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各阶段设计文件的校审细则一、总体设计校审细则( 一) 校核内容(1) 设计所需的基础数据是否完整,如气象资料、工艺要求资料及其他专业要求的资料等。
(2) 规范使用是否正确,设计方案是否符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要求,是否满足节能和环保要求,并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3) 设计所包括的内容是否完整,有无漏项。
(4) 文字说明对于方案是否交代明确,主要设计指标的估算是否合理,系统划分、材质的特殊要求等是否阐述清楚。
(5) 室内设计参数的确定、各类计算数据的选取是否合理。
(6) 设备选型、规格及材质是否齐全、合理,估算是否合适,备用设备的配备是否合理,有无漏项。
(7) 给其他专业提出的资料是否齐全、正确。
( 二) 审核内容(1) 设计基础数据是否完整,选用的数据是否正确。
(2) 设计方案是否合理、可行,是否满足工艺生产要求,设计文件编制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有无漏项U(3) 有关专业提出的要求是否合理,设计是否符合有关设计规范。
(4) 空调冷水站、采暖热水站的位置及系统划分是否合理,制冷剂、冷热媒的选择是否恰当。
(5) 主要设备的选型计算是否正确,余量的选取是否合理。
(6) 是否符合节能、环保、防火、防爆要求,并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7) 技术经济指标及概算条件是否经济、合理。
二、基础设计/ 初步设计校审细则( 一)校核内容(1) 设计基础资料是否完整,如气象资料、工艺要求资料、其他专业要求的资料等。
(2) 设计计算的基础数据、计算公式、计算方法以及各系数、负荷指标的选取是否正确。
(3) 若采用电算程序,校对输人的原始数据是否正确,(4) 设计原则是否正确,设计方案是否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符合节能和环保要求,并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5) 工艺流程是否可靠, 控制点、控制水平、物料代号、管径及编号、设计标准是否合适,采用的技术是否可靠。
(6) 设备布置图中的定位尺寸是否正确,设备位置是否便于操作及维护管理。
(7) 设备选型、规格及材质是否安全、合理,主要材料的选用及其数量是否合适,有无漏项。
(8) 文字说明对于方案是否交代明确,制冷供冷或换热供热是否平衡,主要设计指标( 包括冷却水、脱盐水、电、蒸汽、冷冻水、热水、冷冻机油等消耗指标)是否在合理的范围内,系统划分、材质的特殊要求等是否阐述清楚,文字是否简洁明确。
图纸、表格是否齐全并符合制图标准。
(9) 给其他专业提出的资料是否齐全、正确。
(10) 定员编制要恰当。
( 二)审核内容(1) 设计基础数据是否完整,选用的数据是否正确,设计无漏项。
(2) 设计方案是否合理,是否满足工艺生产要求。
(3) 工艺流程是否可靠,控制点、控制水平是否合适,采用的新技术是否可(4) 有关专业提出的要求是否合理,设计是否符合有关设计规范(5) 空调冷水站、热水站的位置及系统划分是否合理,制冷剂、冷热媒的选择及工艺流程是否正确,设备选型及设备布置、主要材料选择是否合理。
(6) 是否符合节能、环保、防火、防爆要求,并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7) 提给外专业的条件或要求是否合理齐全。
(8) 技术经济指标及投资控制是否经济合理。
