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宣城简介

宣城简介

宣城简介宣城,公元前109年设郡,历代为郡、州、府城,自西汉设郡以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宣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古便有“南宣北合”一说。

范晔、谢脁、沈括、文天祥等先后出守于此,李白、韩愈、白居易、杜牧等相继来此寓居,赢得“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自古诗人地”的美誉。

宣城东连天目,南倚黄山,西靠九华。

敬亭、柏枧、水西、龙须四山峰峦叠翠;青弋江、水阳江两水相依;南漪湖、太平湖、青龙湖三湖星罗棋布;清凉峰、板桥、扬子鳄诸自然保护区,风光独揽胜境。

诗中之敬亭山要从六朝南齐说起。

大诗人谢眺于公元495-496年出任宣州太守时经常吟诗赞美敬亭山。

他在山上筑楼揽胜,以清新的笔触写出了“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

隐沦既已托,灵异居然栖。

上干蔽白日。

下属带回溪。

………渫云已漫漫,夕雨亦凄凄。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等许多佳句名篇,勾勒出一幅幅淡远而富有情致的水墨画,开创了山水诗的新风。

使得此山名扬天下。

唐诗仙李白慕谢眺之名,于公元750-762年间,七次来宣城登临敬亭山并曾在山下筑室而居,作诗43首,有14篇赞美敬亭山,其中《敬亭山独坐》抒发了对此山的无限依恋。

成为千古绝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自谢、李相继赋诗,“遂使声名齐五岳”(唐•刘禹锡)。

历代文人雅士追寻谢李足迹。

纷至沓来。

自南齐至清末,有记载的就有320多位著名诗人墨客登临敬亭山,其中有唐代白居易、杜牧、韩愈、刘禹锡、王维、孟浩然、杨万里、李商隐、韦应物、陆龟蒙;宋代苏东坡、梅尧臣、欧阳修、范仲淹、晏殊、黄庭坚、文天祥、吴潜;元代贡奎、贡师泰;明朝李东洋、汤显祖、袁中道、文征明、清代施闰章、石涛、梅清、梅庚、姚鼐等。

他们以生花妙笔相继为敬亭山吟诗做赋、绘画做记、寄情抒怀,现收集到的诗词文章数以千计,故在明清时期既以博得“江南诗山”、“吟无虚日”之美誉清代著名诗人袁牧在阅读了大量讴歌宣城的诗篇后,更是不禁赞叹道“宣城自古诗人地”。

敬亭山位于宣城市区北郊,原名昭亭山,晋初为避帝讳,改名敬亭山,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十余里。

有大小山峰60座,主峰名“一峰”,海拔317米。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自南齐谢月兆《游敬亭山》和唐李白《独坐敬亭山》,李白先后7次登临此地,且留有“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盛赞诗篇传颂后,敬亭山声名鹊起。

谢李之后,白居易、杜牧、韩愈、刘禹锡、梅尧臣、汤显祖、施闰章、梅清、梅庚等慕名登临,吟诗作赋,绘画写记,历代吟颂敬亭山的诗、文、画达千数,敬亭山遂被称为“江南诗山”,饮誉海内外。

抗日战争时期,陈毅将军率部东进,途经宣城即兴吟《由宣城泛湖东下》七绝一首:“敬亭山下橹声柔,雨洒江天似梦游。

李谢诗魂今在否?湖光照破万年愁。

”宣城人文胜迹遍布,谢脁楼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江南四大名楼;敬亭山为名符其实的“江南诗山”,现存敬亭山麓的广教寺双塔,以其对唐塔风格的继承与革新,成为全国仅存,因而被列为国家级保护文物;称为“天下四绝”之一的太极洞,以其中空博大的气象成为溶洞奇观;宣城名人辈出,梅尧臣、梅询、梅鼎祚、梅守德、梅清、梅文鼎、梅光迪,使之有“宣城梅花遍地开”一说;宣城是宣纸、宣笔、徽墨的原产地域,2004年被授予“中国文房四宝之乡”称号;以三雕艺术、徽墨、徽菜、明清古民居称誉海内外的绩溪,因胡雪岩、胡开文、胡适、汪静之等而享有“邑小士多”的美名;李白一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使泾县桃花潭名扬海内外,“泾县吴”自始祖吴文举迁居泾县茂林以来,历代仕子如林。

