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文化概论主讲:杨立志教授
主讲人介绍—杨立志 湖北丹江口人,历史学教授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湖北省武当文化研究会会长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生导师 十堰市首届有突出贡献专家
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
省级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998年)
省级优势学科“武当文化研究”学科带头人 中国古代史,道教学,武当文化
《武当道教史略》
《道教与长江文化》等
武当文化概论
•第一章武当文化的地理背景和基本精神•第二章武当道教的发展历程
•第三章玄天上帝信仰及武当神仙造像•第四章武当山建筑文化
第一章武当文化的地理背景和基本精神➢第一节武当山的自然环境和文化地理➢第二节武当山文化的定义及基本精神
一、武当山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
•武当山在湖北省西北部丹江口市境内,位于中国腹地的汉水上游南岸。
其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1米,屹立在丹江口市西南部。
其余峰支脉绵亘于十堰市所属各县和襄樊市西南部地区。
从地质结构看,武当山地处秦岭褶皱系南秦岭印支褶皱带的中部,属大巴山脉的北部延支。
武当山系呈近东西方向展布,其西北端起自鄂陕两省交界处,东南端迄于湖北襄樊市南,东西长约260余公里。
•就宏观的空间概念而言,武当山西北部是重峦叠嶂的秦岭山脉支脉,西南部为高大巍峨的大巴山脉东端主峰——大神农架。
秦岭和大巴山之间的汉水谷地从西向东延伸,武当山正好耸立于其出口处,滔滔汉水蜿蜒流过武当山北麓。
武当山的面积、气候特征
•关于武当山所占区域的面积,历代估算有所不同。
今天的武当山风景区位于东经110°57’~110°14’,北纬
32°23’~32°33’,景区面积312平方公里。
•武当山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多雨,土壤肥沃,物产丰富。
从气候看,该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山区垂直地带性气候明显,并兼有复杂的局部小气候。
•古人称其“冬寒而不寒,夏热而不热”[4]。
这是武当山地区气候特征之一。
•该地气候特征之二是湿润多雨。
•
武当山的土壤和物产
•武当山地区的土壤主要是黄棕壤,土壤结构较好,自然肥力较高,加上光照充足,湿润多雨等条件,使本地的动植物资源丰富,品种繁多。
•据林业部门考察,目前武当山地区有水杉、栱桐、银杏、鹅掌楸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香果树、水青树、杜仲、华榛、天竺桂、金钱槭、领春木、天目木兰、猬实、天目木姜子、厚朴等稀有树木10余种皆为国家二三级保护植物。
野生果树则有猕猴桃(欲称羊桃)、火棘(俗称救命粮)、华榛、五味子、山莓(俗称莓子)、三叶木通(俗称八月炸)、等。
竹类有毛竹、青竹、水竹、紫竹、斑竹、丛竹等。
此外还有武当木兰、武当杜鹃、惠兰、野百合、桂花、萱花、玉簪、石竹、翠兰绣线菊、疏毛绣线菊、土庄绣线菊等花卉。
•武当山的药用植物种类繁多,素有“天然药库”之称。
武当山的植被
•武当山四季风光不同,植被的变化十分明显。
•远古时,武当山地区是一片原始森林,是各种动物及早期人类繁衍生息之地,解放后在这里曾发现很多古代动物化石。
武当山地区现存有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整个生命起源发展阶段的动物化石。
二、武当县的建置沿革及战略地位
•武当县——均州——丹江口市
•历史上的武当县、武当郡等行政区域地名,都是因境内的武当山而得名的。
•隋文帝开皇五年(585年),改平州为均州,领武当县。
•中华民国成立后,改均州为均县,隶湖北省。
•1983年,撤销均县,设立丹江口市,由郧
阳地区代管。
武当山的战略地位
•武当山在战国时期处于楚、秦、韩三国交界处;三国时期魏、蜀两国的边界一度也在武当山附近;南北朝时期,武当山及附近的襄阳系南北兵家必争之地。