(9) 设计文件编制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有无漏项。
三、施工图设计/ 详细设计校审细则( 一) 计算书1. 校核内容(1) 设计基础数据(气象资料、设计条件)是否符合基础设计/ 初步设计的批文或委托设计合同中的有关规定。
(2) 选用的计算公式、计算方法和各类系数是否合理。
(3) 若采用电算程序计算时,校核人应检查计算程序的选用是否正确,并校对输人、输出数据的正确性。
2. 审核内容(1) 设计基础数据是否符合基础设计/ 初步设计文件的批文或设计合同中的有关规定。
(2) 设计中选用的计算公式、计算方法是否正确。
(3) 设备能力与计算结果是否相同。
(4) 设计中技术参数的选取是否合适。
(5) 电算程序的选用、数据输人及结果是否正确。
( 二) 空调通风系统和制冷换热系统流程图1. 校核内容(1) 是否符合基础设计/ 初步设计已确定的方案、设备选型等。
(2) 流程图中的设备位号、名称、数量是否齐全,是否与其他有关图纸文件(3) 控制方案及控制点的选择是否正确、可靠。
所有需检测和控制的参数(温度、压力、湿度、流量) 是否齐全。
控制方式如指示、记录、调节、报警、集中程度等表示是否清楚。
(4) 图例、介质代号、管径、管段号、流向等是否标注正确,与有关图纸是否一致,介质代号是否与有关规定相符。
2. 审核内容(1) 空调、通风、制冷及换热系统的流程是否合理、正确可靠。
(2) 流程的顺序,介质经过设备及进出的过程是否完整、正确,是否与设备和管道布置图一致,有无遗漏。
(3) 流程是否正确、设备是否多余或缺少、检测点设置是否正确、控制联锁要求是否合理等。
( 三) 空调机房、通风除尘机房、冷水站及热水站的设备布置图(1) 设备位号、数量、名称与有关图纸文件是否相符,有无遗漏。
(2) 设备的定位尺寸是否标注齐全,间距、操作净距、检修空间是否符合要求。
(3) 设备位置是否符合流程、配管简捷,便于检修和正常操作的原则。
(4) 当设置吊车时,厂房的净空是否考虑了设备的起吊高度。
(5) 门的宽度与高度或安装孔的尺寸,是否与设备最大外形尺寸相适应。
(6) 设备的外形尺寸是否与制造厂资料相符。
(7) 排水沟、集水坑设置是否合适。
(8) 机房布置是否满足防火、防爆要求。
(9) 设备定位尺寸、标高等是否与所提土建条件的基础尺寸、标高相符和一致。
(10) *设计规模,冷热媒种类,车间环境、位置等是否符合基础设计/ 初步设计的方案和批文。
(11) * 设备布置是否满足工艺要求,流程是否合理。
(12) * 设备位号、数量、名称是否与流程图一致。
(13) * 机房布置是否满足防火、防爆要求。
(14) * 设备定位尺寸是否充分考虑到安装、操作及维修的空间,对重型设备是否留有搬运通道。
(15) * 设备布置时,是否考虑到有关专业的要求,如配电箱、自控仪表盘的安装位置。
注:带*号的内容仅用于空调冷水站及热水站的设备布置图,空调通风机房的设备布置图仅为两级签署。
( 四) 空调机房、通风除尘机房、空调冷水站及热水站的管道安装图(1) 设备位号、数量、管径、标高及介质代号的表示方法是否与有关文件一致,是否符合设计标准。
(2) 设备位置是否与设备布置图相符,管线连接是否经济、定位尺寸标注是否正确完整。
(3) 管道的材质选择是否正确,管道的尺寸、坡度、坡向、间距、排列等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4) 管道的编号、管径等表示方法是否符合设计规定。
(5) 应标注需要控制的管架位置及编号。
(6) 设备位置、方位是否与有关图纸一致。
(7) 建筑轮廓线、纵横轴线号、门窗位置与建筑图纸是否一致。
(8) 校对各种管道的规格是否与流程图一致。
(9) 管道保冷(温)的材料、厚度选择是否正确,保冷(温) 材料是否符合有关防火规范。
(10) 与室外管道的交接点位置是否表示清楚,是否与提出的管道接点条件一致。
