学生尝试翻译。

迁移学法,自学第三段。

(1)教师提出自学要求:自由读——批注——朗读——翻译背诵
(2)学生自学后汇报。

汇报内容:个性化朗读飞卫的第二句话、解释自己的批注、针对相关文言尝试翻译。

(说明:此环节教学非常强调孩子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如:加语气词朗读、自读批注、变化身份评价等设计都是为了充分展示个体不同的阅读感悟。

文言的翻译起到拓宽知识面、辅助背诵的作用。

另外由于二三两段在写作结构上相似,故提供给孩子迁移自学的机会,也使得孩子在此环节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略读第1、4、5自然段,讨论归纳寓意
1.个别试读飞卫的第三句话:你就要成功了。

2.解疑:抓住“能手”,联系前文理解“成功”。

3.评两个“能手”:飞卫善教、善射;纪昌善学、善射。

4.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体验。

(说明:由于前文教学扎实细腻,读得充分,语言文字训练到位,此时解疑可谓水到渠成。


第二案教学流程
一、板书揭题,读课题检查预习
1.教师板书课题,提示生字“昌”的写法,同时请学生评价教师的板书。

(保留)
2.采用分别突出“纪昌”、“学”、“射”三处重音的方式请多人试读课题,并要求判断哪一种读法和课文写作结构最为接近。

(新增)
(说明:学生能够做出正确判断,突出课题中的“学”字,则表示其预习充分,下一阶段的初读可以快速浏览形式进行,提高课堂效率;如果判断失误则有必要再读全文,随机应变。


二、精读“学”段,鼓励多元、个性地感悟文本
1.浏览全文,找出描写纪昌“学”本领的段落(第2、3自然段)后,集体朗读。

(新增)
2.标出2、3段中飞卫的两句话,教师板书概括句意。

(保留)
3.个别学生尝试个性化朗读。

(修改)
媒体运用:出示(第一次:飞卫对纪昌地说:“你要想学会射箭,首先应该下功夫练眼力。

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第二次:飞卫对他说:“虽然你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你的眼力还不够。

等到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东西的时候,你再来见我吧!”)要求孩子根据自己理解,在横线上添上表示说话语气的词语后个别表演读,并且为自己个性化朗读作解释。

4.默读思考2、3段中“纪昌练习”部分。

读后要求学生将自己的阅读体验、对人物的评价等写成简短批注后交流。

(修改)
5.情境评价:请学生以不同的身份来评价纪昌。

(保留)
6.自由,个性化地读2、3段。

(修改)
(说明:此环节教学将第2、3段组合起来进行精读指导,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同时将飞卫的两句话放在一起,由孩子经过对比后选择不同的语气进行朗读,无疑对孩子深入理解关键句起到很有效的辅助作用。

通过对比,他们会更为真切地感受到师傅飞卫教徒时不同的情感。


三、略读其余自然段,归纳寓意
1.个别试读飞卫的第三句话:你就要成功了。

(保留)
2.抓住“能手”,联系前文,阐述“成功”的原因。

教师讲述两人射术过人的民间传说。

(新增)
(说明: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介绍磨课时收集到的关于飞卫、纪昌出神入化的射术故事,既辅助孩子更进一步深入文本,也使得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变得更为具体形象。


3.评两个“能手”:飞卫善教、善射;纪昌善学、善射。

(保留)
4.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体验。

(保留)
四、布置作业,课后拓展(新增与修改)
1.媒体运用:出示(纪昌归,偃(yǎn)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

二年之后,虽锥(zhuī)未倒眦(z ì)而不瞬(shùn)也。

)要求学生尝试翻译。

(说明:将段落翻译安排至此,既是对全文的一种拓展性学习,又是对之前学习效果的检验。

教师以“和中学生挑战”的形式推出此翻译文言文环节,则更增加了此设计的趣味性。


2.媒体运用:出示(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

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

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

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

”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

二年之后,虽锥未倒眦而不瞬也。

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

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

昌以氅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

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兵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竿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

以告飞卫。

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要求学生回家后结合原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翻译全文。

3.背诵全文,将这个故事说给家人听
4.写一则简短的读后感。

(说明:全文的翻译难度较大,故留为课后作业。

孩子通过翻译,对文言文中“纪昌学射”的故事有更多的了解,拓宽了知识面,也引领其走向更为宽广的语文知识世界之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