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二语文(人教版)第一单元测试卷

初二语文(人教版)第一单元测试卷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自测题一、积累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荻港(dí)溃退(kuì)歼灭(qiān)杜聿明(yǜ)B.寒噤(jīng)竹篙(hāo)疟子(nǜe)泅水(qiǘ)C.瓦砾(lì)地窖(jiào)偷袭(xí)鞠躬(jū)D.劫掠(jié)晨曦(xī)缀满(zhuì)悼念(zhào)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高屋建瓴月明风清荡然无存头发班白B.张皇失措眼花缭乱丰功伟绩富丽堂皇C.灭绝人性锐不可挡凄风苦雨片语之言D.名复其实转弯抹角打牙跌嘴天昏地暗3.填空。

(1)新闻的六要素是、、,事件发生的、、。

新闻的结构包括、、、、五个部分。

(2)《芦花荡》是孙犁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____________。

4.写出下列描写句是属于哪一类描写。

①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舀几下,她就得休息一会儿。

到底,她把坑里的水全舀干了。

于是她回到那死者旁边,两手抄在死者的腋窝下,把他拖走。

( )②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③“那V形石碑象征被害孩子们的班级——五年级。

”莫马说,“孩子们就在那儿被纳粹杀死。

”( )④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 )5.白崇禧经常说:“不怕共产党凶,就怕共产党生根。

”他是怕对了。

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1)这段话用了修辞手法。

(2)联系上下文的语境,解释这段话的含义。

6.下面一段文字有两处语病,请先将病句找出来,然后进行修改。

①20XX年北京奥运会火炬“祥云”长72厘米,重985克。

②红银对比的色彩蕴涵醒目的视觉效果,有利于各种形式的媒体传播。

③祥云的文化概念在中国具有上千年的时间跨度,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符号文化。

(1)第句有语病,病处修改:(2)第句有语病,病处修改:7.本单元是一个感受战争回顾历史的单元,请写出军事成语和战争名言各两例。

(1)军事成语:(2)战争名言:8.下面是一则关于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新闻,请你仔细阅读写出最合适的标题。

标题:新华网北京5月30日电(石侨会)海内外百万中华青少年心系灾区“一对一”爱心相助活动,今日起在海内外同时启动。

由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合总会主办的这项活动,主要以思想、心灵、精神关爱为主,利用传统交流方式和现代短信、互联网等工具,组织引导社会力量对灾区青少年进行经常性的精神慰藉,并为灾区组织“一对一”相助活动,吸引一批帮扶志愿者,为灾区的孩子提供学习经费和必要的生活用品。

9.简要分析下列对话的言外之意。

50年代初,中国在百废待兴、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为了保卫朝鲜,冒着极大的风险,不惜与美国一战,并帮助朝鲜把美国侵略者赶到了38线以南。

就在这个时候,周总理接受了美国记者的采访。

在采访过程中,周总理随手将一支美国派克钢笔放在桌上。

以下是他们之间的一段对话,你能读出他们的言外之意吗?记者: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呢?总理:提起这支笔啊,那话可就长了。

这不是一支普通的笔,而是一个朝鲜朋友在朝鲜战场上的胜利品,是作为礼物送给我的。

我觉得有意义,就收下了贵国的这支笔。

(1)美国记者:(2)周总理:二、阅读(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意外[德国]梅洛利虽说二人世界的生活非常甜美,但将要到期的购房债务困扰着他们。

昨晚,他们又为此吵了一架。

但在餐桌上,塔玛拉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边吃边和丈夫商量:“威廉,我开车去一趟丹佛,找银行谈一次。

如银行能同意我们分期付款,我们那笔债不难偿清,咱们也不必为此吵架了。

”汽车在一条僻静的大道上行驶,突然,塔玛拉看到路边躺着一个人。

救人要紧!她赶紧停车。

那人在痛苦呻吟,就在塔玛拉伸手的一刹那,那人跃起,用手枪顶着塔玛拉:“别出声!我叫佐林,是个讨人喜欢的人。

快,开车!”塔玛拉心中一惊。

清晨,电台里说有个叫佐林的杀人犯从中央监狱逃出来。

车箱里响起轻轻的嗡嗡声。

“什么声音?”“是无线电话。

”佐林威胁道:“快接!放老实些!”话筒中传来威廉的声音:“塔玛拉,我为昨晚吵架的事向你道歉。

你现在到什么地方了?”“快到丛林古堡了。

咱们的小宝贝莎丽坦乖不?你替我好好地亲一亲她!”汽车驶到加油站。

“咱们该加油了。

”塔玛拉说。

歹徒瞅了一眼汽油计量表:“好吧,你待在车里,闭上嘴!”歹徒冲着加油站的管理员叫道:“把油箱加满!”塔玛拉从后视镜中看到一辆警车驶来。

两名警察把车停在路旁,一边测试胎压,一边与管理员聊天儿。

塔玛拉把车门开了又关,关了又开。

汽车继续行驶,在路口遇上红灯,并行的车道上停满了各式轿车。

这时,从左边的一辆车上走下一名男子,敲了敲塔玛拉的车窗。

“对不起,先生。

”那人有礼貌地对歹徒说,“借个火,可以吗?”歹徒正好从烟盒里取了支烟在点火,他无可奈何地一手拿着打火机,一手按车窗的升降钮。

就在这一刹那,那个人抓住歹徒的手腕,用枪顶住他的太阳穴:“别动,我是警察!”另一侧的车门被打开了,“别害怕,塔玛拉!”另一名警察对她说。

“谢……谢谢两位!”她噙着眼泪说。

“您该谢谢您的先生。

”警察说,“与您通完电话,他就意识到出事了。

我们的同事在加油站认出坐在您身边的正是越狱杀人犯佐林。

塔玛拉太太,顺便告诉您一个好消息,抓住杀人犯佐林的赏金相当高,我想,您正需要这样一笔钱吧?”10.小说情节的发展中出现了哪些“意外”?11.为什么威廉与妻子通完电话就意识到塔玛拉出事了?他会为警方提供哪些信息?12.对选文内容和艺术手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杀人犯佐林说自己是“讨人喜欢的人”,是为了让塔玛拉消除紧张的情绪。

