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荣《新闻学概论》配套题库(6-10章)【圣才出品】第六章互联网与新媒体一、概念题1.即时(华南理工2019年研)答:即时是新媒体的特点之一,是指立即得到结果。
新媒体的即时性,首先与互联网在传播技术上的优势相关,但更重要的是网民的积极参与,尤其是Web2.0时代下UGC(用户生成内容)的出现,进一步发挥了互联网在即时传播上的特色。
即时信息是相对较新的交流方式,它通过即时工具发送,广泛应用的包括腾讯QQ、微信、飞信等。
2.互联网电视(人大2015年研;中山大学2015年研)答:互联网电视(NTV,Network Television)又称网络电视,是指以宽带网络为载体,以视音频等多媒体为形式,以互动个性化为特性,为所有宽带终端用户提供全方位、有偿服务的业务。
互联网电视在数字化和网络化背景下产生,是互联网网络技术与电视技术结合的产物。
在整合电视与网络两大传播媒介的过程中,网络电视既保留了电视形象直观、生动灵活的表现特点,又具有了互联网按需获取的交互特征,是综合两种传播媒介优势而产生的一种新的传播形式。
3.IPTV(复旦大学2012年研)答:IPTV(Internet Protocol TV),即交互式网络电视,是指通过可控、可管理、安全传送并具有QoS保证的无线或有线IP网络,提供包括视频、音频(包括语音文本、图形和数据)等业务在内的多媒体业务。
其中,接收终端包括电视机、掌上电脑、手机、移动电视及其他类似终端。
IP电视可以分为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和互联网交互式网络电视两种,前者通过电信网进行节目传输,后者则以互联网为传输渠道。
交互式网络电视集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多种技术于一体,扩展了“看电视”的概念。
它是由广电或者通信运营商建立IP专网(有别于传统的同轴电缆有线电视网络)用于承载IP化的数字视频内容,用户终端安装IP机顶盒进行流媒体接收和解码的数字电视业务模式。
其最大的特点是具有交互功能。
二、简答题1.请解释何为“两个舆论场”,当前“两个舆论场”发生哪些新变化。
(清华大学2019年研)答:(1)“两个舆论场”的定义舆论场是指新闻舆论所集中发生的场所。
舆论场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有新闻媒体的聚集,二是有大量受众的关注。
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于1998年提出,在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着两个“舆论场”:一个是老百姓的“民间舆论场”;一个是主流媒体着力营造的“官方舆论场”。
两个舆论场重叠的部分越大,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越强;两个舆论场重叠的部分越小,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越弱。
如果两个舆论场根本不能重叠,主流媒体就有丧失舆论影响力的危险。
当下我国客观存在着两个舆论场,一个是党报、国家通讯社、国家电视台组成的官方舆论场,一个是都市报特别是互联网构成的民间舆论场。
要处理好这两个舆论场的关系,使之良性互动,正确引导舆论,发挥正能量。
(2)“两个舆论场”的新变化①“三微一端”移动舆论场成为网络舆论新重心在中国,“主流媒体舆论场”所使用的媒介基本上是传统大众媒体,其新闻议程设置和舆论的偏向都控制在把关人手里,整个舆论传播模式是单向的,受众缺乏反馈发声的机会。
官方舆论关注的是宏观的社会效应,传递的是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观,但在舆论宣传时往往采用“守门人”过滤和单维度的线性传播方式,所用语言也多是格式化的官方语言,大部分公众的意见较难通过主流媒体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无论是态度立场还是话语方式,往往都给公众以乏味、不接地气的印象。
而新媒体的产生和繁荣,带来了舆论格局的新变化,将原来以传统主流媒体为主导的舆论格局打破,形成了以讨论话题多元、互动交流便捷、自由平等对话、传播影响力大等特征的“民间舆论场”,其以互联网新媒体为代表,具有双向通道,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传播者和受众互为主客体且拥有更强大的参与能力。
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把分散的人群重聚起来的巨大作用,因而即使是日常生活中的某一个具体问题,也可能被不断放大,形成产出预期的舆论影响力。
②新媒体发展加剧了“两个舆论场”的碰撞新媒体传播的发展,民间舆论场给官方舆论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力。
特别是中国正处于社会经济的转型期,经济粗放增长与转型的压力、贫富差距的扩大、深化改革的推进较为艰难、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完善等因素,都可能成为网络舆论热点爆发的动因。
网络舆论传播行为是众多因素合成的结果,网络利用其各种技术优势,开发了各种信息传播平台,客观上为广大民众提供了发泄情绪的渠道,这决定了两个舆论场间的摩擦和矛盾会在一定程度存在。
③政务新媒体开始向“集群”发展从鼓励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开设微博、用好博客,到包括人民日报法人微博等中央级媒体、各地党报主动挺进微博舆论场域;从监察部在一些主要网站开设网络举报监督专区,到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开通、实现通过网络收集反腐败信息与制度化反腐倡廉工作无缝对接。