(11) 管道穿墙、楼板的位置和管件位置是否与向其他专业提出的预留洞(孔)、预埋件的条件一致。
(12) 穿越屋顶的管道是否有防水措施。
(13) 架空管道的固定支架和热补偿措施是否正确恰当。
( 五) 采暖平面图(1) 建筑轮廓线、纵横轴线号、门窗位置等是否与土建图一致。
(2) 图中应表示的设备、构件及其配管是否完整,画法与图例是否符合制图标准的规定。
(3) 图上是否表示管沟位置、尺寸,并与土建图的位置、尺寸一致。
(4) 各房间的暖气片数量、管径、减压阀、除污器、疏水器的规格与计算书是否相符。
(5) 采暖干管及主立管的定位尺寸是否标注清楚,管道的定位尺寸及间距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6) 采暖系统热力入口的构件,如采暖人口阀、平衡阀、压力表、温度计、排水口、疏水器、减压阀、除污器等的位置及间距是否恰当,是否能满足施工、检修的要求。
(7) 补偿器的选型和作用范围是否符合计算要求,固定支架的位置选择是否恰当。
(8) 与其他专业有关的部分,如管道穿墙、梁、楼板的预留孔、预埋件及设备基础等,在土建条件图上是否表示清楚,有无遗漏。
(9) 采暖的立管编号是否与系统图一致。
(10) 设计围内应表示的管道、设施是否完整,有无遗漏。
(11) 图中使用的图例是否符合制图标准。
(12) 平面图是否按规定的比例绘制。
( 六) 通风、空调系统平、剖面图(1) 按建筑图校对建筑轮廓线、纵横轴线号、建筑方位是否与土建图一致。
(2) 对工艺设备有关的局部通风系统,应按工艺和管道专业条件校对设备定位尺寸、位号、名称、接管点的管径和位置。
(3) 图中应表示的设备、配件及有关的定位尺寸是否完整,风管、部件、设备的画法与图例是否符合制图标准的规定,图面比例是否正确。
(4) 空调、通风及除尘系统的编号和设备位号是否与有关图纸一致,应表示的管道和设施是否完整,有无遗漏。
(5) 风管定位尺寸、间距、支架间距是否合理。
(6) 风管规格、支干管管径的选择是否与计算相符。
(7) 各种送吸风口、排风罩等的选型设计是否合理,其布置和定位尺寸是否恰当。
(8) 风管上安装的检查孔、测试孔、清扫孔、防火阀等,其功能、位置和数量能否满足使用要求。
(9) 校对与其他管道( 如给水排水管、工艺管道、电缆管及仪表管道)的间距是否符合有关规范的要求。
与其他专业有关管道的交接点是否交代清楚,是否与所提条件一致。
(10) 管道穿墙、楼板等的预留孔、预埋件、设备基础、地沟及排水沟等,是否与土建条件图一致,有无遗漏。
(11) 危险区域内通风系统的安全措施是否可靠,送风或排风系统的泄放、防静电措施是否正确可靠。
(12) 通风系统是否采取了必要的防腐措施。
(13) 保冷(温)管道的保冷( 温) 范围及保冷(温)材料的厚度是否恰当。
(14) 平、剖面图中的风管尺寸和风管部件的标注、风管标高、相关的建筑标高是否齐全、正确和清晰。
( 七) 采暖、通风和空调系统图(1) 系统图的投影角度是否符合制图标准,系统图是否清晰正确,图例等的表示方法是否符合制图标准。
(2) 系统图是否包括了系统内全部管道、部件和设备,其安装的相对关系是否表示清楚,有无遗漏。
(3) 系统编号、设备位号、采暖立管编号是否与平面图、剖面图一致(4) 管道的标高、坡向、坡度、固定点、补偿器、人口设施、放气点、泄水点等是否表示清楚,位置是否恰当,有无遗漏。
(5) 系统图管径与平面图的管径是否一致,阀门位置是否便于操作和检修。
(6) 管道过门做法、构件安装图、标准图及通用图是否选用正确。
(7) 散热器的片数是否与平面图表示一致,管道补偿器的位置是否与平面图相符,对于高层建筑是否考虑了竖向补偿器的位置。
(8) 在系统进、出口处是否标明了冷、热媒参数( 压力、温度),并且用箭头表示介质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