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贝类学论文

贝类学论文

《贝类学课程论文》题目:双壳贝类能量代谢研究进展学生:学号:专业:电话:双壳贝类能量代谢研究进展摘要:双壳贝类的能量代谢是双壳贝类的经济种类收益的核心问题,也是提高双壳贝类经济价值的又一途径。

双壳贝类能量代谢的核心问题是阐明能量在生物体内的分配以及与环境因子间的定量关系。

本文研究了不同物理和化学因素下,对双壳贝类的摄食率、滤水率、同化率、耗氧率和排氨率等生理指标的影响。

关键词:能量收支排氨率同化率耗氧率0 引言本文研究的内容是双壳贝类的能量代谢在不同因素影响下的特点,在中国对海产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的同时,双壳贝类养殖技术的日益完善,为提高双壳贝类的产量,对前人方法作出的总结,为了提高经济类双壳贝类的经济效益,增加养殖户的效益。

1 双壳贝类的能量收支方程能量收支方程是研究贝类生理能量学的重点,能量分配及各因素对这种分配的影响都能通过收支方程表现出来,许多贝类能量学研究者都把收支方程的建立作为研究重点。

1.1 能量收支方程的起源贝类能量学研究起源于20 世纪60 年代,其核心问题是研究能量收支各组分之间的定量关系, 以及生态因子对这些关系的影响。

贝类能量学收支模型[1,2,3]可表示为: C= P + R + U +F , 式中, C 为贝类摄取食物中的总能量(即摄食能),P 为贝类用于生长消耗的能量, 包括个体生长能(P g) 和生殖能(P r),R 为贝类呼吸代谢消耗的能量(即代谢能),U 为排泄消耗的能量(即排泄能), F 为贝类摄取的食物中没有被利用而随粪便排出的能量(即排粪能)。

1.2 摄食能摄食能是指鲍实际摄取的食物中所含的能量。

在能量收支研究中, 摄食能的测定通常有直接测定和间接测定两种方法。

直接法测量是直接测定实验前后食物的差量, 再测定食物的含能值, 即可得到最大摄食能。

间接方法则是通过分别测定生长、代谢、排泄及排粪能, 然后通过能量收支方程求得。

实验表明,温度,水质,体重,饵料等是影响鲍摄食率的主要因子。

摄食量随水温的上升而增加,水温低于7℃后则摄食量锐减。

直到至2.5~2.9℃时仍有少量摄食的迹象。

水温低于20℃时,摄食量随水温的下降而减少,至10℃时约减少50%,7℃时减少80%~90%,4℃时则基本停止摄食。

海水中的某些化学因子,如溶解氧、氨氮、硫化氢、等的含量,也能对双壳贝类的摄食活动造成影响。

溶解氧是保证双壳贝类生理代谢活动最重要的水环境理化因子之一,溶氧不足,将可能抑制双壳贝类的正常生理活动,摄食量也将随之下降,甚至还可能导致双壳贝类死亡。

氨氮对双壳贝类的机体有一定的毒害作用,其含量过高,会对双壳贝类的摄食量等活动产生抑制作用,对双壳贝类造成毒害,甚至导致死亡。

1.3 呼吸能呼吸代谢是鲍重要生理活动, 主要作用是维护鲍正常的新陈代谢以及其他生命活动,其结果是消耗O2, 产生CO 2 并释放出热量。

因此, 代谢能可通过热量计直接测定(量热法) , 但由于仪器及手段尚不能满足要求, 故通过测定鲍耗氧率然后换算为能量是目前被广泛采纳的方法[4,5]。

在一定条件下,双壳贝类的耗氧量与水温呈相关关系,单位体重的耗氧量与体重呈负相关关系,即水温增高耗氧量增大,个体越小则单位体重的耗氧量越大。

1.4 排泄能与其他水生动物一样,鲍的排泄产物主要有氨、尿素、氨基酸等, 其中氨占的比例最大,占总排泄量的70%或更多,其余部分因种类的不同所占比例不等[2,3]。

