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
• 五.课后作业
• 1.加强朗读,品味文章的4—6小节。 • 2.思考课后练习。 • 板书设计: • 荷塘月色 • 朱自清 • 行踪:出门——小径——荷塘——归来(进门) • “文眼” • 环境、理想——宁静 • 现实——烦恼 • 情感:不静——求静——得静——出静(不静)
谢谢观赏
3.简介《荷塘月色》创作背景: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为了反 共清党,在上海制造了“四·一二”惨案,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 地。鲁迅、钱玄同、胡适等知识分子陷入了苦闷彷徨中。朱自清 也是这当中的一个。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对现实非常不 满但又无能无力,因此陷入了无限的哀愁、彷徨当中。一个仲夏 之夜,他散步到清华园的荷塘,他为那荷塘的美景所吸引,暂时 忘却了现实。于是作者便用笔写下了《荷塘月色》,记下了他在 这个时刻的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复杂矛盾心理。
• 荷塘月色
• 授课课题:荷塘月色
• 朱自清
• 授课人:教学手段:
• 板书:+PPT
• 课时安排:2课时
•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 教学目标:1.通过把握作者矛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操;
2.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提高散 文鉴赏的能力;
3.掌握通感手法与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培养学生的 语言表达能力。
• 袅娜(niǎo):柔美的样子。风致:美的姿态。①美好的 容貌和举止②风味;风趣。
• 带学生读几遍生词,及时纠正学生发音的错误。接着让学 生自己朗读课文。
• 三.作品整体赏析
• (一)作品结构分析 • 在学习一篇新课文时,首先要了解文章的基本框架,有助于
我们对内容的分析和对主旨的探索。1.让学生提挈每个自然段 的内容。明确: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心境: “颇不宁静”)去荷塘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第4段 荷塘美丽的景色。(观荷塘)第5段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第7段联 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2. 让学生思考如何综合、归纳全文的结构。教师指点:第1段是 “引子”。第2—6段都是写景状物,应归为一部分。第7—8段 由现实写及想象中古时候的旧俗,突转一笔收束全篇。全文 可划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写想起荷塘第二部分(第 2—6段)写夜游荷塘第三部分(第7—8段)写荷塘归来提问: 请同学们总结出作者的行踪。明确:出门——小径——荷塘— —归来(进门)(板书)
• 梁元帝的《采莲赋》描绘了一个热闹欢快的场面,让读者置身于 江南的盛况之中,作者也想像采莲人一样,飞离痛苦的现实世界, 去感受有趣的事。“可惜”的是作者被置身于灰色、黑暗的现实 当中。⑤“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 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江南是作者的故乡,毕业后作者又曾经 在江南的一些地方任教。到了清华之后,常有思念之情,并写下 过不少赞美江南的文章。“今晚”寻求佳境,意在摆脱“不宁静” 的心情,但难以摆脱,身处烦忧,忆往怀旧,想借此超然于现实 的重压之外,但这同样是不可能的。提问:结合刚才的结构分析 以及作者思想情感的分析,请同学们总结一下作者情感的变化。 明确:作者情感:不静——求静——得静——出静(不静)(板 书)
2 回顾作者(请学生回顾作者的生平及其作表。)明确: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著名散文家、诗人、学 者、民主战士、文学研究会早期成员。1916年中学毕业 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的中学任 教,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年,他游学欧 洲,历时近一年,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早年从事 新诗创作,在清华任教后,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 典文学。朱自清正直爱国,参加过“五•四”和“一二 九”运动。抗战任西南联大教援期间,思想有较大转变。 1948.8.12病逝前,嘱告家人,说他已签名拒绝美援, 不要买政府配售的面粉,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 主义精神。毛泽东就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赞扬他有 骨气,“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其代表作有散文与诗 的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朱先生的一篇情文并茂的名作《荷塘 月色》。(板书:荷塘月色、作者)
• 3、教师总结: • 在现实中,作者无法排遣心中的苦闷,因而要寻找感情的寄托。作者
才夜游荷塘,去寻找宁静。在自然环境的美丽和理想生活的憧憬中作 者找到了宁静,但这是暂时的宁静,当作者回到家门,又回到了现实, 心中的烦恼依旧。所以,作者极力描绘了自然的美丽和古代社会的自 由快乐,是借以抒发对现实的不满,漫步荷塘是为了排遣在理想与现 实的对撞中矛盾的苦闷之情。
• (二)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 •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为了反共清党,在上海制造了“四·一二”惨案,国共
两党最终走向了分裂。身在北京的朱自清,听到此消息时非常的震惊。蒋介 石发起的清党运动使很多知识分子看清了他的面目,而积极转变,投身于共 产党。而朱自清没有像他们一样立刻选择了共产党。但此时,他是非常想为 自己找一条出路的,但不知怎么办。春天的一个晚上,朋友栗君突然来访。 栗君是国民党员,他劝朱自清参加他们一伙儿工作。但朱自清对国民党深感 恐惧的。于是,未加入共产党的他对前面的道路不知所措,陷入了选择的困 惑当中。他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在当 时他两条路都没有走,而是采取了逃避的办法。他想用超然尘世的中和主义 来排遣解脱自己的不安和彷徨。《荷塘月色》便是写的便是他的这种矛盾、 无奈心情。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揣摩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 • 1.请学生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体会其含义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 的波澜,此句是全文的“文眼”,为全文定下了抒情基调。(板书:文眼) •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从文中哪些语句中还可以了解到萦绕于作者内心 的思绪?并谈谈对句子的理解。明确:①“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 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作者感慨自己平日身不由己,现 在暂得宽余,流露出对黑暗环境的不满但又感到孤独寂寞的心情。②“这是 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且”字表明了虽只是暂 得解脱可又不能不立即逃离现实的心态,透露出一丝的喜悦。③“但热闹是 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但”字笔锋陡转,蝉蛙如此“热闹”也不能感 染作者,依然难以摆脱绵绵的愁绪,照应了文眼“颇不宁静”。④“这真是 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把握作者当时矛盾复杂的思想感情;
2.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认识通感手法与语言运用的技巧。
• 第一课时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问学生是否见过荷花,以及对 荷花的认识。随后播放PPT,向 学生展示几幅荷花图,请学生欣 赏。同学们,这几福画中的荷 花是清华大学荷花池中的。在 1927年时,当时在清华大学任 教的朱自清先生,曾经用优美 的文字画下了清华大学荷花池 中的荷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 欣赏这篇优美的文章。请学生 回忆自己学过、读过朱自清的 作品,然后请学生代表回答! 明确:《背影》、《春》、 《匆匆》等,这些都是非常优 秀的散文。
• 四.小结
• 通过对全文结构的分析,我们对《荷塘月色》的内容都比较清楚了; 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文中的句子,我们对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感 情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欣赏《荷塘月色》 奠定了基础。下一课时,我们将认真研读作品中写景状物的段落,即 文章的第二部分,进一步体味寄寓于景物当中的复杂感情,欣赏其高 超的语言艺术和独特的表现手法。
• 二听看《荷塘月色》的视频朗读和赏析
• 先让学生听看一遍视频朗读和赏析,再结合课文注释进行 词语讲解。
• 词语讲解:幽僻(yōupì):幽静,偏僻(幽:深远的、隐蔽 的)。蓊郁(wěngyù):树木茂盛的样子。苍茫:空阔辽远, 没有边际。
• 弥望:满眼(充满视野)看到。(弥:满) 田田:形容荷叶相 连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