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第四版-考研笔记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三、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起源于欧洲,至今盛行于美国。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是为了确立、维护和发展新闻自由所作的理论探索,力图以理论形式来阐述、论证新闻自由的合理性、必然性。
1、其主要内涵是探讨新闻自由与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
2、其核心是反对政府对报刊活动的任何干预。
3、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主要观点是:1)(独立自主)报刊独立自主,不受政府的干涉。
2)(监督政府)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
3)"意见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
4)对事实的信念。
五、社会责任论的内涵和评价(注意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发展到社会责任论的过程和新的特点)。
第一、社会责任论是20世纪40年代由一批美国学者正式构建,50年代为西方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并逐渐取代自由主义报刊理论成为西方大多数国家的主导性理论。
其基础仍然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只不过是对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某些修正、修补。
第二、产生背景:进入20世纪,媒介垄断日渐加重,“观念的自由市场”和实际情况发生冲突;赢利动机驱使传播日渐浅薄、刺激化和煽情化,引起众多的问题,公众权利被践踏,多元意见难以表达。
第三、"报刊自由委员会"构建的社会责任论对报刊的五项基本要求:1)(对事实的信念)新闻报道必须真实、全面、理智;新闻报道要做出合理真实的解释。
“对每日的事件给予真实的、全面的和理智的报道,并将它们置于能显示其意义的特定的前后联系之中”:一是指新闻必须真实、全面;二是指新闻报道必须理智;三是指新闻报道要作出合理真实的解释。
2)(意见自由市场)新闻报刊要成为"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
要求报刊应担起社会成员间思想观点交流的责任。
3) (缓和社会矛盾)报刊要反映出社会各个集团的典型画面。
现代社会,公众越来越依赖报刊所提供的情况,作出好或坏的判断。
要求报刊对社会各集团、各种族、各阶层、各区域作出合乎实际的正确描述。
避免因误解而引起冲突,确保美国社会的稳定。
4)(教育宣传)报刊要提出和澄清社会目标和价值观。
这是社会责任论对大众传播媒介提出的全新要求,即大众传播媒介必须承担起教育和宣传的职责。
5)(完整性)报刊要"完全接近每日的信息"。
这是对新闻完整性的要求,凡是对涉及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新闻都有及时报道,保证每个公民平等地分享信息。
不能漏报、瞒报。
第四、社会责任论者还向政府发出了呼吁。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核心是反对政府对报刊活动的任何干预。
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报刊不能真正实行自律,公众对报刊的不负责任又无能为力,社会责任论者只能求助于政府来管束和制约新闻媒介。
社会责任论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问世,10后风行西方各国。
社会责任论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西方社会的变迁,适合西方国家的现实需要,但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西方新闻媒介和公众、政府之间的矛盾,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新闻媒介和社会大众的对立。
七、党报理论起源于前苏联,后来在各社会主义国家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流行。
核心:新闻媒介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即宣传工具,必须无条件地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法规条令。
第一章新闻活动5、新闻活动的渠道第一、亲身传播:1)采用的方法:语言传播(直接交谈、电话会谈)、文字传播(信件、电报、传真、邮件)、体态语言传播(手势、眼神、表情)、信号传播(暗记、旗号等)。
2)特点:信息传播有明确的对象。
属于定向传播。
3)优点:信息传播的针对性强、反馈快、互动性大,可以迅速调整传播内容和方法。
4)缺点:传播面窄,传播速度慢,保真度差第二、大众传播(通过大众媒体传播):1)方式: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杂志、书籍、电影(中国只包括前四种)2)特点:面向全社会传播信息,没有明确的传播对象,是一种无定向传播。
3)优点: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保真度好。
4)缺点:反馈慢,互动性差(网络除外)第三、群体传播(即一个人面对一群人的传播):1)方式:集会、发布会、讲座、报告会、讨论会2)特点:既属于无定向传播又属定向传播,长处和不足介于亲身传播和大众传播之间。
第二章新闻一、新闻的基本特点:(它的影响和作用表现在那些方面?)新闻最基本的特点是真实和新鲜,由此延伸出新闻报道上迅速及时的要求。
这两点是新闻最基本、最核心的规律。
出于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需要,新闻必须真实和迅速。
现代社会,新闻真实、迅速的要求决定了:1663年德国《莱比锡新闻》是世界上最早的日报。
二、新闻的两种定义:1、(形式)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2、(实质)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
六、新闻本源:新闻的本源是事实的变动。
七、新闻的来源:新闻的来源一般有三条途径:一是记者采访他人;二是记者在现场亲眼目睹;三是查阅有关资料或他人来信。
