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P基本原理02
另外,第 7 周150 个百叶窗的计划订货下 达产生的总需求是 600 个木制部分。由于木制 部分没有预期库存量,净需求也是 600 ,计划 订货入库量是600单位。此外, 1 周的交货周 期意味着 600 个部分的制作安排在第 6 周开始 时。
d .在进货批量订货条件下,惟一不同点就是计 划接受数全超过净需求的可能性。超过部分记为 下一期计划库存。
预期库存量:各期初始期望的库存持有量。 净需求:各期实际需要量。 计划订货入库量:各期初表现出来的期望接 受量。 计划订货下达:暗指各期计划订货量
例 13 一 2 生产木制百叶窗厂商收到两份百叶 窗订单:一份要 100 个,另一份要 150 个百叶 窗。100 单位的订单于第 4 周开始时运送, 150 单位的于第 8 周开始时运送。
例如,如图 13-9 所示,框架的订货批量是 320单位,第3周的净需求是200 ,因此,超过 量为320-200=120 单位,成为下一周的计划 库存量。
类似地,框架净需求 180 单位比订货批量 320少了 140 单位,又一次地,超过量变为第 8 周计划库存量。
木制部分的计算也是如此,第 3 周与第 7 周计划接受量的超过部分加到了第4周和第8周。 注意,订货批量必须得是经济生产批量的倍数; 第 3 周是 5 乘以 70 ,第 7 周是 9 乘以 70 。
库存记录按照时间记录了存储各细项的状态
信息。包括需求总额,预期收货量以及期望持有 量。还包含各细项的其他细节,诸如供应商、生 产提前期、订货批量等。
10.3 MRP 流程 MRP 流程先用主计划列明最终产品需求量,
再用组件、部件、原材料的物料清单抵消生产提 前期,确定各时期需求。如图13-7 所示,
第 3 周开始时 100 个百叶窗的计划订货下 达同时生成 400 单位木制部分的总需求。然而, 由于预期库存量为 70 个木制部分,净需求即为 400 –70=330 。这意味着第 3 周开始时的计 划接受为 330 单位。制作过程历时 1 周,因此 制作必须在第 2 周开始(计划订货下达)时进 行。
无论订货还是生产都必须考虑提前期。 提前期:连续生产或装配过程所必需的 提前期总量如图 13-4 所示,从订购零部件 与原材料到最后完成组装过程共需 9 周的生 产提前期。
10.2.2 物料清单 物料清单(BOM )是一张列表,包含着生
产每单位产成品所需要的所有部件、组件、零件 与原材料等,因此,每件产成品都有自己的物料 清单。
t期间净需求 t期间总需求 - t期间计划库存 安全库存
我们的计算不考虑安全库存、不考虑废品率等
几个术语: 总需求:不考虑持有量时,某细项或原材料
在各时间期间的期望总需求。最终产品的总需求 量可以在主计划上找到,各零部件的总需求量则 源于其直接“双亲”的计划订货下达。
预期到货量:各期初始从卖主或供应链上其 他地点接受的公开订货。
求每周都得有准备费用。按需确定批量法确定批 量往往会使准备费用比较高。
10.4.2 经济订购批量法 经济订购批量模型使用年需求总量、准备或
订货费用以及年保管成本的估计值。经济订货量 并不是针对像 MRP 这样的系统设计的。应用于 MRP 的批量方法假设零件需求是使用离散时区 的,因而只对时区末的库存计算保管费用,而不 像经济订购批量模型那样随平均库存变化。
你会在装配时间表上发现各时期需求。例如, 原材料D、F、I必须在第二周开始时订货,部件 C在第四周开始时,部件H在第五周开始时订货, 才能按计划获得送货。剖析物料清单得到的数量 是总需求,它尚未考虑库存持有量与即将收货等 因素。厂商根据主计划生成的,必须予以实际满 足的需求叫做物料净需求。决定净需求是 MRP 方法的核心。总需求减去库存持有量和预期收货 量,再加上安全库存,就可得解:
10 物料需求计划 10. 1 物料需求计划概述
物料需求计划( MRP)是一个基于计算机的 信息系统,它是为相关需求库存,例如原材料、 零件、组件等的订货与时间进度安排而设计的。
从预定日期开始,用交货周期及其他信息决
定何时订货以及订多少货,来把产成品特定数量 的生产计划反向转换成零件与原材料需求。
因此,对最终产品的需求产生了对被计划期
在第 3 周开始时 100 个百叶窗的计划订货 下达,指的是那时必须得到 200 个框架(总需 求)。因为没有预期持有量,净需求就是第 3 周开始时的 200 个框架, 200 个框架的计划订 货入库量。交货周期为 2 周,意味着厂商必须 在第 1 周开始时订购 200 个框架。
同样地,第 7 周时 150 个百叶窗的计划订 货下达产生第 7 周的总需求与净需求: 300 个 框架,以及当时的计划订货入库量。 2 周的交 货周期表示厂商必须在第 5 周开始时订购框架。
10.6.2 安全时间 如果交货周期可变,安全时间的概念就代替
了常用的安全库存概念。管理者必须仔细权衡需 求与持有额外库存的成本之间的利害关系。
