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城市宣传
.郭守敬科技文化 郭守敬,字若思,(公元1231-1316年),邢台县人,是我国宋元 时期最负盛名的天文学家和水利工程专家,也是十三世纪世界上杰 出的科学家之一,在天文、历法、水利和数学方面有着突出贡献。 郭守敬一生的科技成就有十几项遥遥领先世界水平,为全人类的科 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制成了世界最早的自鸣钟--大明殿灯漏 ,比欧洲同类产品早400多年;发明了世界最早的大型赤道仪--简仪 ,比欧洲早300多年;制作出了最早发明和运用了滚动轴承,比达· 芬奇发明的滚筒轴承早2个世纪。他制成了《授时历》,推算出一年 有365.2425天,跟地球环绕一周的时间,只差26秒,跟目前世界通用 的格里高利历的一周期一样,但比格里高利历早三百年。为了纪念 郭守敬的贡献,月球上一座环行山他名字命名,一科小行星也以他 名字命名,在邢台和上海均有纪念他的郭守敬路(街)。 以郭守敬为代表的邢台科学家群,包括天文学家张遂(一行)、刘秉忠 、张文歉、郭伯玉等等,他们是邢台人的骄傲,也是邢台科技文化 的精髓。邢台人有责任有义务大力弘扬以郭守敬为代表的邢台历史 科技科技文化。
扁鹊原名秦越人,在祖国医学史中享有崇高的地位,2000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 敬仰,座落于邢台内邱神头村鹊山脚下的扁鹊庙始建于战国时期,在全国扁鹊 庙群中,建筑规模最大,建筑年代最久。它坐北朝南,在群山环抱之中,右扶 龙腾山,前临龙腾水,占地4.5万平方米,由27个建筑组成,顺中轴线分布,按 天、地、人三才布局。主要建筑有:回生桥、山门、碑楼、献殿、扁鹊庙、药 王庙等, 为国家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庙内有扁鹊塑像,庙左有扁鹊 墓,每年农历三月,八方人士云集祀之,香火极盛,达月余之久. 扁鹊医术高超,在《史记》扁鹊传中,记载了几则流传千古的病案。晋国“专 国事”的大夫赵简子(赵襄子的父亲,邢台是赵襄子的封地)生了重病,已五天不 省人事。扁鹊为赵简子治好病后,为答谢扁鹊,赵简子便将邢台内丘的蓬山4万 亩土地赐封予扁鹊。扁鹊接受了这份赐封,从此便在此居住下来,上山采药, 入乡巡医,邢台的内丘便成为他的第二故乡。 后来,扁鹊行医到秦国,秦太医令李醯“自知技不如扁鹊”,十分嫉妒他 ,便派人刺死了扁鹊。虢太子千方百计把扁鹊的头颅从秦国找回,葬在内丘蓬 山,并立庙祭祀,由此这个山村便更名为“神头”。人们称赞虢国太子的忠义 ,便把他和扁鹊采药的山峰称为“太子岩”。 华夏医祖扁鹊以邢台内邱为行医故里,形成的史迹及衍生的文化,是历史留 给后人的珍贵遗产和民生福祉。因此,传承历史文明,研究扁鹊文化,弘扬扁 鹊精神成为邢台人民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百泉的泉文化 “顺德有一景,家家有口井。”邢台是座有着3500年建城史的古城,还曾是芦花摇曳、柳 绿荷香的泉城。邢台以“泉城”为傲. 有水则有灵气。 泉城邢台,历朝历代都留下过诗词和传说。“环邢皆泉,遍野甘露溢,平地群泉涌”,邢 台周围2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水涌百穴,其数量之多,涌量之大、水质之佳、景色之美 ,堪与济南媲美。邢台“百泉”由百泉坑、葫芦套、黑龙潭、达活泉、金屑泉、紫金泉、 珍珠泉、喷玉泉、狗头泉等15个泉群组成,终年喷珠吐玉,故称“百泉"。泉是大自然赐 给人类的一种宝贵水资源。它不仅给人类提供了理想的水源,同时还以独特的形貌声色美 化着大地,美化着人类的生活。华夏民族在对泉水的开发利用与认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 了一种独特的“泉文化”,包括对泉的开发、利用、保护、崇拜、观赏和讴歌赞美等内容 ,成为中华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受人点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文思泉涌” 、“泪如泉涌”等。河北邢台的百泉灌区,元明以来就一直以灌溉之利造福当地百姓。元 代著名科学家、水利专家郭守敬,曾在泉区开渠引泉,灌溉农田,通舟行船。至明代中叶 ,泉区渠系更加发达,仅引水闸就达30理,一度成为邢台一带重要的水源地,引泉浇地达40万亩,使这里成为旱涝保 收的“冀南明珠”。 商周以前邢台“邢”字的最初写法是“井”,一个由“井文化”为根衍生的文脉,注定了 它与水的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老邢台的八大景之中,有一半与泉、与水相关——达活名泉、柳溪春涨、鸳水灵井、玉 泉夕照。