九、新闻类别:按新闻内容分:政法新闻、经济新闻(工交新闻、财经新闻)、体育新闻、文教卫新闻、社会新闻按新闻发生地点分:国际新闻、全国新闻、地方新闻按新闻时间性分:突发性新闻、延缓性新闻按新闻与读者关系分:硬新闻、软新闻1、硬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
包括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改变,政局变化,市场行情,股市涨落,疾病流行,天气变化,重大灾难事故等。
这类新闻为人们的政治、经济、工作和日常生活的决策提供依据。
它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必须迅速,越快越好(迅速);硬新闻的另一个要求是报道尽可能的准确,信息尽可能的量化(准确)。
2、软新闻: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
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并无直接关系;向受众提供娱乐,使其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或供人们茶余饭后作谈资。
软新闻的发生往往没有明确的时间界限,多属延缓性新闻;软新闻耐压,其公开发表也没有时间的紧迫性;软新闻讲究写作技巧,须用生动活泼的文笔,写出情趣来,即“散文笔法”。
第三章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1、信息最基本的特点:信息必须包含新的情况,新的知识,新的内容。
2、除此之外还具有五个特点(一般特点):1)共享性或使用不灭性。
正是信息的共享性才使得信息得以传播。
这是信息和物质的显著区别。
2)扩缩性。
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压缩也可以扩展。
这说明信息是可以无限发掘的。
3)组合性。
两个以及两个以上的信息组合,可以产生出新的信息来。
4)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
这也是信息和物质的又一显著区别。
5)相对性。
信息的相对性是和人们对外界信息的选择性注意密切相关的;而所注意到的信息又和接受者的内在需求相关。
信息的这一特点,就要求我们新闻工作者了解、熟悉受众的需要。
3、信息对新闻工作的要求(1)◇新闻工作者在观念上必须明确:①提供信息是新闻媒介的首要功能。
媒介以向社会提供广泛而及时的信息作为其生存的前提,一切宣传都必须建立在提供信息的基础上。
因为信息是人们任何行为的先决条件②新闻必须致力于消除读者的不确定性。
(2)◇新闻工作在业务上:①变一次性的终端报道为分阶段的连续报道。
信息的强烈的时间效应要求我们变一次性的终端报道为"事前有预测报道,发生时有动态追踪报道,事后有总结反馈报道。
②加强深度报道。
即根据信息扩缩性特点,对信息展开深加工。
③加强新闻综合评述。
这是信息的组合性特点在新闻报道中的具体运用。
④加强全方位报道。
这是运用信息使用的多角度特点,对新闻做多角度、多侧面 "全息"报道。
二、宣传: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
1、宣传与新闻的区别新闻与宣传的基本区别: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观念。
具体区别:1)出发点不同:宣传的出发点是出于宣传者自身的需要,宣传者出于自身的生存发展的需要去追逐受众,把一定的观念传播出去,让受众了解、理解、接受,从而争取受众的信任和支持;新闻活动的出发点是出于受众的需要,是受众出于自身的生存、发展需要而追逐信息。
宣传追逐受众,受众追逐信息。
2)归宿点不同:宣传者传播一定的观念的最终目的是要受众理解它、接受它、支持它,宣传者在宣传之前有自己的主观意图,力图通过宣传影响人们的思想,让受众自觉地按宣传的意图去行动(宣传是为了“收买人心”);新闻发布者除了以新闻谋利以外,对新闻本身没有自己的主观意图,任凭受众自己去分析判断,作出决策。
3)传播的方式不同:信息的传播是一次性的,第二次、第三次就不能再称为新闻(信息)。
宣传却需要经常重复,以加深人们的印象,利于人们的了解和理解,并往往用一种或多种不同的形式反复宣传同一种观念。
4)传播的要求不同:信息沟通要求定量的准确(即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及时、准确);宣传要求定性的准确,即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观点要求正确鲜明,材料要真实典型。
二者的复杂联系:尽管二者从定义、特点、职能上均有原则性的区别,但又出现一定的特殊复合现象。
媒介的所有者(私人、集团、政党、阶级)或新闻工作者自身处于某种目的,自觉不自觉地利用新闻报道宣传一定的思想、观念,表达自己对新闻事实的理解和评价。
2、联系:二者有一定的复合。
新闻有时被利用作宣传。
但必须强调当新闻和宣传结合时,要尊重信息传播的基本要求,不能把它当宣传品。
越是好的新闻,就越善于在内容上贯彻自己的意见,也越善于在形式上隐蔽自己的意见。
这就是通常所谓的“用事实说话”。
三、舆论的定义、本质及特点1、定义: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注意:媒介现实、媒介拟态环境、拟态公众,P53 主流意见(优势意见)】2、本质:舆论作为公共意见(公众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众事务为指向,并因此具备许多独有的个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特点:1)公开性。
舆论在公开讨论中形成,又公开表达以实施干预。
自始至终它都是在社会公共领域内产生并发挥作用的。
2)公共性。
具体体现为舆论指向的公共性和作用目标的公共性。
3)急迫性。
舆论涉及的都是近在眼前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只有现实的带迫切性的问题才能引发舆论。
指向与目标的现实迫切感决定了舆论的社会急迫性。
4)广泛性。
舆论的广泛性是指舆论存在范围的广泛性和影响范围的广泛性。
这种存在和影响的广泛原因主要在于舆论主体公众聚合的随机和多元舆论以及意见指向的涵盖范围的广阔。
5)评价性。
舆论是一种意见,它不是一般的客观评述,而是对事物作出的判断,带有明显的主观倾向,也就是具备了一种评价性。
4、舆论的社会功能:(1)舆论作为一种公开的社会评价,它所实现的社会功能是以公开表达的集合式的公众意见直接或间接地干预社会生活。
这是由其“民意表达和民众力量的显示”的本质特性决定的。
舆论是公众针对特定公共事务的一致意见,其目的就是要使公共事务最大限度地符合公众共同的意志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