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景别

景别

第一节电视景别的作用及其分类
一、景别——被摄主体在画面中呈现的范围。

二、景别的分类: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远景、远景、大全景、全景、中全景、中景、中近景、近景、特写、大特写。

(5)
通常有两种分类方法:
一种是:以不同景别所具有的结构方式为标准,凡表现一个相对完整的事物或一个相互紧密联系的事物的整体画面为全景画面。

一种是:以成年人身体标准为尺度,以表现或截取人体部位多大范围来划分景别。

景别的作用:
1、景别的变化带来了视点的变化,它能满足观众从不同的视距不同的视角观看景物的心理要求。

2、景别的变化使画面表现被摄主体的范围发生变化,它使画面在再现或表现被摄对象时具有了更加明确的指向性。

3、景别的变化是形成影片节奏的变化因素之一。

影响节目节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景别的变化是其中重要的一点
4、两极景别对被摄景物和物体超距离,超比例的表现具有某种移情作用。

所谓两极景别——大远景和大特写
第二节远景(抒情)
一、远景——表现开阔场面空间的画面,它是景别中表现空间范围最大的一种景别。

二、远景画面的功用
1、远景画面呈现的视野开阔,包容的景物范围大,画面容量也大,可以同时提供较多的视觉信息,注重对景物和事件的宏观表现。

2、远景画面视野开阔,场面壮观,对事件和景物有一种量的冲击和震撼。

量,一是事物数目的量,二是空间范围上的量。

3、以景物为主体的远景画面具有借景抒情的意味。

4、远景不仅可以写景,而且也是写人的景别。

5、片子中多用远景作为开篇或结尾画面。

三、拍摄远景画面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拍摄远景画面要有一定的长度。

2 、拍摄时以追求画面的总体效果为主,构图时从大处着眼,重点处理好景物在画面中所呈现的主要线条、色调和影调。

注意画面的整体结构和气势。

3、远景画面的构图时要经营好地平线在画面中的位置,并注意地平线的水平。

4 、镜头运动速度一般放慢,要平稳、均匀。

5 、多选逆光、侧逆光且注意选择前景。

总结:
远景具有广阔的视野,常用来展示事件发生的时间、环境、规模和气氛。

比如表现开阔的自然风景、群众场面、战争场面等
一般重在“取势”,不细琢细节。

在远景画面中,不注重人物的
远景除了表现规模、气氛、气势之外,还可以表现一定的意境。

远景画面,包容的景物多,时间要长些。

一般不少于10秒。

第三节全景(交代)
一、全景——表现成年人的全身或场景全貌的画面
二、全景画面的功能
1、表现一个事物或场景的全貌(表现一物体的完整形象)使观众对所表现的事物和场景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2、完整地表现人物的形体动作
3、通过人物形体动作的表现,揭示人物内心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4、表现特定环境中的特定人物
5、在一组蒙太奇镜头组接中,全景画面具有某种定位作用。

三、拍摄全景画面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确保主体形象的完整
2、由于全景画面集纳的造型表现元素最多,要注意各元素间的关系,防止喧宾夺主。

3、全景画面往往是该场景的拍摄总角度,全景镜头要先拍。

总结:
全景用来表现场景的全貌或人物的全身动作,用于表现人物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全景画面,主要表现人物全身,活动范围较大,体型、衣着打扮、身份交代的比较清楚,环境、道
具看的明白,通常在拍内景时,作为摄像的总角度的景别。

