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新文化运动
尊敬的老师,各位同学,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文化运动》。
我的说课分为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与教学过程四个部分。
教材分析部分我将从教材的内容与地位、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三方面来进行阐述。
从教材的内容与地位来看,新文化运动一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属于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延伸,召唤了五四运动的到来,为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打开道路。
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本课在内容上主要分为1、2两大块:1、《新青年》的创办;2、“新世纪的曙光”。
结合教材内容,我设定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从知识与能力方面,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主要代表人物,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对新文化运动进行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总结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对于过程与方法,我会让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提高学生梳理知识、驾驭知识的能力。
将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让学生掌握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历史问题。
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我力图通过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感;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新时代的青年必须有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
本课的重点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新文化运动是二十世纪初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它所倡导的思想在当今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仍具有现实意义,学生应重点把握。
如何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是本课的难点。
我会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的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孔教作为其维护统治的工具,从而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
俗话说“知人,才能善教;善教,必先知人。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活动要围绕学生展开。
本节课我所要面对的学生是八年级的学生。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个性普遍突出,兴趣广泛,思想活跃。
因此在课堂上我会尽可能的去顺应学生的这些特点。
同时刚进入八年级的学生对于自主学习还不太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
这就需要我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在对教材、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我会采用直观图示法,设问引导法,创设情境法,兴趣引导法等教法进行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知识和年龄的特点,指导学生运用研读法、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法,总结归纳法等学法,完成本次教学任务。
下面重点谈谈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我将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带领学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走进新文化运动,共同去领悟本课内容。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对于新文化运动这一课,我将采用问题导入的方式。
在上课之前,请学生看一组当今祭孔的图片。
而这一张,是98年前袁世凯的祭孔大典。
时至今日,世界各地依然还在举行各种祭孔活动,但是当年袁世凯的祭孔活动却被人看作是倒行逆施,成为一场闹剧。
这场闹剧是如何开始的?又为什么袁世凯的祭孔会在当时会遭到世人的反对?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新文化运动》这一课。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将身边发生的事件与历史事件联系起来。
同时设置悬念,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突破难点做好积极地准备。
对于第一子目,《新青年》的创办的这部分内容,我是这样设计的。
在导入新课的基础上,给学生播放一段大约30秒地袁世凯“祭孔”的视频。
让学生细心观察视频中的画面,引导学生看到整个仪式都与封建时代、封建帝王的做法丝丝入扣,只不过一是专制的君主,一是民国的总统罢了。
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
并让学生结合课本的小字部分自主阅读,思考袁世凯为什么要祭孔?
由此,引出新旧思潮的冲突。
提出问题:新旧思潮分别指的是什么?让学生自己通过课本内容,用抢答的方式告诉我,新思潮指的是西方传授的新思想,旧思潮指的是袁世凯倒行逆施。
使学生了解这就是新旧思潮冲突的主要原因。
请学生自主阅读课本40页最后一段以及41页第一段内容,设置“争分夺秒”环节,让学生快速回答出新文化运动发生的时间、代表人物、旗帜及其主要阵地。
通过这种趣味性的比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锻炼学生抓住重点的能力。
进一步设置趣味问答环节,用幽默的语言,提问学生陈独秀所说的德先生与赛先生分别指的什么。
给出democracy和science两个单词,告诉学生这就是两位先生。
德先生就是民主,赛先生就是科学。
陈独秀为了让当时的百姓更容易接受,用两个单词的首字母发音命名。
这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
在与学生的多次互动中,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了课堂的气氛。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因此,我将用选词填空的方式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互帮互助,共同合作,得出正确的答案:提倡民主,反对专制独裁;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这样,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方面也加深了学生对于这一重点的掌握。
接下来,我会通过一些资料,进一步对四提倡,四反对的内容再加以分析。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该重点。
下面,我会让学生看这样一张漫画,用直观图示的方法,引导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回答这幅漫画所要表达的主题。
引导学生理解旧思想,旧道德是靠不住的。
必须破旧立新,提倡新道德。
展示鲁迅在《新青年》发表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揭示小说抨击了封建礼教,让学生明白鲁迅把反封建的革命内容同新文学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
并由此自然而然的过渡到新文化运动的第四个内
容: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给学生两段文字,分别是文言文和白话文,让学生放声朗读这两段文字,请学生亲身体会这两段文字哪个更为简单易懂。
并给学生讲一个有关胡适倡导白话文的小故事。
用这样的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着引出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的一番话,让学生更为深刻的明白,胡适所主张的文学革命首先强调的是文体形式的革命。
在学习了以上内容之后,让学生动脑筋,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再次把学生带回本课的难点问题。
只要学生的回答做到言之有理,都应予以鼓励,保护学生大胆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最后给出正确答案,袁世凯尊孔是为了给自己复辟作掩护,并不是真正的宣传传统文化。
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孔子与宪法,指出孔子是“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对于本课这一难点再次进行突破。
同时为下面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做好铺垫。
让学生看一段关于十月革命的视频,引入第二子目“新世纪的曙光”。
在视频播放完毕后,趁热打铁给出两个问题。
1、曙光是什么意思?2、它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希望呢?我会与学生一起阅读这部分内容。
用幻灯片表现出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就是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看到的“新世纪的曙光”。
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的《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的胜利》两篇论文,颂扬俄国十月革命。
并结合课本内容,从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意义、局限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全面分析评价新文化运动:1、为什么说新文化运动是一次空
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学生在上节课了解辛亥革命仅仅在表面上推翻了封建帝制,人们的思想仍然被封建道德所禁锢。
而新文化运动则是对封建思想进行了彻底的批判。
因此说是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2、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是本课的又一重点。
要让学生知道新文化运动是在探索西方民主科学的道路上,更为先进的思想武器,这是救国救民的真正途径。
3、你怎样理解“新文化运动中存在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句话。
让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对东西方的文化做一判断与评价,在不脱离事件所处的时代背景基础下,坚持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培养学生客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将用图表的方式体现出来,从标志、口号、主要阵地、代表人物、内容、意义几个部分全方面的总结本课学习内容,使学生条理更加清晰。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我设置了小试牛刀环节,用两道选择题来作为本堂课的课堂练习。
这一节课的内容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最高阶段。
必须联系前三节的内容,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近代化探索的历程,在课堂的最后,我会用这段话去进行思维拓展,来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
本课的课堂小结,我会放出一组滚动的图片,并结合语言来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尽管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是民主政治仍与中国擦肩而过。
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
钊、鲁迅、胡适等人认识到,国家落后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和封建传统的阻碍,要振兴中华,必须要刷新国民观念,重铸国魂。
于是新文化运动掀起。
把全课内容用四个一高度概括:一份《新青年》;一场新文化;一批新青年;一个新时代。
力图用简单明了的方式,让学生轻松掌握所学知识。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