精确的生产提前期往往很重要,尤其当计划 目标是恰好在需要零部件与物料之前很短时间内 到货时。过早到货增加库存持有量和持有成本, 但延期到货又会造成严重的破坏性后果,可能使 所有后续作业都延期。了解到这一点,管理者就 可以扩展使用交货周期(即使用安全时间),尽 量早到货。
MRP 为最终产品及其各组件、部件做出了计 划。从概念上说,它们的数值可以用图13-9描 述出来。但实际上,即便是比较简单的产品的 部件数量,也足以生成宽度令人无法控制的表 格。
上例对描述 MRP 过程的主要特性非常有 用,而对追踪物料需求,尤其是同一个组件、 部件、原材料用于许多不同产品的情形时的庞 大任务量只是轻轻带过而已。
考虑如下 MRP 批量问题,其中标明了 8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周的净需求量的数值。
10.4.1 按需确定批量法 最常用的方法。其特点为(1)订购批量恰
好与净需求量相匹配。(2)产出的量恰好就是 每周的需求量,(3)保管费用最小。(4)准 备费用和能力限制可忽略不计。
表 16 - 11 列示了按需确定批量法的计算过程。 第 2 列给出了净需求量。由于按需确定批量法 的思想就是订货量(第 3 列)应完全由需求量 (第 2 列)决定,因而在期末没有剩余库存 (第4列)。由于没有库存转入下一周,所以保 管费用就是零(第 5 列)。但是按需确定批量 法每周都要确定一个准备费用(第 6 列)。因 为有时工作中心每周都要生产各种产品,这就要
10.7 MRP 的复杂例子 10.7.1 示例
安培公司生产一种安装在住宅中的测量用电
量的电表。除了完整的电表外,为了维修和换型 还出售部分零件和部装件。 MRP 系统的任务是 (1)确定一个生产计划,指出各项物料需求的 时区和数量。 (2)然后对计划的可行性进行检验,如果有必 要,则对计划进行调整。
每个百叶窗包括 4 个木制板条部分和 2 个 框架。
•木制部分是工厂自制的,制作过程耗时 1 周 (提前期1周)。 •框架需要订购,生产提前期是 2 周。 •组装百叶窗需要1周(提前期1周)。 •第1周的预期到货量是 70 个木制部分。
为使送货满足如下条件,求解计划订货下达
的订货规模与订货时间:
(1)配套订货(即订货批量等于净需求)。 (2)订货批量为320 单位框架与 70 单位木制 部分的生产批量订货。 解:
例如,图13-6 所示的产品结构树。最终产 品 X 由两个 B 和一个 C 组成。此外,每个 B 需要三个 D 和一个 E ,每个 D 又需要四个 E 。 同样地,每个 C 又由 两个 E 和两个 F 组成。 这些必备条件分层列示,
从最终产品 0 层开始, 然后是 1 层,依次类推。 就像家族树一样,上层
是各构件的双亲。
示例 利用图 13-6 中信息求解: a .组装一个 X 需要 B 、 C 、 D 、 E 、 F 的 数量。
b .考虑表中的各种构 件的持有(库存)数量 后,组装 10 个 X 所需 这些构件的数量。
求解总需求通常比较复杂难解。因为: (1)许多产品都包含相当多的构件; (2)时间的安排问题(订货或生产时间)必须在 分析过程中加以考虑; (3)由于各种原因,还持有某些构件/组件,因 此在求总需求时,务必要从原求得的需求中减去 持有量,才能得到真实需求。 10.2.3 库存记录
c .利用主计划,求解百叶窗总需求,然后再 计算净需求。
求解满足主计划的时间安排的计划订货入 库量与计划订货下达数量,如图 13-8 所示。
主计划显示需要运送 100 个百叶窗,在第4 周开始时没有预期库存量,因此净需求也是
100单位。于是,第 4 周的计划接受数量等于 100 个百叶窗。由于装配百叶窗耗时1周,这就 意味着计划订货下达在第 3 周开始时。运用同 样的逻辑, 150 个百叶窗必须在第 7 周组装, 这样才能在第 8 周运送出去。
(3)计划变更,包括预计日期、订货数量的改 变与取消订单等。 10.5.2 二级报告
绩效控制,计划工作与例外情况都属于二 级报告。 (1)计划执行情况报告评价系统运作状况。它 们帮助管理者衡量实际偏离计划的程度。 (2)计划报告有助于预测未来库存需求。包括 采购约定以及其他用于评价未来物料需求的信息。 (3)除外报告唤起人们对重大差异的注意,包 括最新订单与到货延迟、过多的残次品率、报告 失误、对不存在部件的需求等重大差异。
10. 6 需要考虑的其他事项 除输入、输出、制作过程之外,管理者还
需要了解 MRP 其他许多方面的内容,包括安全 库存持有量,经济生产批量选择等。 10.6.1 安全库存持有量
从理论上说,相关需求的库存系统不需要在 最终产品层次设置安全库存,这是 MRP 方法的 主要优点之一。因为,一旦主计划确定下来,管 理者就能够对耗用量做出计划,因此无须设置安 全库存。然而实际上仍然有例外。例如,瓶颈工 序或残次品率剧增会使后续程序缺货。更进一步, 如果发生到货延迟、制造或装配时间超过期望时 间等情况,都会产生缺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