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杀鼠剂用于防治鼠类等有害啮齿类动物的农药称为杀鼠剂(Rodenticide)。
鼠害给人类造成巨大的损失,除偷盗粮食、毁坏物资外,还传播许多疾病。
人类同鼠害的斗争已有悠久毁坏物资外还传播许多疾病人类同鼠害的斗争已有悠久历史,使用杀鼠剂是一种比较方便有效的灭鼠方法。
20世纪初的杀鼠剂主要是些无机物如砷、铊和磷化物,以及植物初的杀鼠剂主要是一些无机物如砷、铊和磷化物,以及植物性的红海葱、马钱子碱等。
20世纪40年代,杀鼠灵(warfarin)问世并得到广泛应用,其作用机制是损伤微血管并抗凝血,导致害鼠内出血而致死。
20世纪60年代,害鼠对杀鼠灵产生了严重抗药性。
为克服抗药性,研制开发了第二代抗凝血型杀鼠剂,该类杀鼠剂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杀鼠代抗凝血型杀鼠剂该类杀鼠剂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杀鼠剂。
按作用特点不同,杀鼠剂可分为急性杀鼠剂(Acute rodenticides)和慢性杀鼠剂(Chronic rodenticides)。
第一节急性杀鼠剂一、概述急性杀鼠剂是指鼠类一次或在较短时间内多次摄入毒饵急性杀鼠剂是指鼠类次或在较短时间内多次摄入毒饵很快就能致死的杀鼠剂。
急性杀鼠剂对害鼠毒杀作用快速,害鼠取食一次即可致死,毒饵用量较少、使用方便。
但此类害鼠取食次即可致死,毒饵用量较少、使用方便。
但此类药剂对人畜毒性大,使用不安全,且害鼠中毒迅速,易出现拒食而影响药效。
1740年Marggral合成了磷化锌(zinc phosphide)。
99年意大利首次用于防治野鼠,930年用于防治1911~1912193040mg/kg。
家鼠。
纯品大鼠急性口服LD50(gliftor)是1933年开发的品种,是1,3二氟丙醇2鼠甘伏1,3--2和1-氯-3-氟丙醇-2的混合物。
对鼠类具有极强的胃毒作用,主要用于野外杀鼠,尤其适合于草原灭鼠。
1938年德国研制成功鼠立死(crimidine),1940年德国Bayer Leverkusen公司推广。
鼠立死大鼠急性口服LD 1.2550mg/kg,无累积及二次毒性。
1940年美国研制成功氟乙酸钠(sodium fluoroacetate),50年代又开发了氟乙酰胺(fluoroacetamide)。
氟乙酸钠和年代又开发了氟酰胺氟酸钠和氟乙酰胺均为剧毒,大鼠急性口服LD50值分别为0.22mg/kg和15mg/kg。
因二者均有二次及多次毒性而被禁用。
安妥(antu)是一种1945年开发的硫脲类杀鼠剂,对挪威大鼠LD506~8mg/kg,对其他鼠类毒性低。
由于原料萘胺有致癌作用而禁用。
毒鼠强(tetramine)是1949年Bayer公司合成,大鼠急性口服LD500.1~0.3mg/kg,属惊厥性毒剂,适口性良好,作用速度极快。
因剧毒已被禁用。
鼠特灵(norbormide)于1964年由McNeil Laboratories 推广大鼠急性口服53作用速度快鼠Inc推广。
大鼠急性口服LD505.3mg/kg。
作用速度快,鼠类有时有忌避现象。
毒鼠磷(h ti)是种有机磷杀鼠剂由B(phosazetim)是一种有机磷杀鼠剂,由Bayer公司开发,1965年取得专利。
大鼠急性口服LD503.5~7.5mg/kg。
对鼠类有极强的胃毒作用。
1970年美国M&T化学公司开发了一种有机硅杀鼠剂大鼠急性口服对鼠作毒鼠硅(silatrane)。
大鼠急性口服LD501-4mg/kg。
对鼠作用快,但鼠的接受性一般,再次接触时常拒食。
属于禁用杀鼠剂。
