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文化概论主讲:杨立志教授主讲人介绍—杨立志 湖北丹江口人,历史学教授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湖北省武当文化研究会会长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生导师 十堰市首届有突出贡献专家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省级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998年)省级优势学科“武当文化研究”学科带头人 中国古代史,道教学,武当文化《武当道教史略》《道教与长江文化》等武当文化概论•第一章武当文化的地理背景和基本精神•第二章武当道教的发展历程•第三章玄天上帝信仰及武当神仙造像•第四章武当山建筑文化第四章武当山建筑文化➢第一节武当山建筑的起源及明代大修宫观始末➢第二节武当山建筑群的规划特色及历史地位➢第三节主要道宫的建筑艺术➢第四节主要道观及古道、桥梁的建筑艺术第一节武当山建筑的起源及明代大修宫观始末武当山不仅以独特神奇的自然景观驰名天下,更以宏伟玄妙的古代建筑著称于世。
武当山在明代有宫观殿宇2万余间,建筑面积达160余万平方米,共有数百个宫观庵庙。
这一庞大的建筑群分布在方圆八百里武当山中。
长达100多公里的古神道沿线,布满了各具特色的建筑组群,将武当山装点成为人间仙境。
这些建筑依山就势,借景巧妙,与奇特的自然景观浑然一体,互为映衬,成功地营造了“仙山琼阁”的意境。
武当山这一组古代建筑群,规模宏大,工艺精美,堪称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
迄今为止,武当山的神宫仙观已有5处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武当山古建筑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一、武当山道教建筑沿革•武当山古代建筑始于何时,已无法确考。
就一般情形而言,先秦两汉时期隐居武当山的修道者多栖息于石室岩洞中。
•魏晋南北朝时期,武当山宗教建筑开始增加•隋唐五代时期,武当山道教呈现发展趋势•宋代皇帝推崇道教,信奉武当真武之神,在武当山创建、扩建宫观多处。
•元代是武当道教迅速发展的时期,宫观建筑的规模也日益扩大。
明代是武当道教的鼎盛时期,大规模地营建武当宫观。
明代武当山道教建筑群的主要特点是:•(一)规模庞大,位居全国之首。
•(二)设计布局,反映了道教的思想信仰。
•(三)宏观规划,彼此照应。
•(四)形式多样,工艺精湛。
二、明成祖大修武当宫观的原因和目的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兴工修建的武当道教宫观,是中国历史上由皇帝动议兴建的规模最大的道教建筑群。
•元末明初的真武神具有以下三大特征:•第一,真武是北方之神。
•第二,真武是战神。
•第三,真武还是水神、福神和司命之神。
既然真武神有这样的神性特征和影响,那么它在朱棣靖难时有“显相功”就很好理解了。
朱棣利用真武神的具体情况。
•首先,靖难之役时真武神的“显相”和“阴翊默赞”。
•其次,朱棣入继大统后,继续利用玄武神并着手准备营建武当宫观。
•此外,营建武当宫观还与明初著名道士张三丰的预言有关系。
明成祖大修武当的根本原因是与他发动靖难之役、巩固继统的政治需要相联系的。
朱棣以藩王入继大统,为了替自己不合礼法的行动寻找理论根据,有计划有预谋地制造了真武神“辅佐靖难”、保佑燕王当皇帝的神话,而大修武当道宫不过是用物质形式把这一种神话固定下来并广为宣扬让人信服罢了。
朱棣大修武当,崇奉真武还有以下三个目的:•第一,朱棣借大修武当道宫,用道教神学来掩饰自己武力夺嫡的阴谋,用“君权神授”的理论来对付维护封建礼法的舆论。
•第二,朱棣借大修武当道宫,在民间更为广泛地传播真武“阴佑”燕王的神话,并以此争取下层民众的敬服,巩固自己的统治。