从舆论板块看,体制内媒体微博和政务微博异军突起,成为新一代网络“大V”,正在扭转前几年政府工作在网上被“围观”的被动局面。
这一系类现象表明“独唱”的格局将被改变,“集群力”将对政务新媒体的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2.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特征有哪些?(中央民大2017年研)相关试题:(1)简述新媒体的基本特点。
(华南理工2011年研)(2)简述新媒体的定义及其特点。
(西南大学2008年研)答:(1)新媒体的定义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指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以手机为代表的新的媒介终端。
它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2)新媒体的特征/特点①即时新媒体的即时性,首先与互联网在传播技术上的优势相关,但更重要的是,网民的积极参与,尤其是Web2.0时代下UGC(用户生成内容)的出现,进一步发挥了互联网在即时传播上的特色。
比如,汶川地震时,在地震发生仅仅4分钟后,就有来自云南的新浪博友“说来话长”发表了第一篇有关地震的博文——“地震了!”。
②海量新媒体通过技术使得空间无限扩大,信息内容涵盖丰富和多样化,海量信息得以呈现和储存。
面对海量信息,搜索引擎、云方式等针对海量信息管理的各种应用,先后被开发出来。
③互动新媒体的出现,尤其是Web2.0时代的到来,使受众反馈与传、受互动问题得到解决。
借助数字化技术,传、受双方不再固定,而是可以随时进行角色置换。
在网上,人们不再是大众传媒的信宿,他们既可以自由选择信息来阅读、收听、收看,也可以自主创造、编辑、发布信息,还可以和其他人讨论互动。
传统的权威被颠覆,每一个终端都有望成为中心。
受众的需求——互动和个性——已不再是技术进步的牺牲品,而是技术进步的原动力。
④个人化网络建立的初衷,是为了资源的共享。
共享需要一个平台,即电脑必须相连,并保持开放。
网络的兼容性和多样性使得网络成为一个没有中心的世界,因为没有中心,它自然是一个分权的社会。
⑤融合新媒体拥有几乎所有的传播形式: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这种多媒体性,极大地丰富了新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报道更为生动形象、直观具体。
它还综合了传统三大媒体的传播手段,在一个平台上实现了点对点、点对面、面对面的同时传播。
以往基于媒体特性,将受众分割成读者、听众、观众等三大群体的界限被打破了,人们有了“用户”这样一个统一的身份,从而实现了对上述三种身份的融合。
3.简述互联网三大公害。
(西南大学2019年研)答:互联网三大公害是指谣言泛滥、侵犯隐私、群体极化。
在当下网络环境中,由于网民众多、良莠不齐,进入互联网的门槛很低,舆论的质量大大降低,互联网三大公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1)谣言泛滥网络谣言泛滥危害重大。
我国互联网上谣言频频,对社会影响非常恶劣。
比如,2010年2月20日,有5个人通过微博制造谣言,说山西省将发生地震,一时风传全省,全省几十个县市数百万公众2月20日凌晨在寒风凛冽中逃到街头。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地震、海啸,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
3月16日浙江一位网民发帖称以后的海盐将会有放射物。
一时间,全国沿海城市居民疯狂抢购食盐,市场大乱。
一人造谣,全国震动。
谣言形形色色,影响方方面面,严重干扰了国家的政治秩序、经济秩序、社会秩序。
(2)侵犯隐私手机随手拍,随时上网,可以在瞬间把个人隐私暴露在世人面前。
在不同意见的争论中,谩骂、恐吓,几乎已成家常便饭。
“人肉搜索”借助全体网民的力量,固然可以让恶人无处逃遁,但也常常伤及无辜,使持有不同意见的网民的隐私遭受侵犯。
(3)群体极化网民凭借人多势众,常常把某一种意见推向极端,而且决不允许有不同意见的表达。
在中国当下的网络空间,起哄、夸张、炒作、谣传比比皆是,有的甚至为了一个看似正当的目的而采取极端手段,最终演变为多数人的暴政。
群体极化的形成与我国网民的构成有很大关系。
据CNNIC的调查显示,目前中国网民中,只有22.2%拥有大专以上学历,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占43.8%,70%左右网民收入在2000元上下,其中40%以上为在校学生。
这种处于社会中下层的民众,对现实缺乏理性、全面思考,而往往情绪冲动,易走极端。
4.简述新传播革命带来传播主导权争夺的主要表现。
答:新传播革命带来传播主导权争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新传播革命打破了国家对传播渠道的垄断,赋予社会前所未有的传播资源,从而产生了社会与政府争夺传播主导权的斗争。
这里的社会,指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也包括每个公民。
(1)议程设置过去,政府以其权威,决定信息发布的时机、场合、内容,从而设置国内公众的主要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