•从古代水路、陆路交通的角度看,武当山地区的确是交通要道,被称为“荆襄襟带,雍豫咽喉”。
•汉唐时期,武当山道教之所以不为统治者所注意,远不如华山、嵩山等名声显赫,原因就在于其远离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三、武当、太和等山名的来历及涵义
•武当山之名当出于秦汉之前。
关于“武当”一词的来历和含义,历来有不同意见。
•太和山之名当出于六朝之前。
“太和”一词出自《周易》,《乾卦彖传》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
•仙室山之名见于六朝典籍。
《水经注》说:(武当山)“又曰仙室。
•嵾上山、参山、参岭之名见于六朝典籍。
《水经注》说:武当山“亦曰嵾上山”
•谢罗山之名亦见于《水经注》:“晋咸和(326~334年)中,历阳谢允舍罗邑宰隐遁斯山,故亦曰谢罗山。
”
•太岳之名见于宋代地理类图书。
四、武当山自然景观的命名与道教
•古代的修道者用他们的宗教理论来概括武当山的自然景色,形成“七十二峰接天青,二十四涧水长鸣。
三十六岩多隐士,葬在吾山骨也青”之类的说法。
•“七十二”、“三十六”、“二十四”是中国古代颇具神秘色彩的数字。
•“七十二峰”、“三十六岩”它寄托着命名者希望借此数字祈求天地交泰、天人合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愿望
•(一)七十二峰,拔地通天武当山的山岳景
观经过道教文化的命名点化,被赋予了神性灵气、仙踪道情,道教对武当山的神化仙化,感召了
无数善男信女的顶礼膜拜,引导了众多士人的
悠悠遐想。
•(二)三十六岩,清奇幽静岩阿的命名使玄帝修真神话与清幽的自然景观紧密结合,既宣扬
了道教神仙信仰,又增添了自然景观的神秘感。
•(三)二十四涧,碧流淙淙二十四涧的命名
也与道教的神仙信仰有密切关系。
1、浪河水系2、剑河水系3、东河水系4、官山河水系
一、关于武当文化主要内容的认识
“武当文化”的概念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来的。
其宗旨是把武当山的历史、道教、建筑、武术、文学、音乐等作为文化现象来加以研究,继承、弘扬武当文化。
官方文件正式使用“武当文化”的概念是1991年。
学者的认识
•有些研究民间文学的学者认为:武当山民间文学是武当文化的主要内容。
•有些研究古建筑的学者认为:武当山的皇家建筑文化才是武当文化的主要内容。
•有些研究道教文化的学者认为:武当文化的主要内容是道教。
•我们对武当文化的研究应该从具象上升到抽象,探讨武当文化的定义及内涵等问题。
二、武当文化的定义及研究方向•武当文化是人们在以道教精神为主的中国传统哲学影响下,在以武当山为中心的地域内,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
•武当道教理论、武当道教史、武当建筑文化、武当山的文物与艺术、武当道教仪式文化、武当武术文化、武当文学包括道教文学、武当道教信仰民俗
三、武当文化的基本精神
•武当文化是深受“道教精神”陶铸过的文化,因此,道教中长期受到人们尊崇的一些思想观念和固有传统,深深地影响着武当山地区的人类活动及其创造物。
我们研究武当文化,有必要对那些在武当文化中起主导作用,处于核心地位的基本思想和观念作一些梳理和分析。
由于武当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表现武当文化基本精神的思想也不是单纯的,而是一个包含诸多要素的思想体系。
我们认为,“道法自然”、“清静无为”;“保合太和”、“天人合一”;“重人贵生”、“诚信向善”等是武当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一)道法自然,清静无为
•“道”是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教思想的核心。
“体道”、“悟道”、“得道”是道教徒梦寐以求的境界。
•(二)保合太和,天人合一
•“太和”包涵着“普遍和谐”的意义。
“普遍和谐”观念至少应包含四个层面,即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
•(三)重人贵生
•诚信向善重人贵生是道家道教学说中的重要思想。
与重人贵生思想紧密相连的道教教义是向善诚信。
2020年7月3日p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