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班级 姓名 考号_________________◆◆◆◆◆◆◆◆◆◆◆◆◆◆◆◆◆◆◆◆◆装◆◆◆◆◆◆◆◆◆◆◆◆◆◆◆订◆◆◆◆◆◆◆◆◆◆◆◆◆线◆◆◆◆◆◆德城区2017年九年级语文二模试题一、积累与运用(30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涟漪.(q ǐ) 倒坍.(t ān) 荫.庇(y ìn ) 断壁残垣.(yu án)B .攫.取(j úe ) 阔绰.(zhu ò) 骸.骨(h ái ) 万恶不赦.(sh è)C .滞.碍(zh ì) 谀.词(y ú) 谮.害(zh èn ) 周道如砥.(d ǐ)D .拮.据(ji é) 哂.笑(sh ěn ) 亵.渎(xi è) 影影绰绰..(chu ò)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狡黠 汲取 荣膺 鳞次栉比 B .招徕 潺弱 陨落 遍稽群籍 C .籍贯 颓唐 商酌 浩瀚无垠 D .熹微 缄默 挑衅 面面相觑3.对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有些人宁愿循规蹈矩....,落个疲惫不堪,也不肯运用心智去研究和思考,以改进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循规蹈矩,在这里是遵守规矩的意思。
)B.许多科幻书对地球的前景都抱着一种悲观的态度,这并非杞人忧天....,如果我们不注意保护环境,科幻书中所描绘的情景就会成为可怕的现实。
(杞人忧天,此处比喻不必要的忧虑。
)C.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
(不言而喻,此处指众多海洋生物的潜力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 D.为了给失学的孩子筹建"希望小学",他呕心沥血....;新学校落成时,这位钢铁般的汉子也流泪了。
(呕心沥血,此处形容费尽心思。
)4.语段中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分) ①正义是社会进步的基石,是社会的核心价值所在。
②正义不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就可以平均享用的物品,但是要经过我们共同努力才能达成的社会目标。
③捍卫正义不仅需要法律约束,更需要每一个社会个体。
④正义应融入道德之中、也应存在于信仰之中,最终成为一种“本能”的生活方式。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战国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B. 陶渊明,又名潜,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因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辞官回家,相关作品有《饮酒》、《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
C. 郭沫若,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诗人,是中国新诗奠基人之一。
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
D.《项链》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一篇短篇小说,莫泊桑与契诃夫和欧·亨利并列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
6.下面语段两处划线部分都有语病,请在原句中改正。
(2分)文化与修养共存,智慧与幸福同在。
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以书籍的形式保存的。
①一个真正的读者就要通过读书来最大限度地享用这些成果的过程。
②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在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③如果没有从小培养起对阅读的兴趣,就很难从阅读中体会到快乐与幸福。
7.名著阅读(2分)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后,宋江提出:“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
”梁山泊英雄中有三人对此直言反对,请写出其中两人的名字: 、 。
8.默写(5分)①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为政》)②大道之行也,。
选贤与能,。
③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发出了“,”的呼喊,这充分体现了杜甫推己及人的博大胸襟。
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直接表现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之情的句子是:“,。
”⑤请写出古诗中有关励志的句子。
(写出连续的两句)9.综合性学习(6分)某中学长期采用电铃声作为上下课的信号。
有位学生特意给校长发了一封电子邮件,建议改变铃声模式。
同学们对此议论纷纷——甲学生:我觉得用不着改变。
铃声不就是一种信号嘛,听得清楚就行了。
乙学生:老弟,你的耳朵也太缺乏美感了!(众学生善意地笑)优美的铃声可以美化校园文化环境。
电铃声单调刺耳,是该换换了。
丙学生:说得好!我觉得校园钟声挺有魅力的。
学校后山钟亭里就有一口大铜钟闲置着,我们为什么不建议校长聘请专人来敲钟呢?丁学生:好是好,可太费事了。
我觉得可以用播放“温馨提示语”来代替电铃声,例如“同学们,请做好课前准备,快上课了”。
甲学生:这种方式有点拖泥带水,还不如电铃声干脆利落呢!乙学生:我也有个主意!建议校长用优美的歌曲来做铃声。
比如《让我们荡起双桨》就挺好听,(哼唱)“让我们荡起双桨……”轻松、欢快,多棒啊!①.同学们议论的话题是②.乙生说“你的耳朵也太缺乏美感了!”其言外之意是什么?③.假设你也参加这次讨论,你想表达什么看法呢?请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二、阅读理解(4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24题。
(一)行香子·树绕村庄秦观树绕村庄,水满陂①塘。
倚东风、豪兴徜徉。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
飏②青旗、流水桥旁。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
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注】①陂(bēi)塘:池塘。
②飏(yáng):飞扬,飘扬。
10.这首词随作者的展开景物描写。
(1分)11.作者笔下的景色具有、的特点。
(2分)12. 这首词的白描手法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
(3分)(二)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学 班 姓名 考号_________________◆◆◆◆◆◆◆◆◆◆◆◆◆◆◆◆◆◆◆◆◆装◆◆◆◆◆◆◆◆◆◆◆◆◆◆◆订◆◆◆◆◆◆◆◆◆◆◆◆◆线◆◆◆◆◆◆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3.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2分)①夙夜..忧叹( ) ②以.告先帝之灵( ) 14.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5.读了此文,你认为诸葛亮最可贵的精神是什么?请联系实际,谈谈这种精神对你的启示。
(三) 范文正正直范文正①公仲淹悴②,依睢阳③朱氏家,常与一术者游。
会术者病笃,使人呼文正而告曰:“吾善炼水银为白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
”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④,内文正怀中,文正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
后十余年,文正为谏官⑤,术者之子长,呼而⑥告之曰:“而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⑦我收之,今汝成立,当以还汝。
”出其方并白金授之,封识⑧宛然。
【注释】①范文正:即范仲淹,谥号为“文正”。
②悴:忧。
③睢阳:古地名,今河南境内。
④封志:封存并加标志。
⑤谏官:给皇帝提建议的官员。
⑥而:你。
⑦俾:使。
⑧封识:即标志。
16.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①常与一术者游.( ) ②以.汝尚幼( ) 17. 翻译下面句子(3分)会术者病笃。
18. 从这件事中你看出了范仲淹具备怎样的品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分)(四) 听 雨 季羡林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
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
”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
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
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
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
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然而,事实却正相反。
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了。
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
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
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
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
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
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
顺便说上一句:外国诗词中似乎少见。
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
”是颇有一点诗意的。
连《红楼梦》中的林妹妹都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枯荷听雨声”之句。
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 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 点滴到天明。
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
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
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悬殊。
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
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
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
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
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
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青的麦苗。
我生在乡下,虽然6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
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