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阅读答案【篇一:朱自清荷塘月色全文及赏析】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1),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斑驳(9)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10),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11)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树色一例(12)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13),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
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14)去的。
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15)的季节。
梁元帝(16)《采莲赋》里说得好: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21)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了,妻已睡熟好久了。
(1)闰儿:指作者的次子朱闰生(2)蓊蓊郁郁: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
(3)弥望:充满视野,满眼。
(4)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
古乐府《江南曲》中有“莲叶何田田”的句子。
(5)袅娜:柔美的样子。
(6)宛然:仿佛。
(7)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饱含深情的样子。
(8)风致:美的姿态。
(9)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
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也写作“班驳”。
(10)倩影:美丽的影子。
(12)一例:一概,一律。
(13)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
也写作“风姿”(14)艳歌:专门描写男女爱情的歌曲。
(15)风流:这里的意思是年轻男女不拘礼法地表露自己的爱情。
(16)梁元帝:南朝梁代皇帝萧绎。
(20)敛裾:这里是提着衣襟的意思。
裾,衣襟。
(21)《西洲曲》:南朝乐府诗,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意中人的痛苦。
《荷塘月色》的结构,是圆形的,外结构、内结构均如此。
从外结构看,这篇作品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
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也呈一个圆形。
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适应了作者展现一段心理历程的需要。
他知道,作为社会的人,是无论如何摆脱不了现实的骚扰的,苦闷之中,何以排忧?在他看来,“还是暂时超然的好”、“乐得暂时忘记”(《那里走》),宁静也好,超脱也好,都只能是短暂的。
所以,出了门还得回来,获得片刻的静最终还得回到嚣闹中去。
结构和内容的紧密联系,使《荷塘月色》读起来文气酣畅、浑然天成。
《荷塘月色》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
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文章三大部分之间的转接,十分妥贴。
第一部分(1至3段)写夜赏的缘由,用“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就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二部分(4至6段)的夜景描写,烘托出一片宁静之后,让蝉声和蛙声打破宁静,借此转下最后的第三部分,写六朝采莲的热闹和江南故乡采莲的情状,心境又回到现实生活了。
【篇二:荷塘月色-导学案及答案】:韩祥鸿编号:审核人:印数:《荷塘月色》——朱自清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通过反复学生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
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
1、了解作者,导入新课作者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
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同“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本文写于1927年7月,作于北京清华园。
(一)初读课文一、听录音,正音正字,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揣摩关键语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蓊蓊郁郁()袅娜()踱步()霎时()弥望()斑驳()渺茫()点缀() 2、解释下列词语。
幽僻: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踱:慢步行走。
弥望:满眼。
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深含感情。
风致:美的姿态。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
也写作“风姿”。
大意:这里指大概的轮廓。
3、说说作者夜游荷塘的行踪,理清文章结构。
明线: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赏四周、4、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谓的语句,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此句称“文眼”,放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5、朗读全文,把握全文的感情脉络:不宁静——找宁静——暂得宁静——失宁静——回到现实的不宁静中来。
外结构(空间上)内结构(心理上)明确:《荷塘月色》的结构,是圆形的,外结构、内结构均如此。
从外结构看,这篇作品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
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也呈一个圆形。
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适应了作者展现一段心理历程的需要。
宁静也好,超脱也好,都只能是短暂的。
所以,出了门还得回来,获得片刻的静最终还是回到嚣闹中去。
结构和内容的紧密联系,使《荷塘月色》读来文气酣畅、浑然天成。
二、诵读第4节,引导学生思考:①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如画的美景,你能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吗?(月下荷塘)②画面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写出景物的什么特点?(叶、花、香、波)③如果让你拍摄月下荷塘的画面,你怎样安排镜头?(远→近,上→下,静→动)④这幅画给你什么感受呢?学生自由发言,畅谈自己的感受,要结合具体句子谈。
(层次感、立体感)⑤这一段作者有没有提到月?有没有描写月色?在这一段里,作者没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静止画面还是动态景象,处处都存在着淡淡的月光,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通过观察之后的具体描写之中。
那叶子、花朵的情态,以及为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轻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
三、朗读第5节,思考:①这一幅画跟上一幅画比较有什么区别?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荷塘月色)②有人说:朱自清先生是用语言代替丹青的能手。
体会一下:作者是如何用语言给我们描绘出月色之美的?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引导学生细心品味,驱遣想象,把“文字看出一幅画来,不在文字概念上做游戏(叶圣陶语)”,细细咀嚼,把好滋味辨出来。
然后让学生说出感受最深的有关语句,并作出分析、欣赏。
引导学生归纳:由上到下;由正面到侧面;黑影浓、倩影淡,整个画面疏密相间,浓淡相宜。
③本段作者所描绘的画面给人以什么感受?景物素淡、静谧、朦胧、和谐,整个画面,月朦胧,雾朦胧,有一种朦胧之美。
可以看出作者已由“颇不宁静”转变为“暂得宁静”。
四、齐读第6段,思考:①这一段景物描写的是___________的景色,其着笔点是什么?着眼点是什么?荷塘四周着笔点是树,着眼点是月,以树写月。
②和前面的画面比,这幅画的色彩是暗一点还是明一点?可以从那些词语看出来?黯淡的,可以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看出。
③这一段描写景物的次序是怎样安排的?由外到内到外;由远到近到远。
五、动词鉴赏:作者精心选用动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说说下面两句中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2、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3、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4、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1、以流水喻月光,用动感极强的动词“泻”加以点化,将月光写活了,写出了月辉照耀、如倾如泻的景象。
2、本来是倩影映在荷叶上,却说成“画”在荷叶上,“画”含有人为的动作,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挥墨描绘“倩影”。
“画”这个动词是经过锤炼的,与“倩影”搭配得很好,表现出一种趣味,也显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3、而“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地升腾,缓缓地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
4、“洗”承“泻”,“笼”承“浮”,以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月色的朦胧柔和。
六、修辞鉴赏:运用修辞手段摹形传神,淋漓入微,可以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下列句子中运用修辞的妙处。
1、比喻句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3)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4)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5)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6)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7)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8)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分析:1)句写荷叶之美,亭亭玉立,使人联想到她一旦翩然起舞婆婆婀娜的丰姿。
2)写出了淡月照耀下荷花的特点:晶莹可掬的光华;绿叶衬托下花朵忽明忽暗地闪光;纤尘不染的丽质。
3)微风吹过荷波传送之快。
4)月色淡而净,有动感,一泻无余。
5)写出叶与花在月下的特点:奶白色而又娇艳欲滴的实感和轻柔飘渺的姿容。
6)写月影,灌木的黑影可怖。
7)淡月下树色阴暗迷蒙,渲染了荷塘幽静的气氛。
8)以灯光衬月色的朦胧迷人。
明确:比喻句加强了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使我们在遐思中获得了无尽的美感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