•第三,朱棣大修武当道宫,制造他当皇帝是“顺应天意”、“玄帝阴佑”的舆论,还有堵其他藩王之口的目的,这不仅关系着永乐一代的安稳,而且对他的嫡子嫡孙永掌大明江山有着重要意义。
三、永乐年间大修武当道宫始末朱棣大修武当山道教宫观,前后历时十四年而成。
这十四年的营建过程,大致可划分为规划准备、主体工程营建和补充工程营建三个阶级。
•(一)规划准备阶段。
从永乐九年到永乐十年六月(1411~1412年)。
•(二)主体工程营建阶段。
从永乐十年到永乐十六年(1412~1418年)•(三)补充工程营建阶段。
从永乐十七年到二十二年(1419~1424年)四、明世宗重修武当宫观的原因和经过•明世宗重修武当宫观,是继成祖之后又一项大规模的修建工程。
•由于朝廷的精心管理和认真维修,武当宫观在明朝统治的二百多年中,在整体上始终完整坚固,精美如新。
第二节武当山建筑群的规划特色及历史地位一、武当山建筑群总体规划的特色•明成祖兴工创建的武当山道教建筑群,一开始就有通盘规划和总体设计,其工程规模的宏伟,建筑工艺的精湛,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规划、设计的典范,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二、武当山建筑群的宏大规模•明代武当道教建筑群的整体规模亘古未有,举世无双,明代山志对此多有记述。
三、中外专家对武当山古建筑群的评价近代以来,最早对武当山建筑群作全面考察和评价的专家是故宫博物院的朱家溍先生。
他1979年发表在香港《广角镜》上的文章说:武当山整个建筑体系都是按照封建统治者的政权和神权相结合的政治意图并根据道教的需要而建造的。
所有建筑的设计布局全部利用峰峦岩涧的雄伟高大和奇峭幽邃,每一个建筑单元都建造在峰恋、坡、坨、崖、涧的合适位置上,其规格的大小、间路的疏离,都恰如其分,各有独特风格,充分表现出封建统治者和道教需要装饰的“庄严”、“威武”和“玄妙”、“神奇”的建筑性格。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系教授张良皋先生1993年在《中国建筑宏观设计的顶峰——武当山道教建筑群》一文中说:明朝称武当为“太岳”,名位在五岳之上……我们若试将武当山的建筑与五岳之首的泰山相比,泰山尽管历史悠久,建筑却非一气呵成,在总体上就先逊一筹。
泰山的岱宗坊比之武当山玄岳门,东岳庙比之玉虚宫,碧霞元君祠比之紫霄宫,南天门比之太和宫,玉皇顶比之金顶,亦都要输分。
其余四岳,远让泰山,更难与武当颉颃。
1993年,武当山古建筑群经国务院批准作为中国第四批向联合国申请列入世界遗产的项目之一。
在申报之前,国家建设部、文物局曾派全国著名的古建筑专家单士元、罗哲文、郑孝燮等到武当山深入考察,他们一致认为:“武当山古建筑群是我国现存的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明代道教建筑群,在世界上像这样的建筑群也非常罕见,具有突出、普遍的价值。
中国专家认为武当山古建筑群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五条标准:•1、武当山古建筑群分布在以天柱峰为中心的七十余座山峰之间,总体规划严谨有序,各建筑单元的间距疏密,选址定位,巧于因借,善用地形,达到建筑与自然的高度和谐,是代表中国“天人合一”美学思想的天才杰作。
•2、武当山古建筑群是由永乐皇帝按照既定规划一次建成的道教建筑群,是规模最大的道教活动中心,是明代二百多年间道教名山建设的范本,安徽齐云山、甘肃崆峒山、辽宁千山等处宫观建筑及其总体布局都有明显地摹仿武当山的迹象。
这表明武当山古建筑群对道教名山风景设计和建筑艺术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3、武当山古建筑群历史悠久,唐宋以降屡兴修建,元代已形成“九宫八观”的规模,明永乐年间大兴土木,建成九宫八观等三十三处建筑物,并长期派官员管理,距今已有580多年的历史。