梅花拳武术文化 梅花拳,亦称梅花桩,中国主要的武术拳种之一。 梅花拳创派祖师-邹宏义,字光大,顺德府(邢台)人,自幼天资聪颖,极具悟性,融周易八卦 于拳理,化阴阳五行于拳法,历经数载精心锤炼,创立了一整套别具一格的独特拳派,取 梅花在冬未尽,春未到之时开放,含先知先觉之意,合先备先用之理,达先发制胜之效, 且拳分五势,正合梅花五瓣之形,故取名梅花拳。梅花拳自邹宏义始,才正式传播民间 后来邹宏义父子定居在邢台平乡后马庄,专心拳艺,以马庄为中心,把梅花拳推向冀、鲁 、豫三省。梅花拳根在邢台平乡,花开四方。自清初以来,以邢台平乡为中心,梅花拳遍 布冀、鲁、豫,辐射全国十数省市区及五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梅花拳是中国传统的武术 的流派之一,它经历了数百年来武林高手的不断锤练,日臻完美,它是增强体质、磨炼意 志、振奋民族精神的一种手段,简单易学、效果显著,长期以来在民间广泛流传,它文武 并重,是中国著名之文武双修的拳派。历史上,梅花拳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国巨大影响,梅花 拳传人赵三多(邢台威县人)改梅花拳为义和拳,率先开坛授拳,领导发起了洪洪烈烈的义 和团"扶清灭洋"运动,著名的冀南暴动主体就是梅花拳民,抗日战争时期的以梅花拳民为主 的红枪会、大刀会为解放邢台大地作出了巨大贡献。 梅花拳不单有一套完整拳术、套路和习练功法,还有一套系统的武术理论,这在中国武术 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对弘扬中华武术精神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有意义。1988年 汉城奥运会上,受奥林匹克仲裁委员会之邀,中国梅花拳之梅花桩功作为唯一代表中国民 间竞技项目在开幕式上进行表演,受到世界观众的喜爱。 做为邢台人有义务和责任把梅 花拳和梅花拳的精神发扬光大。
本地特色小吃也是邢台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邢台锅贴为河北省10种地方名吃之一。1934年冯玉祥的厨师南 宫人张汉英随军路过邢台,在邢台南关市场院开设了“六合居”饭 庄,独家经营锅贴,因其“外焦里嫩”、“香而不腻”享誉牛城, 1956年公私合营并入邢台饭庄,1991年被评为全省“优质风味产 品”。 “义兴张”道口鸡为河南滑县张炳所创,1938年张炳七世孙张 长荣带其徒弟卢玉俊辗转来到邢台制作道口鸡。,因此鸡味香肉烂 ,形美色佳,在1959年荣获河北省食品一等奖。1980年被评为河 北省肉食类名牌产品。 黑家饺子创始于1943年为我省清真名吃,1992年被河北省烹 饪协会评为“河北省优质产品”,1994年获得“全国清真名牌风味 食品”称号。另外:威县火烧、南宫熏肠、临西饼卷肉、隆尧魏庄 熏鸡、平乡酥鱼、广宗薄饼、清河菜豆腐、邢台梁清泉的崩盖烧饼 、邢台石头饼,都是邢台久负盛名的地方名吃,也是邢台饮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夕爱情文化 邢台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原生态“七夕”文化采集基地,“中国七夕 爱情文化之乡”。邢台众多的七夕文化遗址堪称全国之最。集中在 天河山和内邱线内,邢台市流传着大量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和歌谣, 全市21个县市区保留了许多古老独特的“七夕”风俗,仅“七夕” 庙会就有七处。每年七月初一到初七,数十万人云集内邱县的玉皇 庙,不分昼夜,通过跑功、唱戏、拜“天棚”、“地棚”等仪式祭 拜牛郎织女,祈求婚姻美满、全家安康。近年来在邢台出土了大量 唐代至清代的“七夕”祭祀用品——摩柯罗(泥模)一千多种,图 案之丰富,品种之繁多,为全国所罕见。五十年代,让牛郎织女传 说享誉海内外的电影《牛郎织女》正是在邢台南康庄拍摄的。据《 内邱县志》记载:“七月七日暴衣书,不知乞巧。”是最早一批记 录“前乞巧节”风俗的文本之一。 这些异彩纷呈的民俗世像和遗迹,共同构成了邢台市以牛郎织女神 话传说和遗迹为轴心,以“七夕”庙会、牛郎织女祭祀仪式为载体 ,以弘扬忠贞爱情为主旨的“七夕”文化大观。