宣城物产丰饶,南湖银鱼、水阳河蟹、水东蜜枣、广德毛竹板栗、宁国山核桃以及敬亭绿雪、涌溪火青、黄花云尖等绿茶系列,皆属地方土特名产,而其中尤以宣纸宣笔、旌德三麻、绩溪蚕丝、徽墨、唐代“宣州红线毯”、宋代“宣城诸葛笔”、明代“宣城木瓜”、“宣城雪梨”扬名华夏。

2000年,宣城地区撤地设市,现辖宣州、宁国、郎溪、广德、泾县、绩溪、旌德五县一市一区,面积12340平方公里,人口275万。

凭皖赣、宣杭两铁路,318、205两国道保持着与外界畅通的气象,从古至今以地利之便,交通畅达,商品集散,成为江南通都大邑。

历代名人咏宣州诗选《秋季登宣城谢朓楼》--李白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宣城见杜鹃花》--李白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哭宣城善酿纪叟》--李白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

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江南春绝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杜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归》---杜牧敬亭山下百顷竹,中有诗人小谢城。

城高跨楼满金碧,下听一溪寒水声。

梅花落径香缭绕,雪白玉珰花下行。

萦风酒旆挂朱阁,半醉游人闻弄笙。

我初到此未三十,头脑钐利筋骨轻。

画堂檀板秋拍碎,一引有时联十觥。

老闲腰下丈二组,尘土高悬千载名。

重游鬓白事皆改,唯见东流春水平。

对酒不敢起,逢君还眼明。

云罍看人捧,波脸任他横。

一醉六十日,古来闻阮生。

是非离别际,始见醉中情。

今日送君话前事,高歌引剑还一倾。

江湖酒伴如相问,终老烟波不计程《宛溪二首》--宋·梅尧臣(一)三洲滩口急,两水渡头来。

下过桓彝宅,上通严子台。

潺渡泻寒月,滉漾照春梅。

白鹭惊飞处,鱼多见底回。

(二)宛水过城下,滔滔北去斜。

远船来桔蔗,深涉上鱼虾。

鹅美冒椒叶,蜜香闻稻花。

岁时风俗美,笑煞异乡槎。

(注:“宛溪”位于东市区内,俗称“东门大河”。

)《咏绿雪茶报愚山》---清·梅庚持将绿雪比灵芽,手制还从座客夸。

更著敬亭茶德颂,色澄秋水味兰花。

《由宣城泛湖东下》---陈毅敬亭山下橹声柔,雨洒江天似梦游。

李谢诗魂今在否?湖光照破万年愁。

(注:“湖”指市北固城湖。

作于1939年夏)《宣城怀古》--现代·日本·松浦友久(作于1982年秋) 江城明碧水,飒飒敬亭秋。

自古诗人地,临风立北楼。

《宣城吟》--现代·张恺帆(注:作于1985年春)吟坛高筑碧山头,两水双桥眼底收。

感谢主人情意重,老春绿雪助吟讴。

谢朓(464~499年),字玄晖。

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

南朝齐著名诗人,出身世家大族。

谢眺高祖谢据为谢安之兄,祖父谢述,吴兴太守,祖母是史学家范晔之姐。

父亲谢纬,散骑侍郎,母亲为宋文帝之女长城公主。

与谢灵运同族,有诗名,时与谢灵运对举,亦称“小谢”(另一说,“小谢”指谢惠连[1])。

初任豫章王萧嶷的太尉行参军,后在随王萧子隆、竟陵王萧子良幕下任功曹、文学等职,颇得赏识,为“竟陵八友”之一。

建武二年(495年),出任宣城太守,故有“谢宣城”之称。

因告发岳父王敬则谋反事受赏,举为尚书吏部郎,得齐明帝信任。

后因不参与萧遥光谋反,被诬陷死于狱中。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于742年(天宝元年)怀着远大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

