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_
题目部分,(卷面共有20题,100分,各大题标有题量和总分)
一、选择题(14小题,共42分)
1.开有小圆孔的矩形截面拉杆如图所示。
通过圆孔中心的m-m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分布应为______所示
2. 1、2两杆材料的弹性模量为E,横截面面积为A,受力如图所示。
若使节点C没有竖直方向的位移,则集中力和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__
A、 B、 C、 D、
3.在板状试件的表面上,沿纵向和横向粘贴两个应变片、。
在P力作用下,若测得,则该试件材料的泊松比为_________。
A、 B、 C、 D、
4.简支梁极其弯矩图如图所示。
梁的受载情况是_____。
5.矩形截面的简支梁受均布荷载作用,如图.以下结论中_______是错误的(分别表示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和剪应力).
A、在点A处,,.
B、在点B处.,.
C、在点C处,,.
D、在点D处.,.
6.图所示铆钉连接,铆钉直径为d,铜板厚度分别为和,材料的许用剪应力为,许用挤压应力为.若荷载为P,铆钉数为n,则n值应由条件______确定.
A、.
B、,
C、,.
D、,,.
7.在下列说法中,_________是正确的。
A、在有正应力作用的方向,必有线应变;
B、在无正应力作用的方向,必无线应变;
C、在线应变为零的方向,正应力也一定为零;
D、在正应力最大的方向,线应变也一定最大。
8.在厂房建筑中使用的“鱼腹梁”实质上是根据简支梁上_______而设计的等强度梁。
A、受集中力、截面宽度不变;
B、受集中力、截面高度不变;
C、受均布截荷、截面宽度不变;
D、受均布载荷、截面高度不变。
9.图示等直杆分别在自由状态(图(a))和刚性模中(图(b))承受轴向下压力p,则该杆任一点在两种状态下的__________相等。
A、轴向压应
力;
B、轴向线应变;
C、最大剪应
力;
D、最大剪应变。
10.图示两个应力状态的是大主应力的________。
A、大小相等,方向相平行;
B、大小相等,方向相垂直;
C、大小不等,方向相平行;
D、大小不等,方向相垂直。
11.图示菱形截面杆,某截面上的弯矩分量为、。
若用公式计算截面上任一点的正应力,用公式计算截面上的最大正应力,则得到的
_____。
A、是正确的,是错误的
B、是错误的,是正确的
C、和都是正确的
D、和都是错误的
12.如图,直径为d的等截面圆轴,A端装有制动器,B端装有飞轮.飞轮的转动惯量为,角速度为,圆轴的剪切弹性模量为G,许用剪应力为。
为使圆轴在制动器突然刹车时能保证强度安全,应控制飞轮角速度____。
A、B、 C、 D、
13.如图,若点C为阴影部分的形心,则a 和b的值为________。
(单位为cm).
A、,
B、,
C、a=,b=
D、a=,b= 。
14.在图示开口薄壁截面图形中,当_________时,轴始终保持为一对主惯性轴。
A、y轴不动,z轴平移;
B、z轴不动,y轴平移;
C、z轴不动,y轴任意移动;
D、y、z同时平移。
二、解答题(6小题,共58分)
1.抗弯刚度为EI的三支座连续及其承受载如图a所示,试求截面C的转角。
2.一10号工字钢制成的悬臂梁,长度为,在端面处承受通过截面形心且与轴夹角为的垂直于梁轴线的集中力作用。
试求取何值时截面上危险点的应力值为最大。
3.一阶梯杆如图所示,上段重量为,下段重量为,并作用有载荷P,杆材料的弹性模量为E。
若要使杆上、下两部分的单位体积变形能(比能)相等,试求P与应满足的关系式。
若,则载荷P应为多大。
4.由№28a号工字钢制成的外伸梁受力如图所示,已知,,,试按第三强度理论校核该梁危险截面上腹板与翼缘交界点处的强度。
5.一点处的应力状态在两种坐标系中的表示方法分别如图a)和b)所示。
试确定未知的应力分量的大小与方向。
6.埋入合成树脂的玻璃纤维如图所示。
求温度从升至C时在玻璃纤维中产生的拉应力。
已知升温时玻璃纤维与合成树脂完全密接。
玻璃纤维及合成树脂的横截面面积分别为A及50A,线膨胀系数分别为及,弹性模量分别为70GPa及4Ga。
====~~~~长沙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
2014-2015学年二学期材料力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答案部分,(卷面共有20题,分,各大题标有题量和总分)
一、选择题(14小题,共58分)
1.A 2.C 3.C 4.D 5.D
6.D 7.D 8.A 9.A 10.B
11.A 12.A 13.B 14.B
二、解答题(6小题,共58分)
1.解本题为一次静不定。
一、求多余反力
可选任一支座为多余约束,但为计算方便起见,今以支座B上截面风阻止相对转动的约束为多余约束,其相应基本静定系如图b所示。
由变形相容条件。
得补充方程
二、转角
由简支梁BC,可得
2.,即
3.一、时P与的关系
杆下段的弹性比能
杆上端的弹性比能
由且
即得P与、间的关系为
二、时的P值
4.
5.,,
6.
试卷指标统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