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一)(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一)(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语文专题练习(一)古代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遣悲怀①元稹谢公②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③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注】①元稹的原配夫人韦氏病逝后,元稹写了不少悼亡诗,此为其中一首。

②谢公:指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他的侄女谢道韫。

③黔娄:战国时齐国的一位贫士。

(1)首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颔联和颈联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妻子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摊破浣溪沙·咏桂花李清照揉破黄金万点轻。

剪成碧玉叶层层。

风度精神如彦辅①,大②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

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注】①彦辅:西晋时期著名清谈家,他以个性鲜明和超凡脱俗、高风亮节闻名。

②大:一作“太”。

(1)这首词刻画了怎样的桂花形象?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桂花?请简要分析。

点绛唇[元]张弘范独上高楼,恨随春草连天去。

乱山无数,隔断巫阳路。

信断梅花,惆怅人何处?愁无语。

野鸦烟树,一点斜阳暮。

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是怎样表现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鹊踏枝王鹏运望远愁多休纵目,步绕珍丛,看笋将成竹。

晓露暗垂珠簏簌,芳林一带如新浴。

檐外春山森碧玉,梦里骖鸾,记过清湘曲。

自定新弦移雁足,弦声未抵归心促。

(1)作者在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2)词的下片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做简要分析。

菩萨蛮周邦彦银河①宛转三千曲,浴凫飞鹭②澄波绿。

何处是归舟,夕阳江上楼。

天憎梅浪发③,故下封枝雪。

深院卷帘看,应怜江上寒。

【注】①银河:天河。

借指人间的江河。

②浴凫飞鹭:凫,野鸭。

鹭:白鹭。

③浪发:滥开。

(1)这首羁旅词中的“天憎梅浪发,故下封枝雪”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水调歌头·定王台①[南宋]袁去华雄跨洞庭野,楚望②古湘州。

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

尚想霓旌千骑,依约入云歌吹,屈指几经秋。

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

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

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

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耿耿恨难休。

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

【注】①定王台:在今湖南长沙市东,相传是汉景帝之子定王刘发为瞻望其母唐姬墓而建。

②楚望:唐宋时按各地的位置规模、发展状况,把全国划分为若干等级。

楚望就是指湘州为楚地的望郡。

(1)结合全词,分析“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两句的作用。

(2)这首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阐述。

高考语文专题练习(一)古代诗歌鉴赏答案1.(1)答案:用典。

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

引出后文对韦氏婚后艰苦生活的描写,间接表达了诗人对亡妻的追怀悼念之情。

(2)答案:诗人笔下的妻子是一位能关心体贴丈夫、安于贫苦的贤淑的女性形象。

颔联借写妻子为自己翻箱寻衣、卖钗沽酒,表现妻子对自己的关心体贴;颈联借写妻子甘于以野菜充饥、以槐树落叶为柴,表现其安于贫苦的美好品德。

2.答案:①形:有金光灿烂的色彩和碧玉一般的如刀裁似的层层绿叶。

有浓郁的香气,沁人心脾。

②神:精神气度如魏晋名士一般超凡脱俗,个性鲜明,风度翩翩,节操高尚。

令人崇敬欣赏。

(2)答案:①比喻。

用“黄金”比喻桂花,用“碧玉”比喻桂叶。

把桂花比做晋代名士,赞美桂花的品格。

②对比或反衬。

用梅花和丁香反衬桂花,从侧面衬托桂花的翩翩风度和高风亮节。

③用典:采用魏晋名士的典故,暗示桂花的精神风貌。

④反语:“却无情”看似抱怨,实际上表现了对桂花的喜爱。

3.答案:①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对故人绵绵不尽的思念之情。

②词人独自一人登上高楼,登高望远:“恨”如连天春草,表明思念愁绪之长;“乱山无数,隔断巫阳路”表明因路途遥远而欲见不得;“信断梅花,惆怅人何处?”无答而问,则是把这种思绪推向高潮;借景抒情,更增强了词人的惆怅之感和愁思之深。

