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试卷及答案
2008年4月29657公共关系心理学试题
一、选择题:22分
1.公共关系活动受内、外环境的的制约,其中“内环境是指”(C) P7
A社会环境 B自然环境 C心理环境 D组织环境
2.直接反映个体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是(B)P23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兴趣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B)P47
A安全需要 B自我实现需要 C归属和爱的需要 D尊重需要
4.将人的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属于( B)P45
A层次划分 B性质划分 C强度划分 D范围划分
5.人们购买礼品时喜欢选购一些包装精美、价格偏高的物品,这在心理学中被称为( A )P71 A晕轮效应 B经验效应 C首因效应 D移情效应
6.对组织团体而言最难对付的一类外部公众往往是(B)P106
A媒介公众 B政府公众 C社区公众 D消费公众
7.微观环境引起的心理变化具有较大的( C)P111
A稳定性 B主动性 C可变性 D被动性
8.舆论导向引起的公众心理变化是( B)P112
A暂时的和稳定的 B暂时的和不稳定的 C长期的和稳定的 D长期的和不稳定的
9.“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所体现的心理防御机制是( C )P116
A压抑 B投射 C反向作用 D转移
10.在各种信息沟通网络中,最原始并作为其他沟通形式的雏形的是(B)P128
A轮形沟通 B链形沟通 C星形沟通 D根形沟通
11.由特定事件引起的比较强烈、相对短暂具有突发性的情绪称为(A)P139
A激情 B压力 C燥狂 D心境
12.利用公众的从众心理进行劝导的是( D)P159
A流泻式劝导 B冲击式劝导 C逆行式劝导 D浸润式劝导
13.感染的作用机制从根本上说在于人的(D)P179
A易受暗示性 B参与性 C主观能动性 D社会性
14.“香烟有害健康,某某牌香烟也不例外”的广告采用的心理影响方式是( D )P170
A个别暗示 B情景暗示 C非语言暗示 D反暗示
15.“张榜悬赏”诱引公众兴趣所使用的刺激媒介是( B ) P188
A竞赛 B利益 C专家 D新奇
16.根据阿伦和勒温主持的一项实验研究,在错误舆论一致情况下,加入一个不一致但却错误的声音,则导致公众原有的态度一致性(A)P161
A提高 B先降低后提高 C降低 D先提高后降低
17.组织形象好坏的决定因素在于组织团体的(B)P198
A产品 B成员 C财力 D宣传
18.无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C)P
A随意注意 B随意后注意 C无意注意 D有意注意
19.态度是(A)P
A主体与某一对象较为稳定的综合性的反应意向
B主体与生俱来的主观反应倾向
C主体对某一对象稳定不变的反应倾向
D一种外显的反应倾向
20.相对多数公众的意见和看法构成(D)P228
A时尚 B流行 C新闻 D舆论
21.强调组织内的人际关系对于生产次序具有重要影响的是( D)P248
A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B伏隆的期望理论
C费斯廷格认知不协调理论 D霍桑实验
22.斯第尔(C.M.Steele)的社会研究发现,后来的行为表现最为积极的是( C )P239
A给予肯定标定的被试 B给予否定标定的被试
C给予不贴切标定的被试 D没有给予标定的被试
二、填空题:10分
1.人的行为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原动力是需要。
P43
2.心理定势的不自觉性又称心理定势的潜在性。
P65
3.人们评价个体能力的第一印象往往来自对象的交往能力。
P23
4.“一人知晓,众人皆知”的全方位的信息沟通方式指的是轮形沟通。
P127
5.感染是感情的传递和传染。
P177
6.以小抗大、以弱抗强,需要借助其他力量支持的劝导是逆行式劝导。
P160
7.经验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时能把它认出来的心理过程是再认。
P128
8.与公众进行意见沟通应遵循“诚”“勤”“和”“谦”及“广”五字要诀。
P136
9.按照态度转变和强化的平衡理论,在由态度主体对象和参考者所构成的“三合一”模式中,若三种态度关系为二正一负,则主体的态度处于不平衡状态。
P225
10.遵守地方民俗体现了以地域文化为基础的依从心理。
P79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8分)
1.公众:公共关系活动的客体P6
2.假设群体:由一类人的共同特征为存在形式的群体。
P20
3.价值评价体系:是人们对于相关事物地位、作用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评价,从而在内心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决定价值取向的心理内容结构。
P52
4.晕轮效应:是从对象的某种特征推及对象的总体特征,从而产生美化或丑化对象的印象的心理定势。
P71
5.意见沟通:听取意见,在意见的持续交流中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
P129
6.诱引:外部因素诱发和引导内部意见的作用方式和作用方法。
P185
四、简答题:30分
1.微观心理定势有哪些主要的表现形式? P69
1.首次效应:第一次进入一个新环境、第一次和某个人接触、第一次品尝一种新的食品等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种心理定势而难以改变,这种现象称为首次效应或第一印象。
2.晕轮效应:指的是从对象的某种特征推及对象的总体特征,从而产生美化或丑化对象的印象,这样一种心理定势。
3.经验效应:指的是公众个体凭借以往的经验进行认识、判断、决策、行动的心理活动方式。
4.移情效应:心理学中把对特定对象的情感迁移到与该对象相关的人或事物上来的现象称为“移情效应”。
2.组织团体内部的凝聚力是越高越好?为什么?
不是,凝聚力的高低和这个组织的状况有关,是这个组织的标志,组织成员间彼此融洽、意见一致、相互合作,标志着这个组织的稳定,但凝聚力过高,可能听不到不同的意见,出现和和气气过日子的氛围。
3.试比较自然领袖与正式群体领导的心理差异。
P34
二者都是以个体心理特征为基础,但自然领袖是凭借个人心理特征方面的吸引力而成为自然领袖,正式群体的领导的心理特征受制于本人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二者之间不能比较好坏。
4.如何针对购买公众做好公共关系工作? P107
组织团体应当具有主动的态势,尊重和维护购买公众的权利,承认购买公众的知晓、选择、公平权力,告知同购买有关的一切情况,提供各种购买的选择,进行公平的买卖交易,必须能使购买公众满意。
5.简述有关态度转变或强化的刺激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P223
1.认知不协调理论:这一理论是利昂.费斯汀格1957年提出来的,受到很多心理学家的支持。
2.刺激学习理论:主要论点是当人们从事与自身态度相反的行为后,往往获得另外一些知识和经验,从而能够转变态度。
3. 平衡理论:是费里茨.海德为首的一些心理学家在1958年时提出的。
五、论述题:20分
1.论述学习公共关系心理学的意义。
2.运用奖励或惩罚激发公众需要应注意哪些问题。
P194
奖励不能滥用:
1.应当让被奖励者知晓奖励的原因。
2.奖的合理,不能凑数、平均主义。
3.奖励方式要有针对性、多样性。
4.奖得得当,太低没激励作用,太高容易引起重视物质要求。
5.注意时效,太晚没有效果。
惩罚运用:
1.让公众知晓惩罚的原因和必要。
2.惩罚个人也要敢惩罚众人,避免“法不责众”心理,但需有轻有重区别对待。
3.惩罚别人也要惩罚自己,平等对待。
4.坚持惩罚的负需要功能,又要给被惩罚者以满足需要的希望,给公众出路。
5.坚持惩罚要形成制度、不能搞短期行为,要慎用惩罚,可用可不用时坚决不用,运用的严厉程度要考虑到公众的心理承受力。
6.惩罚和奖励结合,有罚有奖,以奖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