邢台城市文化宣传
邢台市 辖2个市辖区、15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 市人民政府驻桥东区。 桥东区桥西区 南宫市(凤岗街道) 沙河市 邢台县(邢台市桥东区) 柏乡县(柏乡镇) 任 县 (任城镇) 清河县(葛仙庄镇) 宁晋县(凤凰镇) 威 县(洺州镇) 隆尧县(隆尧镇) 临城县(临城 镇) 广宗县(广宗镇) 临西县(临西镇) 内丘县(内丘镇) 平乡县(丰州镇) 巨鹿县(巨 鹿镇) 新河县(新河镇) 南和县(和阳镇)
."周公与桃花女"汉族婚俗文化 在我国北方,尤其是在邢台市一带,民间婚嫁的习俗风尚至今还沿袭着许多传统形式,如 男方求婚时,要“下庚贴”、“送食箩”;新娘出嫁时,要“穿红袄”、蹬“黄套鞋”、 戴“护心镜”、蒙“红盖头”;迎亲途中“鸣锣放炮”,娘家兄弟“送亲押轿”,遇到奇 石怪树、井台磨坊,要贴“红喜帖子”;迎亲队伍“不能走回头路”;新娘到了夫家门口 要“拉弓射箭”、“过马鞍”、“踩红毡”;新郎家前门要点“长明灯”、撒“门卫子” 、竖“秆草个儿”;门头上要放“年糕”,天地桌上要放“斗”、搁“秤”;拜堂时要“ 撒草料”;新娘入洞房后,要“面对墙角坐”…… 冀南一带及华北许多省市民间婚丧习俗 大多出自“周公与桃花女”这个传说,而邢台市的周公村和桃花村就是这个传说的发祥地 . 周公与桃花女是两个传奇人物,特殊的身世和机遇使他们获得了常人没有的本领,周公得 到了天书的上卷《天文》,桃花女得到了天书的下卷《地理》,上卷可推算阴阳运转,下 卷能破解沉浮祸福。两个人都用自己的本领为老百姓化危解难,成了人们心目中的神。但 拥有天书上卷的周公还总想得到下卷,于是设下一个个玄机加害桃花女,结果被桃花女一 次又一次识破。最后,周公竟想出了假意求婚的招,在迎亲的途中设下连环计欲害桃花女 ,结果又被桃花女个个破解,由此留下了汉族婚俗绵延至今. 不论这些婚嫁习俗有何解释和演变,都是周公与桃花女结亲时流传下来的,沿袭到现在 已有2000多年了。 邢台的周公村、大桃花村、小桃花村、石坯头村等村庄都因这个传说 而得名。这些村落里,至今还保存着与传说有关的遗址实物。 看多了少数民族奇特的婚俗,其实咱们汉族人的婚俗也非常精彩有意义,大力发扬源于邢台 的"周公和桃花女"的汉族婚俗文化"是邢台人的责任和义务.
邢窑白瓷文化 邢窑是唐代著名的瓷窑,窑址位于今邢台市的内丘县和临城县祁村一带,是我国 白瓷生产的发源地,在我国的陶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唐代的陶瓷业,以北方烧制白瓷的邢窑和南方烧制青瓷的越窑最受人们推崇,形 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越窑的青瓷和邢窑的白瓷代表了当时瓷制品的最高水 平,同时著称于世。陆羽《茶经》这样评价:“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 类雪,越瓷类冰”。皮日休《茶瓯诗》写道:“邢窑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 月魂坠,轻如云魄起。”段安节《乐府杂录》记载,唐大中初年,有调音律官郭 道源者,“善击瓯,率以越瓯、邢瓯共十二只,旋加减水于其中,以箸击之,其 音妙于方响。”李肇《国史补》中说,“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 通用之。”邢窑的白瓷朴素无纹,以洁白、细腻、滋润、类银类雪的色调及朴素 大方的造型见长。时人赞之谓:"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白如雪"。从唐代这 些文献记载可知,唐代邢窑生产的白瓷,其质量是十分精美的。釉色洁白如雪, 造型规范如月,器壁轻薄如云,扣之音脆而妙如方响。同时,也因其数量增多, 又因其物美价廉,除为宫廷使用外,还畅销各地为天下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