二年后,因被谗毁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又开始了漫游生活。

在753年(天宝十二年)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

诗中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

写作背景李白于742年(天宝元年)怀着远大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

二年后,因被谗毁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又开始了漫游生活。

在753年(天宝十二年)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

诗中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

李云:又名华,是李白的族叔。

是当时著名的散文家,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天宝十一年任监察御史。

著有《含元殿赋》,此外还写有《鲁山令元德秀墓碑》碑文,颜真卿书,李阳冰篆额,时称“四绝碑”。

独孤及《检校尚书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公中集序》中记载:“(天宝)十一年拜监察御史。

会权臣窃柄,贪猾当路,公入司方书,出按二千石,持斧所向,列郡为肃。

”可见李云为官的刚直、清正和不畏权贵。

这首诗是在李云行至宣城与李白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李白为之饯行而作。

全诗辞语慷慨豪放,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懑,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执著追求。

【宣城十景考略】▲句溪影塔句溪位于县城东3里,溪形似草书“句”字而得名。

溪水清澈,溪心可见城中开元古塔倒影,如砥柱插入水晶盘中,置身于奇景幽境,使人俗虑尽销。

古人有《句溪塔影》诗云:“彩虹明镜列西东,古塔巍巍耸碧空。

倒影句溪供览眺,波光四面焕玲珑”。

如今,古塔仍存,唯溪流改道,塔影已不可见。

▲北楼远眺北楼位于县城市区中心(今烈士塔处)。

唐初,为追怀南齐著名诗人谢朓而建,故又称“谢朓楼”。

楼踞市内最高处,步登其上,纵目四望,敬亭之苍翠,麻姑之嵯峨,华阳之青霭,行廊之迥峙,使人目不暇接;凭栏俯视,宛、句双溪,清波迥流,澄江如练,湖光似镜,令人心旷神怡。

古人有《北楼远眺》诗云:“谢楼胜迹壮千秋,窗开四面豁两眸。

百里风光归眼底,笑指江天宿雾收”。

此楼毁于日本帝国主义者的战火。

现正着手复建。

▲澄江夜月澄江位于县城北门街头,为宛、句两水汇合之处,宋时建有“澄江亭”,古人常夜饮赏月于此。

每当晚烟初散,繁星点点之际,新上的明月倒映在澄江之中,似玉轮、银盘,烁烁生辉。

古人有《澄江夜月》诗云:“澄江潋滟开天镜,辉映更觉月明多。

愿得幽期常不负,与君同听濯缨歌”。

如今,水运事业兴盛,澄江百舸日夜争流,不及昔时之幽静。

▲硖石吞舟硖石山位于城北20里,踞敬亭山之北,水阳江西岸。

山东麓有礁石兀峙于江畔,致使江水流急浪涌。

登敬亭山巅,眺水阳江上,往来船帆行至硖石山麓,船帆突然不见,犹被硖石吞没;继而又帆扬船现,似被硖石吐出。

古人有《硖石吞舟》诗云:“破浪乘风顺流奔,石排夹岸敞如门。

转瞬帆樯浑无影,疑是鲸鱼肆口吞”。

如今,这一胜景,选取特定角度,仍可观赏。

▲柏枧飞桥柏枧山位于县城东南70里,溪谷深邃,峰岩回曲。

险峻山中,有二峰对峙,飞瀑界道。

宋时,依崖跨瀑架设木桥一座,形如飞虹,气势雄伟,取名“飞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