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化学上学期第十四次周考试题(含
解析)
(考试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1.下列叙述Ⅰ和Ⅱ均正确并有因果关系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铁是活泼的金属,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可以高效地去除被污染水体中的Pb2+、Cu2+、Cd2+、Hg2+等重金属离子,与铁的吸附性无关,故A错误;
B.硅胶具有吸水性,可用作干燥剂,与水不反应,故B错误;
C.SO2有毒,不能做食品防腐剂,故C错误;
D.肥皂水显碱性,能够与蚊虫叮咬释放的酸反应,可作蚊虫叮咬处的清洗剂,故D正确;故选D。
2.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
古诗词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其意蕴含蓄,意境深远。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①“榆荚只能随柳絮,等闲撩乱走空园”中的“柳絮”和棉花的成分均含纤维素
②“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烟”是弥漫在空气中的PM2.5固体颗粒
③“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中的“香”体现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其中包含了复杂
化学变化过程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①“柳絮”和棉花的成分均含纤维素,故①正确;②“烟”是固体小颗粒弥漫在空气中,不一定是PM2.5的固体颗粒,故②错误;③“香”体现了分子是不停地运动的,故③错误;④植物的腐烂包含了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故④正确;故选C 。
3.根据SO 2通入不同溶液中实验现象,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 、混合溶液中SO 2被FeCl 3氧化生成SO 42−,再与BaCl 2反应产生白色沉淀,体现了SO 2的还原性,A 正确;
B 、SO 2与H 2S 在溶液发生反应SO 2+2H 2S=3S↓+2H 2O ,体现了SO 2的氧化性,B 正确;
C 、SO 2使酸性KMnO 4溶液褪色,这是SO 2在酸性溶液中还原KMnO 4生成Mn 2+,体现了SO 2的还原性,C 错误;
D 、SO 2与Na 2SiO 3溶液产生胶状沉淀,根据较强酸制较弱酸,可得结论酸性:H 2SO 3>H 2SiO 3,D 正确。
答案选C 。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萘()是最简单的稠环芳香烃,萘与足量氢气充分加成的产物一氯代物有2种
B. 酚酞的结构如图所示,其结构中含有羟基(—OH),故酚酞属于醇
C. 溴水能将甲苯、己烯、CCl4、乙醇四种溶液鉴别开来
D. 的名称为2-甲基-戊醇
【答案】C
【解析】
【详解】A.萘()与足量氢气充分加成的产物为,由结构对称性可知,含3种位置的H,则一氯代物有3种,故A错误;
B.中含酚-OH和-COOC-,该物质为酚或酯类,故B错误;
C.分别加入少量溴水,振荡后静置,甲苯的密度小于水的,且不溶于水,出现分层,上层是有色层;己烯能使溴水褪色;四氯化碳的密度大于水的,且不溶于水,下层是有色层;乙醇和溴水互溶、不分层,因此甲苯、己烯、CCl4、乙醇分别与溴水混合的现象为:分层后有机层在上层、溴水褪色、分层后有机层在下层、不分层不褪色,现象不同,可鉴别,故C正确;D.中主链含5个C,-OH在2号碳上,甲基在4号C上,名称为4-甲基-2-戊醇,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为C,要注意常见有机溶剂的密度与水的相对大小的比较,同时注意萃取原理的应用。
5.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元素a、b、c、d,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1、6、7、1。
a-的电子
层结构与氦相同,b和c的次外层有8个电子,c-和d+的电子层结构相同。
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A. 元素的非金属性次序为c>b>a
B. a和其他3种元素均能形成共价化合物
C. d和其他3种元素均能形成离子化合物
D. 元素a、b、c各自最高和最低化合价的代数和分别为0、4、6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