1972年美国Rohm&Hass公司开发了氨基甲酸酯类杀鼠剂灭鼠安(pyridyl phenylcarbamate)。
大鼠急性口服LD大鼠急性口服50 15.8~20.5mg/kg。
杀鼠谱较广,适口性好,耐药性和积累中毒不明显,对家禽、家畜毒力较低。
灭鼠优(pyrinuron)是1974年由美国Rohm&Hass公司开发的杀鼠剂。
大鼠急性口服LD12.3mg/kg。
g g开发杀鼠剂大鼠性服50因安全问题,上述多数品种已被禁用,仅磷化锌、鼠甘伏和灭鼠优仍有定范围的应用。
伏和灭鼠优仍有一定范围的应用。
氟乙酸钠(sodium fluoroacetate)氟乙酰胺(fluoroacetamide)安妥(antu)毒鼠磷(phosazetim)灭鼠优(pyrinuron)(i)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克服害鼠对第一代抗凝血杀鼠剂的抗药性,开发成功的急性杀鼠剂品种有骨化醇(calciferol)和鼠灭杀(bromethalin)。
1974年,Greaves等报道了骨化醇的杀鼠活性,其与杀鼠灵混用具有相加作用,两者无交互抗的杀鼠活性其与杀鼠灵混用具有相加作用两者无交互抗药性。
1982年William等报道了二苯胺类化合物鼠灭杀的杀鼠活性。
1985年鼠灭杀获得商品化。
骨化醇(calciferol)鼠灭杀(bromethalin)二生物活性与应用二、生物活性与应用磷化锌是一种广谱性杀鼠剂,对哺乳动物的毒性无选择性。
初次使用适口性好,但中毒未死个体再遇此药时有明显性初次使用适口性好但中毒未死个体再遇此药时有明显的拒食现象。
磷化锌在动物胃酸作用下产生磷化氢,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系统对抗胆碱酯酶并破坏代谢机能中毒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对抗胆碱酯酶,并破坏代谢机能。
中毒鼠尸体内残留的磷化氢可引起肉食动物的二次中毒。
使用时可在磷化锌毒饵中掺入一些吐酒石,家畜误食后引起呕吐,免被毒死,而鼠类取食仍中毒死亡。
磷化锌常规使用以配制免被毒死而鼠类取食仍中毒死亡磷化锌常规使用以配制毒饵为主。
防治家栖鼠种,宜选用1%~3%的有效成分含量,防治野栖鼠种,毒饵中有效成分含量可提高至2%5%。
在防治野栖鼠种毒饵中有效成分含量可提高至~在制备毒饵时,应选择鼠类喜食的饵料,以提高磷化锌毒饵的适口性。
避免在一年内重复使用,应与其它杀鼠剂合理交替使用。
配制毒饵时常用约3%的植物油作为粘着剂。
鼠甘伏在动物体内发生生物氧化后形成氟乙酸,最终破坏机体内主要的新陈代谢过程羧酸循环,影响神经-——三羧酸循环,影响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
鼠甘伏中毒有明显的几小时潜伏期,残效期20d左右。
鼠甘伏适合在农田和牧区使用防治害鼠。
采用浸泡法和拌闷法配成1%-2%的毒饵使用。
饵料可用小麦、用浸泡法和拌闷法成的毒饵使用饵料用小麦玉米、稻谷、青稞、燕麦等。
毒饵中拌入2%~3%食油,既可增强诱鼠力,又可防止药剂挥发,延长有效期。
田间灭鼠可增强诱鼠力又可防止药剂挥发延长有效期田间灭鼠可采用棋盘式布点均匀投放毒饵,也可采用有效洞投放毒饵。
草原灭鼠应在投饵后禁牧个月。
草原灭鼠应在投饵后禁牧一个月。
灭鼠优选择性较强,对人及家畜、家禽较安全,二次中毒的危险性小。
灭鼠优适口性较好,不易引起拒食,也不易毒的危险性小灭鼠优适口性较好不易引起拒食也不易产生耐药性个体。
其作用机制是抑制菸酰胺代谢,中毒鼠类出现严重的维生素乙缺乏症,呼吸急促,厌食,死于呼吸肌瘫痪。
中毒潜伏期3~4h,8~12h为死亡高峰,鼠多死于隐蔽场所不易被发现。
灭鼠优主要用于防治褐家鼠、长爪沙鼠、黄毛鼠、黄胸鼠等。