4、武当山金殿及殿内的神像供器等全为铜铸鎏金,它是中国古代铜铸殿堂最高特色的例证,它代表了十五世纪中国铜器铸造、装配、鎏金科技水平的发展,其艺术价值也是珍稀独特的。
5、武当山古建筑群与道教真武神信仰在民间的普及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同时它还与明代永乐皇帝发动“靖难之役”取得皇位后,为使政权合法化而宣扬“君权神授”的事件有密切关系。
兴建武当山真武宫观是永乐皇帝收揽民心,巩固继统的重要措施。
1994年5月下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派世界遗产委员会、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高级专家组成员罗米·考斯拉和苏明塔加二人来武当山考察评估。
两位专家都对武当山古建筑群的规模、气势和工艺表示了由衷的赞叹。
第三节主要道宫的建筑艺术一、静乐宫、遇真宫、玉虚宫的建筑艺术(一)静乐宫•静乐宫是明代敕建的九宫之一,位于均州城中,始建于永乐十七年(1419年)。
明代共建成殿堂庙房520间,全宫占地面积121785平方米。
(二)遇真宫•遇真宫,在玄岳门西一公里处。
为明代敕建的九宫之一。
它座北朝南,背靠凤凰山,面对九龙山,左有望仙台,右为黑虎洞,山环水绕,若城廓,故名黄土城。
(三)玉虚宫•玄天玉虚宫,位于展旗峰北陲,群山环绕,规模广阔,形势雄伟。
左引崇岗,右浚曲水,前列翠屏,后枕华麓,风水术所要求的主山(亦称靠山)、青龙山、白虎山、案山、朝山、水口等一应俱全,故有“风水宝地”之称。
紫霄宫二、紫霄宫的建筑艺术•紫霄宫是武当山九宫之一,座落在展旗峰下,方位东南向。
该宫是武当山道教建筑群中保存完好、规模较大的一处宫殿。
1982年,国务院将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紫霄宫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物有:龙虎殿、御碑亭、朝拜殿、紫霄殿、圣父母殿南岩宫三、南岩宫、五龙宫的建筑艺术•(一)南岩宫•南岩宫位于南岩,距紫霄宫2.5公里,其东现为乌鸦岭停车场。
道经称真武神曾在此修道,功成飞升,故重其地。
•南岩宫的总体布局是九宫中最灵活的,既严谨又极富变化。
•南岩石殿及相关建筑。
南岩石殿、两仪殿(二)五龙宫•五龙宫位于蒿口南15公里处,背靠灵应峰、五龙峰,前列金锁峰,左有磨针涧、华阳岩,右有启圣殿、凌虚岩。
四、太和宫的建筑艺术•太和宫位于武当山天柱峰。
天柱峰神庙建筑始于宋代,乃砌石为殿,尚未有正式名称。
元代兴工修造,建铜殿于大顶,始名为太和宫。
明代敕建九宫,太和宫地位最高。
其建筑群分布在海拔1500米上下的建筑线上,长约2公里。
该宫整体布局充分利用天柱峰耸立霄汉的气势,依山傍岩,巧妙规划,突出了至高无上的神权。
该宫现存庙房150余间,建筑面积3304平方米,古建筑及遗址占地总面积87500平方米。
•元代铜殿、大岳太和宫、金殿第四节主要道观及古道、桥梁的建筑艺术一、玄岳门、磨针井的建筑艺术•(一)玄岳门•“治世玄岳”石牌坊,俗称“玄岳门”,位于汉十公路草店4号桥附近。
它虽然没有处在武当山古建筑群的起点线上,但却是古代进入武当山的第一重大门。
(二)磨针井•磨针井,又叫纯阳宫,位于武当山旅游公路旁。
其建筑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乃由知府杜养性等筹资兴建。
二、复真观的建筑艺术•复真观,一名太子坡,位于旅游公路旁300多米处。
其地上朝天柱峰,下瞰九渡涧,山势巍峨,林木蓊郁。
•复真观建筑有三大特点:•1、顺应自然,因山就势。
•2、布局巧妙,结构奇特。
•3、雕琢玲珑,用色丰富。
天津桥三、仙都桥、天津桥建筑艺术鉴赏•(一)仙都桥•仙都桥位于玉虚宫北天门内,距汉十公路仅数百米,因玉虚宫号称“神仙都会”而得名。
•(二)天津桥•天津桥位于武当山九渡涧上。
桥东为龙泉观,桥西为大影壁。
今旅游公路从桥东通过,其上游另建天津桥以通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