4.(1)答案:①主要抒发作者的怀乡之愁。

上片“望远愁多休纵目”写登高远望愁绪繁多,下片梦中飞驾越过湘水返家乡,结尾一句点明愁绪来由“归心”急促。

②岁月蹉跎之愁。

上片写遍绕花丛,特地观笋,眼看春笋生机盎然,暗隐时不我待之意。

③久居客乡、有家难回的飘零之愁。

长路漫漫只能借助梦境飞回故乡,借助鸿雁传音,聊解思乡之愁。

(2)答案:①虚实结合,以虚衬实:词中写了梦中情景,远望春山碧色,只记得梦中翻山越水返回家乡,犹言现实中有多险阻,有家难归。

虚幻之景更让人痛感无奈。

②词人思乡心切只能在心里想象:谱首思乡乐曲随从大雁飞回故土,聊解思乡之愁,可惜归心比弦声还要急促。

怅惘无奈之情更进一层。

5.答案:拟人手法。

作者说上天憎恨梅花滥开(开得茂盛),所以下起大雪封住梅花树枝,实则写出了春寒料峭(强调寒冷亦可),衬托出远在异地漂泊之人的凄寒苦楚。

或是:借景抒情。

作者描写了梅花绽放之际,天降大雪,天气越发寒冷袭人,让远在异地之人倍感凄寒苦楚。

(2)答案:这首词表达了作者自己在外漂泊的孤寂和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漂泊+孤寂+思念)初春时节作者思家无奈路途遥远,天降大雪更惹家人牵挂。

6.答案:①这首词以“雄跨”两字领起,展示了定王台所处的位置和广阔的背景,说它雄踞于洞庭湖之滨,古湘州地界,得江山之助,阅千载岁月,声势自是不凡。

②一开头便时空纵览,大气包容,为下面写定王台昔日繁华预设了辽阔的背景,也给全词布下了苍莽的氛围。

(2)答案:①表达了岁月如流、生命短暂的感慨之意。

“登临处”三句,写眼前看到的万古不变的乔木落叶和大江奔流,在哀叹历史的情绪上生发出岁月易逝之叹。

②抒发了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之情。

“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直抒胸臆,写出报国无门之恨。

③写出了满目疮痍、山河破碎、国势日颓的忧国之思。

作者借苍凉冷落的深秋景色,从侧面渲染出定王台的残破衰败,暗喻南宋王朝满目疮痍、江山残破,国势日颓。

高考语文专题练习(一)古代诗歌鉴赏解析1.(1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结合注释,弄清“谢公”出自何典,再指出作者这样写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2)解析:这首诗一、二句运用典故,说明妻子屈身下嫁;“百事乖”指任何事都不顺遂,这是对韦氏婚后艰苦生活的简括,用以领起中间四句。

中间四句既写出了婚后“百事乖”的艰难处境,又能传神地描绘出贤妻的形象。

从这些内容中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2.(1)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词中的景物形象。

可从色彩、形态、香气三个方面来考虑。

(2)解析:“黄金万点轻”中用“黄金”喻指桂花,下阕写“梅”“丁香”来反衬桂花,“彦辅”是用典:可从以上几个方面来分析。

3.解析:分析诗歌情感应抓住词中体现作者情感的关键词来理解,如“恨”“独”“愁”等。

上阕“独上高楼,恨随春草连天去”,一个“独”字,表明作者的孤独无侣;“独上高楼”,目的在凭楼远眺,所望见的是“春草连天去”。

“春草”句前着“恨随”二字,顿使春草生情。

春草连天是望不断的,而“恨随”之而去,可见恨之绵绵不绝。

下阕“惆怅人何处”是说令人惆怅的是,恋人已不知今在何处。

“愁无语”,盖因“独上高楼”,无人可告。

4.(1)解析:情感的分析是以读懂这首词的大意为前提的,读懂是关键。

可以根据“愁多”、“归心促”读出词人思乡之情;再进一步根据最后两句读出客居他乡的飘零之感;从万物生长、生机勃勃感慨世界变幻、人生易老。

(2)解析:“表现手法”即“表达技巧”,技巧分析的难点是在所运用的技巧的判定。

如下片中词人由春山的现实情景的描绘转而进入梦境的描写,梦境为“虚”,这就是虚实结合的写法。

后两句词人想将离情“移雁足”,可视为想象。

“弦声未抵归心促”能否看作是直抒胸臆?再结合词句内容简单分析。

5.(1)解析:“憎”“下”字很容易判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为拟人,答题时,要注意对表达效果的分析。

(2)解析:这首词上片引发归思,下片由雪下梅引出闺思,作者非常巧妙地从相思双方着笔,借梅雪表达了愁思6.(1)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这首词的结构特点。

这首词作者起笔不凡,先介绍定王台的位置,既为后文写其繁华作铺垫,同时也与其衰败形成鲜明的对比。

之苦(2)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这首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这首词的下阕作者先借景抒情,再直抒胸臆,最后以景结情,逐层分析,加以概括即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