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弓之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文中七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个生字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过程与方法1.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文中人物的对话和神态描写,揣摩人物的不同心理。
2.学会读出问句、感叹句所表达的感情色彩。
3.感悟最后一自然段,体会更羸认真观察仔细分析的能力,练习因果倒置句式。
4.了解惊弓之鸟成语的引申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从惊弓之鸟的故事中受到启发做事用心观察仔细分析,感受中国成语故事的博大精深。
1、认真朗读课文三遍,第一遍朗读之后,画出自己不熟练的词语,再读一读,第二遍之后,画出需要积累的词语。
第三遍朗读,做到读正确,不多字,不少字。
并标好段落序号。
2、对本课的生字进行分类,把在文中出现的与生字组成的词语抄写在练习本上。
借助工具书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惊弓之鸟、孤单失群、大吃一惊、悲惨、愈合3、读一读文中更累与魏王的对话,想想应该怎样读?(注意感叹号和问号的读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情况问惊弓之鸟的意思?(惊弓之鸟:被弓箭吓怕的鸟,比喻受过某种惊吓,遇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得人。
)二,初读课文1.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词,通过词学习字候慢掉惨射群2.朗读课文(指读)检查第二项预习作业弄明白悲惨愈合孤单失群等词的意思3.自读课文,复述故事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老师作指导时间人物故事的梗概4.再读课文,重点注意人物对话,试着读出问句感叹句的语气,为下节课做准备5.书写汉字。
写字书第一课时包含说读写的内容,落实生字和课文的阅读以及惊弓之鸟的引申义。
第二课时预习作业1.更羸为什么是射箭能手?从文中找出原因来,画一画。
2.思考,更累是如何创造了只用拉弓就能射下大雁的奇迹呢?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来。
一导入上一次课我们初学了惊弓之鸟这篇课文,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20《惊弓之鸟》。
谁知道大雁的生活习性?(候鸟、群居生活)它们成群结队生活在水边,成群结队的展翅高飞。
可文中的大雁呢?生:只有一只。
这是怎么回事?我们来看课文吧!(这在第一课时讲)二品读课文1.介绍更羸这个人物首先自读课文。
师:谁为我们介绍文中人物?(幻灯一)生: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文中第一句话)师:什么叫射箭能手?师:更羸为什么是射箭能手生:不用箭只用弓就能把大雁射下来(板书:不用箭,只拉弓,就能射下来)2.通过对话感受人物的心理活动师:更羸是怎么说的?生读: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
(2个人)师:只要……就……你读出了什么?生:从这句话当中我读出了更羸很有信心师:谁来试一下?射大雁最主要就是靠箭,不用箭只用弓,真是天大的笑话。
我们不信,魏王怎么说?生读:是吗?魏王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问道:你有这样的本事?师:魏王心里怎么想?你来读一读,注意问号的语气。
生:魏王不相信,心里都是疑惑。
(2人读)师:更羸怎么回答?我们一起读“我可以试一下”好戏上场了!更羸怎样把大雁射下来的?生读:四自然段(注意弦忽读音)(幻灯二)师:画出描写动作的词语。
看到这里你们的心情怎样?生:太激动了,太神奇了师:魏王呢?怎么说?生读:大吃一惊,啊!真有这样的本事!(2人)师:这时候魏王还像之前一样疑虑重重吗?生:他真有本事师:还有吗?他可是我魏国的射箭能手呀生:魏国能有这样的人才!魏王很骄傲呀师:读。
师:我们的英雄是怎么说的?生读:更羸笑笑说: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师:这个笑笑很轻松呀,你听到出了什么?xx你第一次参加小主持人大赛得了二等奖,很了不起呀。
Xx笑笑说这没什么。
生:轻松一笑的背后是更羸的自信和谦虚。
(幻灯三)3.品读最后自然段,感悟更羸认真观察仔细分析的能力师:更累怎么知道这是一只受过伤的鸟?生读:最后一段(幻灯三)师:请学生从最后一段画出更羸看到听到的以及更羸分析的内容。
生: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
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师:点出因果倒置句式。
老师说前半部分大家说后半部分。
1.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2.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所以飞的慢)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所以叫的悲惨)练习:大雁掉下来是因为?(幻灯四)师:看到这里你觉得更羸射雁成功凭借的是什么?生:认真观察、仔细分析(板书)之所以不用箭,只拉弓,就能射下来,是因为更羸认真观察、仔细分析。
师:称他为射箭能手真是名副其实。
4.了解惊弓之鸟的引申义师:现在再来看惊弓之鸟是指的哪一种鸟?惊弓之鸟:被弓箭吓怕的鸟,比喻受过某种惊吓,遇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得人。
(幻灯五)三,拓展练习孩子们,许多成语背后都隐藏着一个精彩故事,大家课下收集自己喜欢的成语,我们看谁收集的最精彩。
板书设计:10、惊弓之鸟观察:飞得慢叫得惨伤口裂开分析:箭伤作痛孤单失群往高处飞↗∣心里害怕↗↓结论:不用箭只拉弓听到弦响↗掉了下来《惊弓之鸟》说课稿一、说教材《惊弓之鸟》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如何看问题,想问题”这个主题下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人物对话推进情节发展,并用因果倒置的叙述方式突出更羸善于观察和分析的品质。
根据这篇文章的特点,我确定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为:1.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人物形象。