多以粘附法配制毒饵防治害鼠,毒饵中有效成分含量为0.5%~2%。
饵料可用小麦、莜麦、高粱、红薯等。
高粱红薯等鼠灭杀对非靶标生物安全,中毒潜伏期24~364h。
鼠灭杀是一种解偶联剂,阻碍神经细胞线粒体中ATP的生成,进杀是一种解偶联剂阻碍神经细胞线粒体中的生成进而影响Na/K ATPase酶的活性,破坏神经传导功能,导致害鼠死亡。
磷化锌、鼠甘伏和灭鼠优均为高毒杀鼠剂,施药人员要注意安全防护。
要合理使用,避免盲目单独使用,以延长该药使用寿命。
收集死鼠应烧掉或深埋。
第二节第节慢性杀鼠剂一、概述慢性杀鼠剂是指鼠类较长时间多次摄入毒饵缓慢致死的杀鼠剂。
慢性杀鼠剂大多是抗凝血药剂,能抑制鼠体内凝血酶原的合成,导致内部出血而死亡。
使用此类药剂需要多次酶原的合成导致内部出血而死亡使用此类药剂需要多次吞食毒饵,才达到致死剂量,并在若干天后,出现症状和死亡。
由于其使用浓度低、选择性也较好,故对人畜和鼠类天敌安全。
1921年Schofied报道,在加拿大发现了一种牛内出血致死的疾病。
1924年L.M.Roderick称,美国亦出现了此种牛内出血病。
后来证实这种疾病是牛食用了变质的甜苜蓿(Melilotus alba和M.officinalis)引起的,故称之为“甜苜蓿病”(Sweet clover disease)。
1940年美国Wisconsin大学Link等从变质的甜苜蓿中分离到一个致病的结晶化合物,并确定为双香豆素。
双香豆素是存在于甜苜蓿体内的香豆素,在甜苜蓿变质过程中经氧化及与甲醛的缩合作用而形成的。
药理学研究发现,双香豆素具有损伤微血管及抗凝血双重作用,导致牛内出血致死,故称之为抗凝血剂(Anticoagulant)。
维生素K对双香豆素引起的内出血症有治疗作用。
在弄清了双香豆素的化学结构与致病机理之后,便展开了抗凝血剂的合成研究工作。
Link等以双香豆素为先导化合了抗凝血剂的合成研究工作物,断开一个香豆素环,合成了一系列通式I的化合物,其中包括A环缩小,B环开环及R3和R4合并为环状的化合物等。
通式ILink等从医药的角度出发,用兔子作试验动物,取血样分析凝血酶原的含量,测试了合成的化合物的抗凝血活性。
他们所合成的化合物的抗凝血活性均低于双香豆素,仅杀鼠灵及其类似物的活性较好。
构效关系研究表明,在4-羟基香豆素的3位拥有取代基,而且该取代基的A位上有芳烃基,B 位上有乙酰基时,化合物的抗凝血活性较好。
位上有乙酰基时化合物的抗凝血活性较好(一)第一代抗凝血杀鼠剂双香豆素引起动物内出血而缓慢地死亡,中毒的动物无任何不安现象,很适宜用作杀鼠剂。
1942年双香豆素作为杀鼠剂在美国获得登记。
1948年Conner发现双香豆素以低剂量鼠剂在美国获得登记C多次投药,杀鼠的药效优于一次高剂量投药。
20世纪中叶后,抗凝血杀鼠剂开始逐渐取代急性杀鼠剂,应用日益广泛。
抗抗凝血杀鼠剂开始逐渐取代急性杀鼠剂,应用日益广泛抗凝血杀鼠剂的出现,使杀鼠剂从速效药剂转向更为安全的缓效药剂,在杀鼠剂的发展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第一代抗凝血杀鼠剂的品种主要为香豆素和茚二酮两类化合物。
此外,化合物I、化合物II、化合物III等杀鼠灵的类似物此外化合物化合物化合物亦有很好的杀鼠活性,但未商品化。
杀鼠迷(coumatetraly)构然杀鼠有所仅仅素的化学结构虽然与杀鼠灵有所不同,它仅仅是香豆素3一位侧链的4个碳原子与A—位上的苯环形成脂环,羰基还原为CH而已。
化合物IV是商品Marcumar的杀鼠活性成分,与杀2鼠灵相比,仅是分子中缺少一个羰基。
因此,杀鼠迷类似物鼠灵相比仅是分子中缺少个羰基因此杀鼠迷类似物亦属于以杀鼠灵为先导化合物开发成功的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