在电视剧、电视专题、电视新闻中全景镜头不可缺少,大多数节目的开端、结尾部分都用全景或远景。

远景、全景又称交代镜头第四节中景(叙事)
一、中景是表现成年人体膝盖以上部分或场景局部的画面。

二、中景画面的功用
1、表现人物上身的活动范围。

2、表现物体内部最富有表现力的结构线。

3、常被用作叙事性的描写。

三、拍摄中景画面应注意的问题
1、拍摄时应掌握好画面的大小尺寸。

2、注意结构中心的把握。

3、拍摄物体时要把握住物体内部富有表现力的结构线。

总结:
画框下边卡在膝盖左右部位或场景局部的画面成为中景画面。

但一般不正好卡在膝盖部位,因为卡在关节部位是摄像构图中所忌讳的。

比如脖子、腰关节、腿关节、脚关节等。

中景和全景相比,包容景物的范围有所缩小,环境处于次要地位,重点在于表现人物的上身动作。

中景画面为叙事性的景别。

因此中景在影视作品中占的比重较大。

处理中景画面要注意避免直线条式的死板构图、拍摄角度、演员调度,姿势要讲究,避免构图单一死板。

人物中景要注意掌握分寸,不能卡在腿关节部位,但没有死框框,可根据内容、构图灵活掌握。

第五节近景(表意情感交流)
一、近景——表现人物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的画面。

二、近景画面的功能
1、近景是表现人物面部神态和情绪,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景别。

2、近景画面拉近了被摄人物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容易产生一种交流感。

3、充分利用画面空间近距离地表现物体富有意义的局部。

三、拍摄近景画面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保证近景画面的细部质量。

2、画面构图时背景景物应尽量简洁,色调统一避免杂乱的
背景喧宾夺主。

3、近景画面空间小,主体画面只能表现一个人物。

总结:
拍到人物胸部以上,或物体的局部成为近景。

近景的屏幕形象是近距离观察人物的体现,所以近景能清楚地看清人物细微动作。

也是人物之间进行感情交流的景别。

近景着重表现人物的面部表情,传达人物的内心世界。

是刻画人物性格最有力的景别。

由于近景人物面部看的十分清楚,人物面部缺陷在近景中得到突出表现,在造型上要求细致,无论是化装、服装、道具都要十分逼真和生活化,不能看出破绽。

近景中的环境退于次要地位,画面构图应尽量简炼,避免杂乱的背景夺视线,近景人物一般只有一人做画面主体,其他人物往往做为陪体或前景处理。

“结婚照”式的双主体画面,在电视剧、电影中是很少见的。

第六节特写(强调)
一、特写——表现成年人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些被摄对象细部的画面。

二、特写画面的表现功能
1、通过排除一切多余形象,突现事物最有价值的细部,强化观众对所表现的内容形象的认识。

2、描写事物细部,突出事物的细部特征,从而达到透视事物深层,揭示事物本质的目的。

3、通过人物面部的直接表现,揭示人物复杂多样的心灵世界,并形成一种独特的场面调度。

4、特写是将画内情绪向画外推出的画面。

5、表现物体的质感。

6、割裂被摄体局部与整体的联系,调动观众的想象创造悬念。

7、特写分割了被摄体与周围环境空间的联系,常用做转场镜头。

8、特写镜头在影片组接中常是表现的重点。

三、拍摄和运用特写画面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构图一定要饱满,对形象处理宁可大一点不要不足,即空间不要空旷。

2、准确控制曝光量,过度或不足都会直接影响质感的表现和
饱和度。

3、在一些景物空间复杂的场面,不要孤立地使用特写镜头,避免表现空间的不明确性,而产生空间混乱现象。

总结:
画面的下边框在成人肩部以上的头像,或其他被摄对象的局部称为特写镜头。

特写镜头被摄对象充满画面,比近景更加接近观众。

背景处于次要地位,甚至消失,特写镜头能细微地表现人物画部表情。

它具有生活中不常见的特殊的视觉感受。

主要用来描绘人物的内心活动。

演员通过面部把内心活动传给观众,特写镜头无论是人物或其他对象均能给观众以强烈的印象。

道具的特写往往蕴含着重要的戏剧因素。

在一个蒙太奇段落和句子中,有强调加重的含义。

比如拍老师讲课的中景,讲桌上的一杯水,如拍个特写,就意味着可能不是普通的水。

正因为特写镜头具有强烈的视觉感受,因此特写镜头不能滥用。

要用的恰到好处,用得精,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滥用会使人厌烦,反而会削弱它的表现力。

尤其是脸部大特写(只含五官)应该慎用。

在影视逐渐发展过程,人们发现影视可以采用超过我们视觉的模式,从不同视觉、不同范围来表现一个事物。

逐步总结出远、中、近、特、全等几个类型的景别。

作用就是从不同的视觉角度、不同的范围来表现主体。

从而可以更明确的体现主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