2.从课文的学习中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推断,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从这篇课文的艺术特点来看,它采用了顺叙与倒叙相结合的方法,设置了一个更羸是如何虚发落雁的悬念。
但是如果在课堂上仍然按照课文顺序推进,把悬念当作秘密来讲,这显然忽视了学生预习的成效。
因而我根据课文特点采用“块状”的阅读教学法,将文章划分为两大板块,给学生一个全知全能的视角,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阅读经验来分析悬念与揣摩人物心理,在这个过程中渗透合作交流讨论的学习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一)分析悬念我将课文的第一、二、八这三个自然段合为第一板块的内容——分析悬念。
1、课堂伊始,我出示一段视频皮影短片。
希望用这种学生比较喜欢的方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也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做铺垫。
2、当视频播放到了魏王看到更羸不用箭就射下大雁而大吃一惊时,我问学生:聪明的你能不能告诉惊讶的魏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更羸有什么魔法吗?这个时候学生心里就会有一种被需要被尊重的感觉,当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膨胀时他就有了动力去做这件事。
因此,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必然会迅速查看课文第八自然段。
3、分析第八自然段。
大部分学生会在第八自然段找原因,但是他们可能只会读出原文内容,而不能分析出这段话的层次。
因此,接下来就转入本节课的重点:分析更羸的话。
首先我让学生通读全段。
这一方面是为了集中学生刚才在回答问题时分散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获得整体感。
接着,我出示这段话的三个层次,用不同颜色标出,请学生思考这三层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提出的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学生自由朗读讨论交流。
在第一层次,我提醒学生注意“飞”和“叫”着两个字;第二层次提醒学生注意“因为”这个词语所暗示的人的思维活动;第三层次注意“一……就……”这个句型。
在教师的启示之下,学生应该能对这三个层次有一个模糊的概念,但是一部分学生可能还不能形成明晰的线索,这时我将出现一张表格让学生来填。
(见课件)这张表既是为了巩固知识,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归纳。
另外这一段中还包涵了一个因果关系倒置的知识点。
当对这三个层次比较明确时,我就训练他们句型转化。
这时我会问学生,现在你们清楚了更羸虚发落雁的奥秘,那么你想怎样讲给“魏王”听呢?同桌之间互相演练。
其中一个做魏王,另一个做更羸。
更羸在回答时可以用完整的“因为……所以……”句型或“先果后因”句型。
4、初步感受人物作品中生动的人物形象。
当请了几个学生进行因果句型的示范之后,我接着问最后一组学生:“魏王,你看更羸分析的头头是道,有根有据,你不想夸夸更羸吗?”由这个问题直接转到感受人物形象的目标上。
学生可以有他们自己对更羸的看法,也可以提示学生看屏幕,归纳出更羸的人物形象特点:善于观察、分析,并能结合经验作出判断。
(二)分角色朗读重点语句,揣摩人物心理。
(第3——第7自然段)在第一版块的学习中学生一方面掌握了这只大雁的情况,另一方面对更羸的形象的理解也在不同程度的丰满起来。
有了这两点积淀,我所设想的学生用全知全能的视角洞察到人物的心理就有了支点。
第一版块到第二版块的过渡我采用这样的方式: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魏王和更羸都已经知道这其中的奥秘,但是书中的魏王并不知情,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当时魏王和更羸有过什么样地对话,分别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表现。
试着和同桌练习对话。
在诠释魏王的心理时,提醒学生注意抓住魏王的“信不过”、“啊”、“大吃一惊”等词语来表现魏王由怀疑——惊讶的语气变化。
而读更羸的话则要抓住“请让我试一下”和“笑笑”等语句读出胸有成竹而又谦虚的态度。
因为学生已经知道更羸在向魏王许诺不用箭就能射下大雁前已作了周密的思考,所以对更羸胸有成竹的姿态比较容易理解。
也正是因为周密,如果外人不理解原因,也很难相信,所以魏王才怀疑和吃惊。
这也就是全知全能视角所带来的便利。
在上述过程中,学生将多次练习表演对话,直到比较精确为止。
四、说教学设想纵观整节课,我采用块状的阅读教学法,将文章分为两大块,课堂教学分三步骤来实施,理出其中的逻辑线索,循序渐进。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自学与和合作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训练了他们分析问题的思维。
教学反思松山五小李艳春惊弓之鸟这篇课文可以说是一篇寓言故事,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要了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引申义,还要明白故事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虽然我不喜欢用道理这个词但是我还不知道要用哪个词来代替它更好。
在反复阅读文本的阶段。
我在心中告诉自己备这篇课文,我要考虑三件事。
首先,明确教学内容是什么,这堂课人物对话是重点、射箭成功的原因是重点。
所以这堂课上应该指导学生多读、多说。
其次,怎样提出的问题或者提出怎样的问题,才能摆脱我之前上课经常出现的一问一答的形式,我发现当我提问的时候,只请一位同学回答问题就能答到点上,第二个同学站起来往往和第一个学生回答的一样。
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出在问题上!我的提问延展性不够。
问的“简单”,答得自然也就简单。
最后,在第一次写惊弓之鸟的教学设计时,我们在尝试创新。
从各个环节到提出的问题,同样的教学目的可以用和我们原来的思路不同的新思路。
所以设计了:射雁之所以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中心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