关于贝类排氨的研究较多[6],一般采用次溴酸氧化法测定水中NH4-N 的变化获得贝类的排氨率,然后根据1mg NH4-N = 20105J[6] 换算为能量。

由于贝类的排泄能在能量收支中占的比例很少,一般不超过10% ,故在贝类能量学研究中经常被忽略[2,3]。

影响排氨率的因子主要有双壳贝类的体重及环境温度,体重越大排氨率升高,且呈梯度形式增加。

另外,双壳贝类的排氨量在同一温度下体重越大其排氨量越高,而平均单位体重排氨量则随着双壳贝类体重的增大有减小的趋势。

1.5 排粪能排粪能是指鲍摄取的食物中未被利用而排出体外的粪便所含的能量。

排粪能的测定方法中, 直接收集鲍排出的粪便,烘干至衡重后,测其含能值是目前广泛被采用的方法。

贝类的同化率直接影响排粪能, 饵料密度和质量又是影响贝类同化率的主要因素[7,8,9]。

因此,影响鲍排粪能的因素主要是饵料的浓度和质量。

1.6 生长能生长能是指鲍在生长过程中所消耗的那部分能量。

主要表现为重量和长度的增加。

其测量方法为:取一定数量的实验前后的被测个体,测其壳长,再取其软体部、背壳于60℃下烘干至恒重,测得干肉重和干壳重,得出壳长与干肉重和干壳重的关系式,再转换为能量值。

饵料、养殖密度、水温等环境因素是影响生长率的主要因子。

由于双壳贝类排泄产物中有氨,氨具有一定毒性,故放养的密度不能太大。

1.7 能量学研究的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对水产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域生态学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水域生态系统中,动力学和容纳量的研究倍受关注。

在水域生态系统中,食物联系是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表达形式,能量通过食物链-食物网转化为各营养层次生物生产力,形成生态系统生物资源量,并对生态系统的服务和产出及其动态产生影响。

因此,能量学研究是水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内容,进而为研究水产生物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2 双壳贝类的耗氧率双壳贝类的耗氧率是反映其体内新陈代谢活动的重要指标之一。

研究双壳贝类的耗氧率能为探讨大规模养殖的适宜供氧条件、养殖水体中允许的氨氮基、合理的养殖密度、长距离运输及病因分析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2.1 双壳贝类耗氧率与水温的关系以三角帆蚌为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三角帆蚌耗氧率在10~26摄氏度时随水温升高而增加,10摄氏度时1、2、3、4龄的耗氧率较低,分别在0.694、0.536、0.504、0.45611..--h g mg ;26摄氏度时接近最大值,1、2、3、4龄的耗氧率分别为1.310、1152、1120、105111..--h g mg30摄氏度耗氧率显著下降,1、2、3、4龄的耗氧率分别为0.636、0.487、0.452、0.41511..--h g mg 。

水温30摄氏度时已不适应三角帆蚌的正常生长了,这也提示池塘育珠蚌养殖时应注意养殖水体的水温和充分的溶氧。

[10]2.2.1 双壳贝类耗氧率与水温的关系计算温度的波动是引起贝类生理活动变化的因素之一。

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贝类的代谢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超出这个范围,贝类的代谢就会出现异常。

温度升高,组织活动增强,代谢旺盛,从而导致耗氧率的增大;温度超过一定范围,对代谢有抑制作用,耗氧率下降,且不同的蚌种对温度有各自的适应特点。

通常我们用下式来表示温度对耗氧率的影响程度。

)12/(01210)/(T T t M M Q -=[10]式中:10Q 为温度对贝类代谢的影响强度,21M M 和分别为实验开始(1t )和实验结束(2t )时被的代谢率。

2.2 双壳贝类耗氧率与体重的关系体重对双壳贝类的耗氧率有着重要的影响,耗氧率随着体重的增加而减小,在不同的温度下都呈负相关的幂函数关系:b aW Y =,Y 为蚌的耗氧率,W 为软体部分干重。

