啮齿动物
二、动物种群增长
1.几何级数增长: dN/dt =rN N表示种群的数量,t表示时间, dN/dt 为种群数量随时间的 变化率,r是种群平均的瞬时增长率。
2.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逻辑斯谛增长:
(1)初始的低速区 (2)加速区 (3)拐点 (4)减速区 (5)饱和区
4-2啮齿动物的种群生态
三、种群数量波动
4-3啮齿动物的种群生态
三、生态位及种间关系
1.生态位的概念: 生态位即生物出现在环境中的空间范围。
(1)生态位宽度:是生物利用资源多样性的一个指标。
(2)生态位重叠:
(3)生态位分离:是指两个物种在资源序列上利用资源的分离程度。
2.种间关系:
(1)种间关系的基本形式:
(2)竞争排斥原理: (3)洛特卡-沃尔泰勒模型及其生态学含义
四、种群调节
影响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出和迁入。 凡是能影响到种群这四个特征的因素都会影响到种群的数量。
1.与密度有关的因素:种群增长速度随密度增高而减慢,是动物 种群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原因。
(1)种内调节 (2)种间关系 (3)食物关系
2.与密度无关的因素:
(1)气候因素 (2)空间因素
4-2啮齿动物的种群生态
五、迁移
是指构成种群的个体迁入或迁出种群所占区域的活动。
1.周期性迁移
(1)季节性迁移
(2)繁殖期的迁移
2.非周期性的迁移
六、啮齿动物的空间格局
4-3啮齿动物的种群生态
一、群落及群落结构
1.群落命名
(1)根据种群中 的主要优势种,如红杉群落、云杉林群落。 (2)根据群落所占的自然环境,如山泉急流群落、砂质海滩群落。
一古北界
二东洋界
3-3生态地理动物群
一、寒温带针叶林动物群 二、温带森林——森林草原、农田动物群 三、温带草原动物群 四、温带荒漠、半荒漠动物群 五、高地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寒漠动物群 六、亚热带林灌、草地——农田动物群
七、热带森林、林灌、草地——农田动物群
第四章 啮齿动物生态学
3.实施预测
三、模糊聚类预测法
6-3 预报工作的组织
一、加强预报工作的领导 二、建立和健全预报机构 三、建立预报档案,积累情报资料 四、有计划地培训预报专门人才 五、逐步把纵横交错的测报机构联成网络
第七章 鼠害预防的原理和方法
7-1 物理灭鼠法
一、灭鼠器械
1.鼠夹 2.弓形夹 3.环形夹
1.挖洞法 2.灌水法 3.灯光捕鼠法
一体躯结构 二毛被和毛色
2-2内部结构
一
头骨
二牙齿 三消化系统 四生殖系统
2-3分类
一兔形目 1.兔科 2.鼠兔科
二啮齿目
第三章啮齿动物的分布
3-1动物分布的一些基本概念
一动物地理学
二动物地理区划的原则与方法
三世界动物的地理分布
3-2中国啮齿动物区系与区划
2.数量组成:即调查地区各种啮齿动物的比例关系,确定该种动物 区系的优势种、常见种和稀有种。
三、动物群落的调查
1.动物群落组成的调查 2.群落多样性调查
5-2 数量调查
一、夹日法
一夹日是指一个鼠夹捕鼠一昼夜,通常以100夹日作为统计 单位,即100个夹子一昼夜所捕获的鼠类种群密度的相对指标— —夹日捕获率。
4-1啮齿动物的一般生态
一
栖息地
二洞穴及其结构
4-1啮齿动物的一般生态
三活动节律和范围
四营养
五繁殖与生活史
4-1啮齿动物的一般生态
六越冬
4-2啮齿动物的种群生态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集合。 2. 种群密度:通常以单位空间的个体数或生物量来表示。 3 .出生率和死亡率:
昆虫纲的特征
1.体躯:构成头部、胸部、腹部3个体段; 2.头部:1对触角,3对口器附肢;复眼和 单眼。 3.胸部:由3个体节组成,生有3对足;成
虫期有2对翅。
4.腹部:9-11个体节组成,内脏和生殖系 统,末节具有转化成外生殖器的附肢。 5.变态: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经一系列 显著的内部及外部体态上的变化,才能转变为
二、预测的特点
1.科学性
2.近似性
3.局限性
6-1 预测的基本原理
三、鼠害预测预报的类别
1.按预测方法的特征分
(1)定性预测 (2)定量预测
(3)综合预测
2.按预测时间长短分
(1)短期预测 (2)中期预测 (3)长期预测
6-1 预测的基本原理
四、预测的基本步骤
1.收集和分析资料 2.选择预测方法并进行预测操作 3.分析评价
草地保护学
第一 啮齿动物
沙鼠防治对策
沙鼠防治对策
对草地有害生物控制的原则
要对草地有害生物进行有效的控制,应遵循以
下原则:一是要提高草地牧草本身对病、虫、 草等有害生物的抵抗能力,免遭或减轻其为害 ;二是要创造有利于草地生长发育,而不利于 有害生物繁殖、生存的环境,促进草地优良牧 草健壮生长,增强抗逆能力,达到减轻有害生 物为害程度的目的;三是消灭病、虫、杂草等 有害生物,或减少甚至杜绝其传播途径。
