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艺术

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艺术

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提问艺术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

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

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人力胜知,只在每事问。

”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样的教学内容,不一样的提问方法,产生不一样的教学效果。

一、日常的数学课堂提问中,存在以下问题:
1、提问随意性大,无目的性和针对性;
2、提问不断,提问内容简单,追求有问有答,课堂热闹;
3、提问过于笼统,琢磨不定有时不知所云,学生无法回答;
4、提问后没有停顿,立即点名学生回答;
5、先点名,后提问,程序颠倒;
6、提问只注意结论,而忽视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考查;
7、对学生提问后得到的反馈仅仅形式上的反馈。

二、那么怎样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呢?鉴于以上认识,我就谈谈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提问艺术。

(一)、考虑好问题的跨度。

设置问题时,既要紧扣教学内容和中心环节,又要注意到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前后衔接。

在章复习时,知识点的跨度可适当加大。

提出的问题要有较大的思维量,以教材的重点为中心进行提问。

为了增强跨度,对设计的问题可考虑用合
并、简化等方法,实行“浓缩”,以提高问题的质量。

(二)、掌握好问题的难度。

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特点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

那些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一定联系,学生知道一些,但仅凭已有的知识又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也最有启发性,容易促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探索,提出贴近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把握好问题的梯度。

学习活动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问题的设置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采取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办法,把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小问题,搭好台阶,逐层解决。

提问要深浅有适度,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环环紧扣,体现出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科学性和条理性,从而给学生以清晰的层次感。

(四)、掌握有效提问的方法
学生的智慧潜能如宝藏一样需要开采、需要激发,“知识即是力量,方法即是智慧。

”美国哈佛儿童教育学家尼普斯坦说:孩子的表现不如父母的意,老师觉得孩子教不会,其实这是因为大人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激活孩子的智慧潜能,只要用对方法,即使最顽劣的孩子,也是可以教好的。

要想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有一定的学习方式和技巧。

尼普斯坦教授经过长期研究,提出如下一些方法和行之有效的办法。

善问“十字诀”的办法,这“十字诀”是:假、例、比、替、
除、可、想、组、六、类。

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学生问答学习;
例:即是多举例;
比:比较知识和知识间的异同;
替:让学生多想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用这样的公式启发:“除了……还有什么?”;
可:可能会怎么样;
想:让学生想各种各样的情况;
组:把不同的知识组合在一起会如何;
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

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

类:是多和学生类推各种可能。

例如:我在教学《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一节课中,提问道:假如平行四边形一组边垂直(例如邻边);四边形的形状可能发生什么改变?相等时呢?想一想各种各样的情况;除了边改变,还有什么替代(例如对角线);会有什么改变?把这些组合条件形成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会有什么特征?比较各种特殊四边形的异同点。

我利用“善问”十字诀;有效的提问发散学生思维空间,摆脱单一的对话式问答。

(五)、利用好有效激励
有效教师不只是教知识,而是传播人生的信念。

有效教师是受学生喜欢的教师,而且因喜欢而信任。

而教师能否成为这样的人,取
决于教师是否具备三个品质:热情;期望;可信任感。

有效老师是一个热情的教师;一个对学生满怀期望的教师;一个值得信任的教师。

1、热情两层含义:一是对学生热心。

主要通过与学生建立积极的、支持性的关系。

这种安全的、轻松的、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环境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是对自己所教的专业有求知兴趣和求知信仰。

具有求知热情的教师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值得去孜孜不倦地追求,并在教学过程中把这种求知和求信仰传达给学生,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信念,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

2、期望学生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值。

学生会将教师的期望内化为对自己的期望,进而影响自我评价和努力程度。

教师的期望可能帮助学生成功,但这只是一种可能,只抱有期望,没有相应的帮助措施并不能有相应的效果。

教师需要为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成功,有成功体验。

要使教师期望促进学生成功,除了语言,更需要用教学行为来表达对学生的高期望。

(七)、做一名有效教师
1、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人类文化传播方式的改变尤其是书本和网络资源的出现,使学习者由原来的“听讲学习”转向“阅读学习”和“发现学习”成为可能。

但这种转向的程度是有限的,教师仍然在充当“供给者”、“提供者”的角色;学生仍然只是“接受者”、“承受者”的角色。

只有当教师由原来的“供给者”转向“激励者”,
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地亲自去发现学习,成为“发现者”和“建构者”。

2、提问方式转变。

教师满堂灌不对,满堂问也不好。

提问不等于启发教育。

不具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提问并不能达到启发学生、调动思维积极性的目的。

有些教师一堂课要提70—80个问题,这样学生怎能有时间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也
要选择重点加以讲解或引导学生探究,而不能一味按学生的提问组织教学。

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选择恰当的提问形式,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由于问题的内容、性质和特点的不同,课堂提问可以使用不同的形式。

有效教师不只是教知识,而是传播人生的信念。

有效教师是受学生喜欢的教师,而且因喜欢而信任。

而教师能否成为这样的人,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三个品质:热情;期望;可信任感。

有效老师是一个热情的教师;是一个对学生满怀期望的教师;是一个值得信任的教师。

善教者必善问,善问是一种艺术,只有“善问”,课堂气氛才会活跃,学生的思维才能被激活。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设置课堂提问,使提问符合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认知规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成为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让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提高这方面的教学技能,促进我校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关主题