[10]2.2.1 双壳贝类耗氧率与体重的关系计算双壳贝类的耗氧量与软体部分干重的关系可以用来计算不同大小双壳贝类的耗氧率,也估算双壳贝类养殖水体中的合理的容纳量提供了理论的依据,但其不足之处时需要将其被测物杀死烘干以获得软体部分干重,这在实际养殖尤其在研究受保护双壳贝类的耗氧率时难以做到。

也有学者研究了双壳贝类耗氧率语气体长的关系,可近似的表达为:L qO /73.82≈[10]式中:2qO 为贝类耗氧率;L 为其体长。

由于近似的计算 ,所以不是很准确。

2.3 耗氧率与溶解氧的关系研究表明:在一定浓度下,OR 与0D 呈正相关关系。

OR 与0D 降到某一浓度前(临界氧浓度)以前,OR 基本保持恒定,但低于临界氧浓度时,OR 随0D 的降低而明显下降。

这与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当0D 继续下降到很低浓度时,双壳贝类的耗氧几乎趋近于零,可能是因为水中的氧张力与双壳贝类内氧分压相近,不能使氧气进入帮的体内。

[10] 3 双壳贝类的排氨率排氨率是研究贝类生理活动和能量代谢的重要参数,指动物在单位时间内的氨氮排泄量。

它不仅反映了动物的生理状态,也反映了外界环境条件对生物体生理活动的影响。

[11]3.1 排氨率与水温的关系以三角帆蚌为例,数据表明:不同年龄的三角帆蚌排氨率在10~26摄氏度时随水温升高而增加,10摄氏度时1、2、3、4龄的排氨率较低,分别为78.89、65.78、57.95、54.5511..--h g g μ,26摄氏度时接近最大值,1、2、3、4龄的排氨率分别为154.23、134.28、129.59、122.9111..--h g g μ,30摄氏度时排氨率有下降,1、2、3、4龄的耗氧率分别为140.73、119.26、111.42、103.9911..--h g g μ。

[10]3.1.1 排氨率与水温的关系计算研究表明,在一定温度(适宜生存)范围内,排氨率与温度是呈正相关的关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通常用下式来表示温度对排氨率的影响程度: )12/(01210)/(T T t M M Q -=[10]3.2 排氨率与体重的关系体重对双壳贝类的排氨率有显著的影响,在不同的温度下都呈负相关幂函数关系:b aW Y =,式中Y 为双壳贝类的排氨率,W 为双壳贝类软体部分的干重,体重越大,双壳贝类的排氨率就越低。

4 双壳贝类的同化率同化率时通过肠道被吸收到动物体内的营养物质占动物摄入的营养物质的比例。

[11]4.1 体重、温度及饵料浓度对同化率的影响双壳贝类的同化率与个体的大小关系不明显:在一定温度范围(10~26摄氏度)内,随温度变化也不显著;而饵料浓度对其影响较大,在一定范围内,呈负相关的关系,当饵料浓度增加时,双壳贝类的摄食量增加,而摄食率的增加导致同化率下降。

当饵料浓度增加时,贝类同化率下降,而同化量保持不变,这可能时贝类对环境的适应结果。

5 双壳贝类的摄食率摄食率为单位时间内经唇瓣摄食进入口的颗粒物质质量,指标论实际摄食进入消化道的颗粒的质量,在贝类没有产生假粪的情况下摄食率和滤食率是一致的。

[11]5.1 摄食率与饵料浓度关系以三角帆蚌为例,研究结果表明:饵料浓度对摄食率有重要的影响,随着浓度的增加,摄食率也增加。

当饵料浓度由16.102.0-⨯ml ind 增加到16.108.0-⨯ml ind 时,摄食率增加较快,由1.04.2-h mg 上升至1.32.5-h mg ,当饵料浓度达到16.100.1-⨯ml ind 后,摄食率增长缓慢,在16.105.1-⨯ml ind 时,摄食率达到一个饱和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