(1)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动物出生个体数的百分比。分为最大出生率 和实际出生率(生态出生率)。 (2)死亡率:是指某一时间内种群个体死亡的百分数。
4.种群组成:
(1)年龄组成:分为生育前期、生育期和生育后期。 (2)性比:是种群中两性个体数目的比例。
5.生命表和存活曲线:
4-2啮齿动物的种群生态
(1)平均活动距离法
(2)最小面积法 (3)周边地带法 (4)活动中心法或圆形法 (5)平均值法
5-4 害情调查
一、破坏量的计算
1.抽样 2.填图 3.记录和计算
二、鼠害情况的估计和危害分布图
第六章 鼠害的预测预报
6-1 预测的基本原理
一、预测的基本概念
预测是根据对事物过去发展变化的客观过程及所表现出的规 律性的分析,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技巧,对事物未来状态所作的一 种科学分析、估算和推断。
成虫。
1-1 啮齿动物
一
啮齿动物概念
1.啮齿目和兔形目动物 2.特点 ⑴体小、门齿凿状发达,无齿龈并不断生长。 ⑵无犬齿
1-1 啮齿动物
1-1 啮齿动物
1-1 啮齿动物
鼠害
福海灭鼠
进食为害
天敌(生物防治)
天敌
天敌人工驯养鼠害
1-1 啮齿动物
1-1 啮齿动物
1-1 啮齿动物
草地保护的意义、草地退化的因素
1)丰富的草原资源是畜牧业稳定、优质、高
速度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促进牧区发展、牧 民增收和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更是维护 生态安全、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不可替代的重要 保障。
2)引起草地退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
害生物的危害是主要因素之一。1、草地有害 生物种类繁多,危害严重。2、啮齿动物对草 地可造成多方面的危害。3、各种牧草和饲料 作物都发生多种病害。4、毒草的蔓延。草地 保护工作者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⑶使土壤向脱盐、碱化;
⑷密度大会导致生态失蘅。
1-2 啮齿动物的危害
一
对草原的危害 1只布氏田鼠 干草14.5克/天
1.食优质牧草 2.挖掘活动损失牧草 3.挖掘影响土壤肥力 4.植被盖度降低,促使土壤水蒸发
5.改变植被成分,引起群落演变
1-2 啮齿动物的危害
二
对农业危害 对林业的危害 对流行病的作用
鼢鼠
1-1 啮齿动物
中华鼢鼠
地箭捕杀中华鼢鼠
1-1 啮齿动物
兔
1-1 啮齿动物
兔
1-1 啮齿动物
牙齿结构
1-1 啮齿动物
牙齿
1-1 啮齿动物
牙齿
1-1 啮齿动物
二
啮齿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1.生态系统概念 2.地位 ⑴是各种生物群落中的消费者,也是能量、物质传递 者; ⑵松土,以粪便增加土壤腐殖质的含量;
5-2 数量调查
四、开洞封洞法
适用于鼢鼠等地下活动的鼠类。
五、沟道埋筒捕鼠法
六、搬移谷物垛、草堆捕鼠法
5-2 数量调查
七、标志重捕法
八、去除取样法
5-3 生态调查
一、种群组成
1.性比 2.年龄组成
二、数量分布
三、洞穴的配置与结构
1.周期性数量波动
(1)季节波动:北方鼠类季节数量曲线多呈单峰型,高峰在夏季。南方 在热季和冷季各有一个数量低谷,呈双峰型。 (2)年度波动:
2.非周期数量变动:
(1)种群数量极不稳定的类型:包括田鼠亚科、沙鼠亚科、仓鼠亚科等。 (2)种群数量不稳定的类型:包括兔科和松鼠科的某些种类。
4-2啮齿动物的种群生态
6-2 几个实用的预测模型
一、一元线性回归预测法
1.相关与回归 2.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3.预报因子的确定
4.建立预测模型
5.相关系数及其显著性检验 6.回归方程预测及其置信区间
6-2 几个实用的预测模型
二、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法
多元回归预测的程序为: 1.建立预测模型 2.模型显著性检验
第五章 啮齿动物的调查法
5-1 区系的调查
一、自然概况与生境条件的分析
如与动物生存有关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气候条件、地质 与土壤、水文以及植被等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