B.多处伏笔与照应,使文章情节跌宕,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C.塔玛拉把车门开了又关,关了又开,是为了能引起警察的注意从而抓捕佐林。

D.警察在加油站一边测试胎压,一边与管理员聊天,没有发现佐林在前面的车上。

13.读完全文,你最敬佩哪个人物?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理由。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列火车缓缓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净是妇女和儿童,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瘦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

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

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不假思索地笑起来。

一个老头狠狠地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

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老妇人就是我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

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场上死去的。

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

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14.文段中描写老妇人多次重复数着“一、二、三……”,其用意是,表达作者对战争的思想感情。

15.文中哪一句话描写了老妇人的外貌?这样写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16.试谈谈你对文末“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这句话的理解。

17.根据提示,试写出符合人物特殊身份的看法。

21世纪的今天,我们更加热爱和平,但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

“铸剑为犁”的雕像在联合国总部前已矗立了四十多个春秋,可是和平的钟声并未向所有渴望和平的人们敲响,战火和死亡仍然践踏着公理和正义。

假如你是联合国的秘书长,你会这样呼吁:作为一名中学生,你会这样说:(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血色黄昏血色黄昏,硝烟滚滚。

日军56师团长驱直入,已彻底切断滇缅国际通道,进占怒江西岸,在惠通桥沿岸同国军接火.中日双方几十万部队摆开了决战架势。

怒江不保。

昆明危在旦夕。

整个大后方已感触到战争的迫近。

距惠通桥不到50公里的泥泞公路上,开来5辆重型卡车。

第一辆车上,坐着一个少校制服的大胡子。

两小时前,他接到集团军总部的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将弹药及食品送上惠通桥南高地。

这里,国军耿振华师已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一个师打到不到一团的兵力了,全体官兵已有4天没进过一口食物,士兵们连枪都端不起来了,而他们接到的命令是必须再坚守24小时,不惜一兵一卒。

惠通桥不保,怒江防线必毁于一旦。

后果将不堪设想。

卡车在公路上疯狂地弹跳着向前冲去。

大胡子少校手提一挺轻机枪,两眼血红。

作为带队长官,他明白迟到一个小时的后果是什么。

不该发生的事发生了。

第一辆卡车扎进炮弹坑里,熄火了。

随后的4辆卡车也被迫停下来。

前面的路面都布满炮弹坑。

押车官兵全部下了车,奔跑着搬石头填炮弹坑,推车,累得气喘吁吁。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四野里聚集来不少饿得皮包骨头的饥民,怯生生地围着卡车转,也不知是谁喊了一声:车里有白馍!顿时.四野里的饥民打了强心针般振奋起来,呼啦冲上去钻进车厢,抢吃起馒头来!大胡子少校手提轻机枪冲到被抢的车前,嘴角抽搐着,两眼滴血,一咬牙将枪端起来对准饥民.只听一片哗哗的枪栓声,全体押车官兵持枪围住了饥民。

就在这时,大胡子少校的双眼直直盯着车尾.然后痛苦地闭上了双眼。

在车尾,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饿得双眼深陷,浑身瘦骨骇人地撑着肉皮,一双脏兮兮的手抓住馒头,嘴里还咬着一只馒头,遮住了半张瘦脸,双眼惊骇而哀怜地望着大胡子少校。

大胡子少校浑身战栗着,两幅画面在眼前交替晃过:一边,是饿着肚子同鬼子拼命的国军兄弟;一边.是手无寸铁饿得只剩一口气的小女孩!他丢下机枪,面对饥民跪了下去,一拳砸在头上:“乡亲们哪.前面守怒江的弟兄们已经4天没有吃饭了,他们空着肚子在和鬼子拼刺刀啊,你们……”。

四野霎时一片寂静:所有人如石雕一般。

小女孩怯生生地挪到大胡子少校面前,将手里的馒头递到大胡子少校手上,然后取下嘴里的馒头也递上去:“叔叔,我不知道这些馍馍是送到前线去的,这个馍馍我咬了一口,请他们别嫌弃,请他们吃饱了多杀鬼子……好吗?”大胡子一下抱起小女孩,只一个劲点头。

他将脸贴着小女孩的脸:“你叫什么名字?”小女孩有气无力地答道:“我叫尤小翠。

”大胡子颤声说道:“好妹妹,等我们打败了鬼子,我一定要让你吃上白馍。

一定让你吃饱好吗?”小女孩吃力地点点头,脸上露出稚气的笑。

所有的饥民们此时都将拿在手里的馒头默默地送回了车上。

然后用最后一点力气抱起一块块填弹坑的石头……。

车队终于怒吼着向怒江方向冲去……。

一周后,大胡子少校和耿振华师长来到陷车的地方,大胡子少校手里提着一小袋馒头,耿师长手里也有一个馒头,一个发黄的有一个缺口的白馍。

他们找一个叫尤小翠的小女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